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何时见底?(深度分析)

从五月份开始,就看到诸多机构及"专家"叫嚣股市的"估值"底部和"技术"底部,我那时是很着急的,建议身边的亲戚朋友不要着急抄底,静观其变,投资机会有很多,不要在股市一条路上走死。作为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研究者,在研究股市时,永远不会只看技术面,更不会把估值单纯地跟历史大盘比,这样无异于刻舟求剑、盲人摸象。

先看看中国股市的特点:暴涨暴跌

中国股市何时见底?(深度分析)

世界上有两种股市:一种是股市,一种是中国股市。我国股市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主导类型。自A股市场诞生以来,投资者的目光总是盯着政策的指挥棒,倘若利好政策频出,投资者往往排队买入,把公司基本面抛在脑后,即使是连年亏损很严重的公司,股价也有可能一飞冲天;另一方面,倘若利空政策出台,为夺路而逃,投资者大多不惜竞相踩踏,业绩再好的上市公司,股价也可能被错杀。作为A股市场的弱势群体,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饱受"A股暴涨暴跌"逻辑侵害。每次股市大涨都体现了国家意愿,监管层希望以资本市场保持财富效应,借力恢复实体经济;但同时,监管层又忧虑疯牛难控,因此寄希望通过政策调控来左右市场走势,造成管理层期盼的"健康牛",不过目前一直没有达成这样的愿望。

中国A股暴涨暴跌,与中国主流媒体的过多参与有关。现在中国A股最大的风险是,国家太多媒体总是对股市的涨跌过多的评头论足,严重的是,太多非专业人士总是"随大流",没有给散户投资者一种客观的分析。股市一涨了几天,就说"牛市"要来了,一跌就说,估值底,不用担心,慢牛没有结束等等。主流媒体言论频繁与缺少客观与专业性,自然会打断股市投资者自主判断,对市场的影响当然会很大,而且会很负面。对于财经媒体而言,谈论股市涨跌很是自然,但是国家主流媒体对股市掺和太多,则可能是当前股市暴涨暴跌的最大风险。而作为投资者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哪些观点是值得信任的,哪些观点是应该视而不见的,做好自己的判断,也需要投资者自己不断学习,毕竟理财是一生的事。

近期股市暴跌的真相

中国股市何时见底?(深度分析)

2018年1月以来的这波下跌,和2011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直接原因是房地产市场下滑和去杠杆,根本原因是对经济增速预期的降低,而中美贸易战则充当了重要的催化因素,这和11年的情况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中国股市何时见底?(深度分析)

本图由九七财经整理

2011——2012年的这波长期下跌,直接原因是房地产调控引起的投资增速下滑,但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模式的改变。随着中国经济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模式的终结,投资者对于企业长期利润增速也大幅下跌,从而引发了股市估值的大幅下跌。在此期间,中国CPI高涨导致的流动性紧缩、全球再通胀的失败,对股市的下跌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在2012年9月以后,上证综指跌倒了2050点左右,全部A股剔除金融石油石化的市盈率为17左右,A股终于迎来了长期大底。原因也非常简单:中国经济见底回升。但是这时中国经济的见底并不是因为市场完全出清,而是因为随着美国QE3(第三轮量化宽松)推出,中国又进入新一轮的加杠杆周期,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子银行来实现信用扩张的。在信用扩张的影响下,房地产和基建也迅速回暖,给经济增速形成了支撑。

A股长期见底,需要客服三大难关:

但现在的情况远比12年复杂,12年可以通过新一轮的加杠杆来解决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现在却不行了,主要因为:第一、地方政府、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较高,再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有限,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资产泡沫,从而使得未来的问题更加严重。第二、美联储的加息效果已经越来越明显,再加杠杆只能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加大。

所以A股未来要见到长期大底,必须要做到以下3点:

首先是宽货币、紧信用,稳杠杆防止经济失速。

其次是人民币汇改释放更大的政策空间,是乘着现在经济仍然比较稳定,未雨绸缪的通过爬行浮动的改革来释放人民币的调整压力,以给未来更多的政策空间。

最后是培养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以上三点做好了,才有可能迎来A股的长期大底。

所以对于股市的投资者朋友们:短期请耐心等待政策见效信号, 由于现在经济下行的风险仍然较大,所以我们推荐投资者还是需要保持耐心,等待宏观、基建和信贷数据明显好转,释放出政策见效的信号后,再大规模建仓。以避免政策效果不达预期、经济继续下滑所引起的股市大幅下跌的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