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工資紋絲不動的時候,電影票悄悄漲價了

上週,一則“10月1日起將取消網絡售票平臺票補”的新聞在電影圈內激起千層浪。一時間,“行業寒冬”之聲不絕於耳,中國電影市場大洗牌彷彿近在眼前。

票補取消,最直觀的影響就是電影票價回升,低價購票觀影的年代即將過去。

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鋪滿了整個電影圈的老老少少。

在你工資紋絲不動的時候,電影票悄悄漲價了

票價上漲,觀眾還會去影院觀影嗎?

失去票補優勢,線上平臺還能保持熱度嗎?

消費上漲,爛片能不能被徹底洗牌?

接下來,請帶上疑問,跟隨阿影進入今天的解讀主場……

票補4年,是誰的好時代?

2014年國慶檔,貓眼拿到電影《心花路放》的聯合發行權,通過千萬級別的票補打出9.9的低價策略,攫取大量用戶的同時也助推電影取得超過11億的票房成績。

從此,中國電影正式進入線上平臺的票補時代。

票補資金投入後,電影票價格一度降到9.9、19.9,甚至線上活動時還有幾分錢購票。強有力的“大促銷”,不僅助推了線上購票平臺的強勢崛起,也將觀眾的購票習慣從線下逐步轉為線上,培養了大批觀眾走進影院看電影的消費習慣。

低價時代,買到即賺到。就算口袋裡只有50塊錢,也可以在電影院不重樣的看兩三部電影,何樂不為?

在你工資紋絲不動的時候,電影票悄悄漲價了

票補優勢激發觀眾消費衝動,電影院觀影人次明顯上漲。2012年中國電影觀影人次僅4.67億次,2015年突破10億,達到12.6億次。2017年突破15億,達到16.2億次。2018上半年電影觀影人次9.0億次,同比增加15%。

在你工資紋絲不動的時候,電影票悄悄漲價了

票補帶動票價走低和觀影人次飆升,也推動了中國電影票房屢創新高。從數據來看,國內電影票房從2012年的170.7億元增長到2017年599.11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6.78%。2018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累計達32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7.8%。

在你工資紋絲不動的時候,電影票悄悄漲價了

按上半年我國電影票房趨勢來看,2018年電影票房超越2017年的559.1億元,本應該是毫無壓力。

可如今“取消票補”一聲令下,直指國慶檔和春節檔兩大票房爭奪場,票房走勢一時間難以斷言。

回首票補4年曆程,

最大受益者無疑是觀影群眾。且不論票價背後製片方、平臺方和影院之間的“高手過招”,觀影群眾實打實地享受了4年的低票價觀影體驗,形成了固定的觀影消遣行為。

在你工資紋絲不動的時候,電影票悄悄漲價了

一旦“票補取消”政策落地,票價迴歸原價的道理,在觀眾眼中和“漲價”無異。試想均價三十多的票價突然翻倍,以前曬電影票是為電影本身,未來電影票可能就是在曬人民幣了,心理障礙勢必存在。

可真的會出現“票價上漲,無人觀影”的局面嗎?阿影並不這麼認為。

在最新的“票補取消”投票中,雖有35.2%的網友選擇“電影票漲價?那我基本告別電影院了”,但也有26.5%的觀眾選擇會挑選好口碑電影觀看,23.6%的網友認為早已感受不到票補優勢。

在你工資紋絲不動的時候,電影票悄悄漲價了

事實上,從9.9變到19.9,到後來一張票就只補貼幾塊錢,大部分用戶的敏感度早已降低,當他們選擇去電影院時,並不會因為一張票是35塊還是40塊錢就放棄。

同樣的,當票補徹底取消,票價迴歸原位,前期必定會影響觀影人次。但時間漸久,觀眾對影院票價水平習慣並接受後,影院的人頭照樣攢動。

那是不是說:“票補取消”並不會對電影市場產生波動?

當然不是。

觀影人次可以迴歸如初,但大眾對影片的選擇會因為價格而更加挑剔和嚴苛。“爛片高票房”的現象將不復存在。

“票補”不再有,幾家歡喜幾家愁

自票補上線,平臺方無疑成了最大贏家。

萬達院線數據顯示,2018年8月線上購票佔比已經高達93.88%,市場幾乎完全被票務平臺壟斷。而平臺方通過“購票工具”提供服務,真正指向卻在於佔領市場份額,擴大行業影響力,取得進入行業上游的入場券,如介入出品、宣發。

於是我們看到“預售鎖場”“幽靈排片”的神級操作。製片方就算內容再爛,只要和票務平臺合作,也能“逆襲”成場控贏家。

與此同時,影院的票房出口也已被牢牢鎖定在票務平臺,影院排片只能被平臺方“牽著鼻子走”。尤其近年來的“預售戰”如火如荼,在高預售的票房面前,影院只能跟隨票房排片,毫無自主權。

平臺方兩手玩轉製片方和影院,玩出了個惡性循環的“生態鏈”。

此前《後來的我們》退票風波,就揭露了這一現象本質。網絡發行平臺以高於40%的預售鎖定場次,而後大量退票,不花一分一釐地倒逼影院排片,操作實在666。

在你工資紋絲不動的時候,電影票悄悄漲價了

但火玩久了,必會燒身。

《後來的我們》事件引發電影局的調查與研判,也成為促發“取消票補”政策出臺的前情提要。

票補一旦取消,影院無疑是受益的。

首先,它們不用再被“砸錢”而出的預售票房所牽制,排片更加自主也更加精準。

其次,在線票務壯大之後,影院自身會員體系建設一度受到打擊。票補取消後,影院的自身售票系統或將回春。

那平臺方是不是即將走下坡路?

沒有票補的平臺方,失去的是佔領市場的強勁優勢手段。

但電商的便攜性決定了它的不可取代,網絡時代線上交易已然成為不可逆的趨勢。票務平臺手握龐大流量口,加之過去幾年和終端的業務合作基礎,優勢根深蒂固。

失去票補,他們無疑會想出更多推動發行的有效方式。

對於影片片方來說,票補的取消讓行業迴歸公平有序的競爭。

沒有票補角逐網絡發行,中國電影將走回傳統發行途徑。

綁定了平臺的影片才能獲得高預售、高排片通吃市場的現象不復存在。這對於中小成本影片來說,無疑再次擁抱了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可以靠影片質量突圍。

也就是說,未來的電影市場,將慢慢步入靠品質說話的時代。

接下來,才是真正的內容為王

縱是在票補控場時期,其作用也是刺激觀眾購票,通過場次來加大觀影受眾,再通過口碑發酵來迅速佔領市場。

好的影片保證了上座率和場次,自然是錦上添花。但如果影片質量不過關,再高的票補也無濟於事,甚至會加速“壞口碑”的傳播速度,撲街更徹底。今年暑期檔的《我不是藥神》和《愛情公寓》就是典型案例。

在你工資紋絲不動的時候,電影票悄悄漲價了

再看此前大賣的《大聖歸來》《湄公河行動》《摔跤吧爸爸》等影片,前期預售和中期大賣時的票補都十分少,基本靠自來水發酵口碑,逆襲成王。

在你工資紋絲不動的時候,電影票悄悄漲價了

可見,市場對於好口碑的青睞,遠高於“高票房”和“高預售”帶來的跟風效應。票補能改變的,只是短期票房走勢;口碑所奠定的,才是電影真正的命運。

“票補時代”的結束,意味著電影市場的虛假繁榮隨之消散,市場和影片人將逐漸迴歸理性。在此節點上,與其擔心票價上漲導致觀眾流失,更應該反思作品是否對得起價格、留得住觀眾。

畢竟,生活皆辛苦,誰會願意把高價電影票獻給辣雞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