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相爱的两个人是共苦又同甘

《真爱的真理是共苦又同甘》

文|小追沐

如懿一生只爱一人,换来的结果却是以死赴自由,到底值不值得呢?两个不能同甘共苦的人,到底难在哪里呢?

青梅竹马的一对,这是年少的如懿和弘历。天各一方的两人,这是后来的如懿和皇帝。随着个人身份的转变,贵权和贪念的升起,爱情的力量也会有所改变。从如懿传的大结局可见,弘历已然不是可以随意吵闹的弘历,他是权,是利,是名。但他唯独少了爱,少了最初对爱情的心态,少了家国大事大爱。

也许是年少不知愁,才知年少的爱多么珍贵。如懿的断发,一下子断绝了曾经的美和美中不足。她勇敢,坚定,如一保留了自己的骄傲,她连告别都轰轰烈烈。

真心相爱的两个人是共苦又同甘

1年少只爱,爱是你我同苦

一生只爱一个人,如懿没有辜负自己。年少所许下的诺言,对天声张的誓言,如懿全信了。她相信弘历可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她更忠实自己的爱情。再多的苦,两个人分一分,就没有多少了。如懿和弘历走到一起,经历了“不被看好”“不般配”“如懿被陷害”的阶段。但还算是美好的开始,两个人同心,同德。这份纯粹的爱,属于他们两个人。

当弘历登基,受权力和小人的影响,他不得不转变了角色。伴随而来的怀疑和争端,使得爱情变质了。物质上的东西变了,精神上的支柱也跟着变了,如懿的爱情观其实是不稳固的。因为,物质上的东西变了,精神上的支柱也跟着变了,如懿的爱情观其实是不稳固的。

因为,她还没变。她就是倔强,尽心竭力为弘历打理大小事,她会觉得对他好就可以让弘历认清自己。可惜,如懿没有认清的是真相,血淋淋的后宫之争,皇室内外的权势之争。我们看如懿最初傻傻的样子,柔弱的样子,倔强的样子,何尝不是年少的我们呢?

我们只懂年少信念的爱情是牢不可催的,我们也知同苦的相亲相爱的两个人是可以支撑那份信念的。因为,那时我们年少,少不更事,少有猜忌。

2中年懂爱,爱是你我难共甘

两小无猜的爱情令人羡慕,终入婚姻更令人向往。可现实的真相总事与愿违。皇上一句:皇后啊,你想简单了。这句话,透露出皇上的心态变得复杂了,也从侧面说明如懿是年少的如懿,她还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后。这时的身份,已经没有了苦衷。可是,偏偏人自扰。这就注定了如懿的悲剧结尾。

但如懿的悲剧是喜的。她令我们感动,令女人觉得自豪。有一种“既然不爱,何必留恋”的洒脱,也有一种“不争不抢,各自安好”的坦然。如懿会想:共苦的岁月,怎么可以相忘呢?

但她不执着了。她不对弘历执着了,她只对自己执着。爱一个人,因共苦而坚持,因同甘而分开,这是行不通的逻辑。人到中年的危机,难道就这样一步步埋下了导火线吗?我们不知。我们知道,导火索一旦爆炸了,受伤了的是女人,是温柔善良的女人,是简单的爱情。帝王的多疑善变,成熟自私,导致了他们共同爱情的解体。

我们说帝王无情,残酷,我们也说帝王的昏脑,遗忘。人的成熟最不应该是“变心”。中年是懂爱的年纪,理应是为爱分享甘甜,感恩相处的日人的成熟最不应该是“变心”。中年是懂爱的年纪,理应是为爱分享甘甜,感恩相处的日子和陪伴。

3婚姻里的女人应保留自身的骄傲

钱钟书一句“婚姻是坟墓”将爱的真谛道得一清二白。紫禁城困住了如懿,冷宫解放了如懿。婚姻里的围墙倒塌,如懿终于逃脱了帝王的残忍。我们不免会想,女人的情分尽到底,莫非是为了守住最初的少女真爱。在婚姻里,女人不能妥协吗?如懿没有妥协,后来的帝王回忆起年少,感叹过往的真,其实说明如懿赢得了他的尊重,只是事实已晚,缘分已尽,追悔莫及,人走楼空。

我们认为,妥协,是一个可怕的词。一次次地妥协,换来的不一定是珍惜,也许是变本加厉的贪婪。婚姻里的女人应保留自身的骄傲。女人是水做的,她是柔的,她们的心甘愿从一而终,无论贫穷富有

。做自己,是为了让自己活得开心。比起妥协,骄傲的做自己是有力量的经历。无论时光如何转变,自己坚守了本真,自己有勇气面对一切,哪怕是重新开始。

毕竟妥协是痛苦的,悲哀的,勉为其难的。

婚姻的一张纸象征着亲情的缔结,深在爱情滋润的人们从初恋的感觉跑到了家人的平凡。但,爱是不变的。因为深爱,才更像一家人。为真爱付出的人,只要自己内心认可值得

但愿你是年少知爱中年不知愁滋味的人。

但愿婚姻里的女人是骄傲的女王,是楚楚动人的孩子。

但愿婚姻里的男人是成熟仍旧乖张的谦谦君子。

但愿你的爱情观就是婚姻,你一辈子与同甘共苦的人携手并进,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