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的「遲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脈象是中醫臨床診斷中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學習脈診的難度又是業界所公認的,就連脈學的開山祖師王叔和也發出“胸中了了,指下難明”的感嘆。

要學好脈學,不背一些脈訣怎麼行?然而古今脈訣以歌訣體裁寫成,猶怪世夐文隱,年移代革,其中隱藏的深意並非淺學所能窺造,因此,詳細註解、翻譯、闡發脈訣,對於後學者大有裨益。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細細學習遲(陰)脈象,相信小編,本篇內容一點都不難懂,快學起來——

常聽到的“遲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 遲脈(陰)

[原文]

體象遲脈屬陰,象①為不及;往來遲慢,三至一息。

[提要]

此段講遲脈的性質及脈體形象特徵。

[註釋]

①象:體象,形象。

[譯文]

遲脈一般屬於陰證,脈象的頻率比正常脈搏的一息四至要低,脈搏的起落極為緩慢,在一呼一吸之間僅有三次。

[解析]

遲,有緩慢之意。遲脈是指脈率較慢,低於正常。但遲脈亦可見於常人,在常人中某些訓練有素的運動員或體質健壯的青壯年人可見到遲脈,是健康的表現。但病理性的遲脈多見於寒證。人身氣血之所以運行不息,通暢無阻,全賴一身陽氣尤其是腎陽的溫煦和推動。而寒性凝滯,一旦陰寒之邪侵入經脈,損遏陽氣,即可致氣血凝滯而行緩;或陽氣虛衰,推動無力,可致血運不暢而遲緩。故《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難經·九難》曰:“遲則為寒。”李中梓曰:“遲之為義,遲滯而不能中和也。脈以一息四至為平,若一息三至,則遲而不及也。陰性多滯,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也……脈之至數愈遲,則證之陰寒益甚矣。”

常聽到的“遲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原文]

主病遲脈主髒,其病為寒。左寸遲者,心痛停凝。遲在左關,癥①結攣筋②。左尺得遲,腎虛便濁,女子不月③。右寸遲者,肺寒痰積。遲在右關,胃傷冷物。右尺得遲,髒寒洩瀉,小腹冷痛。五臟為陰,遲亦為陰,是以主髒。

[提要]

此段講遲脈出現在各部脈上所表示的疾病。

[註釋]

①癥:癥積,腹內腫塊,固定不移。屬血分病交。

②攣筋:筋脈拘攣。

③月:月經

[譯文]

遲脈的出現,一般見於五臟的病變,其病的性質多屬寒證。左寸脈遲,多為寒邪結聚在上焦部位,血行凝滯故心胸疼痛;左關脈遲,屬寒邪凝滯於中焦,出現癥積、筋攣等症;左尺脈遲,屬腎陽虛命門火衰,小便渾濁不清,女子月經消失;右寸脈遲,亦屬寒結上焦,肺寒痰積;右關脈遲,屬寒邪傷胃。右尺脈遲,屬髒寒引起的洩瀉,可致小腹冷痛。

[解析]

陰性多滯,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也。正如太陽隸於南陸,則火度而行數;隸於北陸,則水度而行遲。即此可以徵陰陽遲速之故矣。《難經·九難》曰:“遲者,髒也。”又曰:“遲則為寒。”《傷寒論》亦曰:“遲為在髒。”以陽氣伏潛,不能健行,故至數遲耳。其所主病,與沉脈大約相同。但沉脈之病為陰逆而陽鬱,遲脈之病為陰盛而陽虧。沉則或須攻散,遲則未有不大行溫補者也。

[原文]

兼脈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浮遲表冷,沉遲裡寒。遲澀①血少,遲緩溼寒。

[提要]

此段講遲脈有力無力及與其他脈象相兼所主病證的意義。

[註釋]

①澀:指澀脈,脈搏往來應指不流利的一種脈象。

[譯文]

脈遲而有力主實寒積滯,遲而無力為虛寒之象。如果是脈遲而浮多主表寒證,脈遲而沉多主裡寒證。脈遲而不流暢,為寒凝血少;脈遲而緩慢,主溼滯寒凝。

[解析]

遲而有力,有壅實不通利之意,痛可想見。遲雲陽伏而又無力,豈非虛寒。浮則表之候也,沉則裡之候也,兼遲而為寒可必。血得熱則行,溼得熱則散,遲乃寒象,何以養營而燥溼乎。按遲脈之象,上中下候皆至數緩慢。一息三至,甚為分明,而云“隱隱”,是微脈而非遲脈矣。遲而不流利則為澀脈,遲而有歇止則為結脈,遲而浮大且緩則為虛脈。至於緩脈,絕不相類。夫緩以寬縱得名,遲以至數不及為義。故緩脈四至,寬緩和平;遲脈三至,遲滯不前。然則二脈迥別,又安可混哉!叔和曰:“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一損損於皮毛,二損損於血脈,三損損於肌肉,四損損於筋,五損損於骨。”是知脈之至數愈遲,此時正氣已無,陰寒益甚,不過燼燈之餘焰,有不轉眼銷亡者乎!另,遲脈三至一息,屬陰、為寒、主髒,遲而有力為冷痛,遲而無力為虛寒。左寸遲者,陰寒在心,寒凝心脈,胸陽不振,而心痛停凝,治以瓜蔞薤白白酒、桂枝甘草、附子之類。左關遲者,陰寒在肝,肝主疏洩、藏血、主筋,今肝氣陰凝,故癥結攣筋,治當以暖肝、疏肝、散結、解痙。左尺遲者,陰寒在腎,故腎虛便濁,女子不月,治當溫陽補腎。右寸遲者,陰寒在肺,肺為貯痰之器,今寒邪傷肺,故寒痰之積,治當溫肺化痰,小青龍、射干麻黃、姜辛之類。右關遲者,寒在脾胃,胃傷冷物,治當溫中散寒,附子理中、良附之類。右尺遲者,寒在下焦,腎陽虛衰,故髒寒洩瀉,小腹冷痛,治當溫腎止瀉。脈之愈遲,真陽愈憊,至於一呼一至、兩呼一至,陽氣離散,急當大劑回陽,四逆湯、參附之屬,或可挽回一線生機。

好 · 書· 推 · 薦

常聽到的“遲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脈訣匯辨精注精譯精解》

《脈訣匯辨精注精譯精解》以清康熙五年丙午《脈訣匯辨校釋》李氏刻本為底本,以清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刻本為對校本,並參校歷代中醫經典、脈學名著,對原文詳加校勘、註釋、解析、闡釋。可供中醫臨床、中西醫結合工作者及廣大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脈訣匯辨——精注精譯精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孫貴香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