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把中庸理解為圓滑,沒有原則,是懦夫弱者的表現。其實不然,中庸是一種非常高的為人處事的境界,孔子曰:“中庸之為德 也其至矣乎”(出自《論語.雍也》)。孔子認為中庸是“德”最高的境界,可見孔子是非常推崇中庸之道的。但是真正的中庸是什麼呢?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出自《中庸》)。中庸不是沒有原則,不是懦弱沒有見地,而是最有原則,即凡事做到不過,正所謂“過猶不及”(出自《論語.先進》)。而在《周易》中同樣有“中行,無咎”(出自《夬卦.九五爻辭》)的說法,“時中”的觀念更為突出。如《艮· 彖傳》曰:“艮,止也。時止則止, 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中庸之道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智慧,恰到好處實為最好不過。正如相貌的恰到好處:“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出自《登徒子好色賦》)”可見,求中,求穩,求不過,求恰到好處,才是中庸的本意,而這也是《周易》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發。
閱讀更多 熱點大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