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院士」王夢恕去天堂修鐵路了:鐵道部曾爲他單掛一節車箱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天堂修鐵路了:鐵道部曾為他單掛一節車箱


今天,80歲高齡的王夢恕去世了。這位有著“高鐵代言人”美譽的院士,在各種有關高鐵的重大事件中,以敢言、直言著稱。

2008年杭州地鐵塌陷事故,王夢恕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身份接受採訪時指出,專家意見多被領導意見替代是造成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2011年的“7·23”動車追尾事故,當時王夢恕擔任事故調查專家組副組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直言組織和管理不善是動車事故形成主因。“設備平時沒有好好保養,在雷擊之後出現了故障。”

2013年鐵路部改革,王夢恕稱,變身的中國鐵路總公司在市場化的體系和需求下,首先考慮的是營運效益以及自身所擔負的債務問題,而不再是肩負鐵路建設的社會責任,這就影響到了鐵路建設。

每一次有關鐵路的大事件,王夢恕都會亮出自己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又大多與主流意見不符,有學者站出來反駁,有民眾在網上抵制,他很少辯駁,卻也從未因此收斂。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天堂修鐵路了:鐵道部曾為他單掛一節車箱


王夢恕的言論被關注的原因之一,自然也包括他鐵路系統院士的身份。也許很多人沒有注意到,他是1994年當選的中國第一屆工程院院士。

這是一批肩負了太多期許的工程師。70年前,王夢恕曾經身份顯赫的祖父王文鬱寫信給兒子王崇和,要他務必送王夢恕讀書:“王家之振興全在夢恕一代,中華之崛起全在夢恕一代。”

所有這些要素——經世之道、科學之心和強國之夢,也是整個時代最閃亮的結晶。

王夢恕沒有辜負時代的期待,除了高鐵建造之外,北京地鐵1號線和2號線的建造與王夢恕有著很大的緣分。

1965年1號線地鐵開工,27歲的技術員王夢恕提出了貫通誤差,這個重大發現讓三萬多張圖紙重新進行了修改,工期推遲三個月。1986年,他在地鐵復興門折返線工程中創造了淺埋暗挖法,為國家節省資金一億多元。

北京地鐵一期工程竣工之時,北京地鐵工程局整編為鐵道兵,王夢恕卻因出身原因無法參軍。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試通車。這一天,王夢恕帶著簡單的行李,登上南下四川的火車。

汽笛長鳴,火車徐徐駛離北京站時,31歲的年輕工程師不禁流下兩行熱淚。

身邊一名解放軍軍官見狀問他,要去哪裡。王夢恕說,自己要從北京調往四川成都鐵路局。

軍人說,進川容易出川難,為何要離開北京。王夢恕無語。

他後來在接受採訪時稱,火車蜿蜒於秦嶺之時,突然想起韓愈的“自詠”: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寧喝峨嵋水,不吃北京魚。自己學到的知識不能白學,自己的志向不能更改,北京幹不了,咱就走。”就這樣,王夢恕把自己的戶口從北京的王府井遷到了峨嵋山公社,在成都鐵路局峨眉機務段安了新家。

他在四川一待就是8年時間,被遺忘的王夢恕,在1978年“科學的春天”到來後又被想起。他說,鄧小平是自己最欽佩的人。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天堂修鐵路了:鐵道部曾為他單掛一節車箱


1978 年,由於王夢恕表現出色,他被調入成都鐵路局,組建科研所並晉升工程師,享受正處級待遇。但沒過多久,他又攜妻帶子奔赴黃河岸邊一處山旮旯——鐵道部剛剛籌建的4501 工程指揮部(即第四個五年計劃第一項重點工程)。“當時那裡要實施一個重要的國家安全工程,就是如果鄭州鐵路大橋一旦被炸燬,就要建成一條黃河水下隧道。”

成都鐵路局卻不願意放王夢恕離開。為了讓王夢恕順利北上,“4501”指揮部甚至單獨掛了一節車皮,把王夢恕和他的家人、家當都帶離成都,斷絕他回四川的想法。

隨著實踐和理論的不斷創造積累,王夢恕的工程路越走越寬,他先後主持參與了黃河水底隧道工程、大瑤山隧道、大秦鐵路軍都山隧道、北京地鐵復興門折返線工程、越海隧道等上百個國家重特大工程。

王夢恕一年當中有一兩百天都在工地上。直到78歲,他依然堅守在施工第一線,兼任許多工程的技術顧問或者專家委員會成員,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會出現他的身影。

這位河南耕讀世家的孩子、武漢長江大橋工地的實習生、唐山鐵道學院的研究生、峨眉機務段的下放知識分子。儘管業務能力突出,但進入公眾視野卻是因為直言敢說。

在批評“鳥巢”頂蓋、五棵松體育館大屏幕之前,王夢恕最著名的參政議政成果之一,是力促將新建的1700萬噸原油庫從地上改到地下。

對於那次反對在五棵松體育館建設耗資頗大的大屏幕,“我提出反對意見之後,相關部門很快發了一個聘書給我,要聘任我為建設顧問。我說沒時間。”王夢恕說,這樣的事並不少見。

講實話敢直言,是王夢恕人格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他做人做事所恪守的終身信條。從“揭秘7 23”到“代言”中國高鐵,從“拿下”鳥巢頂蓋到“下馬”上海磁懸浮,他一次次因仗義執言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也因一次次敢講真話被人們所熟知,所喜愛。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天堂修鐵路了:鐵道部曾為他單掛一節車箱


“我父親對我影響很大,他說你應該出人頭地,出人頭地的目的是為了給老百姓辦事。一個院士要是成天考慮自己,會被人瞧不起。”

有人曾質疑中國高鐵技術,王夢恕自信地告訴他們,根本不用質疑。因為現在中國的隧道技術、軌道技術世界領先,橋樑也是國際先進地位,所以國外很認可中國高鐵。就像一提機械加工想到德國一樣,一提高鐵就會想到中國。

7-23甬溫高鐵事故中,王夢恕直指技術方面並不存在問題,出問題的是人員管理,推翻了此前對於高鐵技術的責難。但也因這番言論,讓他譭譽加身。

多年後,再提起這段往事,王夢恕仍然心有怒火。

讓他生氣的不是當時所承受的壓力,“做人要學武則天,死後留塊無字碑,任人評價。所以,我不在乎。但是如果大家都不說真話,社會就沒希望了。”真正讓他動怒的是對高鐵技術的不客觀評價,“機器設備和人工是相輔相成的,不是說設備一壞就要出大事故,很明顯,這是責任問題。各個管理局不用專業技術人員,卻把機車交給大學生。大學生不懂,又沒經過系統培訓,事故面前就慌了。我一直認為這才是追尾發生的根本原因。”

溫州7-23事故調查期間,王夢恕去日本開會,一名日本專家告訴他,新幹線有次出事故死了106人,本來是技術問題,硬說成責任問題,表面重罰了司機,私下卻給了他很多補貼,就是為了保護技術出口。最後,那位專家撂下一句話:“你們是責任問題,卻要說成技術問題,自己否定自己,這是不愛國的表現。”

王夢恕從鐵路行業走向公眾視野,更多是因為他“大膽”的發言。媒體非常喜歡他,因為只要聽他說話標題就有了。與很多院士懼怕媒體斷章取義不同,王夢恕並沒有將這放在心上。

“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可能會把一句話斷章取義。我不怕,真理在我這兒。”他又補充道:“真理有時在少數人手裡。”

是啊,很多時候,王夢恕的確是個“少數派”。

2007年上海市決定建設滬杭磁懸浮上海機場聯絡線。王夢恕認為:磁懸浮只是一種昂貴的“交通玩具”,不符合“安全、可靠、適用、經濟”四項鐵路標準,不適於引入城市交通。他還寫了篇批評磁懸浮的稿子讓上海一家媒體刊登,媒體要求他在稿件上簽字才能發表。王夢恕沒猶豫,簽了名,“我說的話我就敢負責”。

如今,隧道引水的主張得到了認可和重視,磁懸浮在幾番爭論之後也不了了之、歸於平寂,似乎王夢恕這個“少數派”成功逆襲了。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天堂修鐵路了:鐵道部曾為他單掛一節車箱


然而對他來說,少數派永遠是個進行時,他始終在表達“不同意見”。

談事,王夢恕是直腸子;對人,他最看重品德。

王夢恕帶學生,第一條就是培養品德。他曾和一個已經當上院長的學生探討養生之道,就八個字:簡單生活,物我兩忘。“別人說什麼話,一概不理不聽,但不要記恨他,也不要給他穿小鞋,要有一種大氣。

”劉志軍任鐵道部部長期間,王夢恕不止一次與他發生激烈交鋒,甚至公開表示,劉志軍作風霸道,建設鐵路不注重“科學化”。

劉志軍被調查後,王夢恕反而不怎麼批判他了。“他沒倒臺的時候,我批評很多;出問題了,我不能落井下石。在高鐵發展方面,劉志軍還是做了很多有用的事。第一條線路開通後,他敢坐到司機的位置上,一出問題他最先倒黴,所以施工單位也不敢亂來。後來搞不正之風被抓了,那是另外一回事。”

當今社會,各種利益糾葛其間,各種面目的代言亂花漸欲迷人眼,更需要單純且直言的專家。如何斷定一個人的發言是否存在私心,不但要看他說了什麼,更要看他做了什麼,以及給社會帶來了什麼;不但要看他現在做什麼,也要看他過去做了什麼、未來會做什麼——而時間會給出最客觀的評判。

《新民週刊》:漩渦中的王夢恕

《時代週報》:王夢恕捍衛高鐵:不建高鐵 整個國家幾千工廠做啥

《環球人物》高鐵院士王夢恕:大家都不說真話,社會就沒希望了

《中國人才》:王夢恕:圓夢在工程一線

《瞭望東方週刊》:王夢恕:我從來不看新聞 不管別人說什麼

《先生們:他們傳承了中華文明的氣脈》

澎湃新聞:王夢恕去世:他改變了中國百年隧道設計施工方法

中國企業家網:【專稿】溫動車事故調查鐵道部避嫌 王夢恕為何還在?

更多財經八卦請關注微信公眾號qingyoucaij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