補鈣是血管鈣化發生因素,吃不吃鈣片要綜合考量

我們生活在說法太多的時代,有時,還沒來得及從震驚中醒過神,打臉的內容就又來了。簡單地盲從或質疑,都不能帶來益處,只有思路對了,才能看清想明。另眼看健康,帶您從氾濫的信息中,去發現真正適於自己的健康之路。今天我們聊聊補鈣與血管鈣化的那些事兒。

補鈣是血管鈣化發生因素,吃不吃鈣片要綜合考量

要將補鈣與血管鈣化這些看似簡單的事兒說清,還真得從基本概念聊起。之所以這樣做,不是為了抖書包,而是來自觀察和思考。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的治病與保健的知識體系是建立在類比思維基礎上的,特點是由相似進行類推;而當代的或是源於西方的醫學體系是建立在統計模式之上的,特點是講究精確。就以咱們今天要聊的事兒來說,鈣化與粥樣硬化,這在傳統思維來看,沒啥大區別,但在現代醫學的範疇內,卻說的是兩碼事兒。

補鈣是血管鈣化發生因素,吃不吃鈣片要綜合考量

血管鈣化,在醫學體系裡說得是4種情況,包括血管內膜鈣化、中膜鈣化、瓣膜鈣化、鈣化防禦,這幾種病理改變會交錯出現,特別是內膜鈣化與中膜鈣化通常是並存的。這其中內膜鈣化又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性鈣化,可以導致血管彈性減弱及順應性降低,大致是血液流動起來不太滑溜那意思,用專業的術語講就是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這會使原發疾病的病情加重,表現出血壓升高、主動脈瓣狹窄、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從而帶來死亡風險的增加。

補鈣是血管鈣化發生因素,吃不吃鈣片要綜合考量

血管鈣化的發生主要是由鈣、磷在動脈血管壁上沉積造成,說得再細點就是高水平的鈣可形成羥基磷灰石結晶,高水平的磷則激活多種途徑促進血管鈣化。另一方面,血管平滑肌的衰老也在血管鈣化中起著主要作用,這就像是橡皮水管用久那道理一樣。此外,腎功能損害也是血管鈣化的關鍵因素。因此,血管鈣化受多種因素影響,鈣離子濃度高會起一定作用,但不是決定因素。

補鈣是血管鈣化發生因素,吃不吃鈣片要綜合考量

既然鈣離子在血管鈣化中有作用,那麼,大量補鈣導致血管鈣化的說法就順理成章啦,這一點也的確得到了相關研究的驗證。2016年公佈的對近3000名受訪者隨訪1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額外服用鈣補充劑會導致冠狀動脈鈣化,使風險增加22%,但來自食物的鈣卻對心臟有益,會降低冠狀動脈鈣化風險。按最新的臨床指南給出的標準,成年人鈣的最大可耐受劑量是每天2000到2500毫克。突出的問題是,比較風行的補鈣方法是服用維生素D,對此有研究表明,過量維生素D可導致鈣磷代謝紊亂,增加血管鈣化的風險。

補鈣是血管鈣化發生因素,吃不吃鈣片要綜合考量

補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應對骨質疏鬆,因為,低鈣血癥會導致嚴重骨質疏鬆及骨折,充足的鈣攝入可減緩骨量丟失。接下來的問題是,咱同胞是不是普遍缺鈣,需要天天吃鈣片呢?從營養調查的結果看,普通群眾每日膳食平均攝入鈣元素400毫克,而膳食營養指南給出的參考標準是成人每天推薦鈣攝入量為800毫克,50歲以上推薦為1000到1200毫克。因此,只從膳食結構來看,的確是需要補鈣的。但是,必須注意,飲食並不是鈣的唯一補充源。

補鈣是血管鈣化發生因素,吃不吃鈣片要綜合考量

雖然針對骨質疏鬆人群,鈣和維生素D的補充是基礎措施,但是目前的基本共識是建議通過食物補鈣,並有充足日照,只對食物中鈣攝入嚴重不足、日照不足、老年人等才需要額外補充鈣劑或維生素D。如若補充,需要考慮大劑量補鈣增加腎結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後總結重點,大劑量外源鈣補充劑是血管鈣化並帶來心血管風險增加的因素之一,是否為應對骨質疏鬆而服用鈣劑,要依據機體的需求及狀態,能通過飲食及日照解決鈣需求,則不建議使用鈣補充劑。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