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工资纹丝不动的时候,电影票悄悄涨价了

上周,一则“10月1日起将取消网络售票平台票补”的新闻在电影圈内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行业寒冬”之声不绝于耳,中国电影市场大洗牌仿佛近在眼前。

票补取消,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电影票价回升,低价购票观影的年代即将过去。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铺满了整个电影圈的老老少少。

在你工资纹丝不动的时候,电影票悄悄涨价了

票价上涨,观众还会去影院观影吗?

失去票补优势,线上平台还能保持热度吗?

消费上涨,烂片能不能被彻底洗牌?

接下来,请带上疑问,跟随阿影进入今天的解读主场……

票补4年,是谁的好时代?

2014年国庆档,猫眼拿到电影《心花路放》的联合发行权,通过千万级别的票补打出9.9的低价策略,攫取大量用户的同时也助推电影取得超过11亿的票房成绩。

从此,中国电影正式进入线上平台的票补时代。

票补资金投入后,电影票价格一度降到9.9、19.9,甚至线上活动时还有几分钱购票。强有力的“大促销”,不仅助推了线上购票平台的强势崛起,也将观众的购票习惯从线下逐步转为线上,培养了大批观众走进影院看电影的消费习惯。

低价时代,买到即赚到。就算口袋里只有50块钱,也可以在电影院不重样的看两三部电影,何乐不为?

在你工资纹丝不动的时候,电影票悄悄涨价了

票补优势激发观众消费冲动,电影院观影人次明显上涨。2012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仅4.67亿次,2015年突破10亿,达到12.6亿次。2017年突破15亿,达到16.2亿次。2018上半年电影观影人次9.0亿次,同比增加15%。

在你工资纹丝不动的时候,电影票悄悄涨价了

票补带动票价走低和观影人次飙升,也推动了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从数据来看,国内电影票房从2012年的170.7亿元增长到2017年599.1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78%。2018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累计达32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8%。

在你工资纹丝不动的时候,电影票悄悄涨价了

按上半年我国电影票房趋势来看,2018年电影票房超越2017年的559.1亿元,本应该是毫无压力。

可如今“取消票补”一声令下,直指国庆档和春节档两大票房争夺场,票房走势一时间难以断言。

回首票补4年历程,

最大受益者无疑是观影群众。且不论票价背后制片方、平台方和影院之间的“高手过招”,观影群众实打实地享受了4年的低票价观影体验,形成了固定的观影消遣行为。

在你工资纹丝不动的时候,电影票悄悄涨价了

一旦“票补取消”政策落地,票价回归原价的道理,在观众眼中和“涨价”无异。试想均价三十多的票价突然翻倍,以前晒电影票是为电影本身,未来电影票可能就是在晒人民币了,心理障碍势必存在。

可真的会出现“票价上涨,无人观影”的局面吗?阿影并不这么认为。

在最新的“票补取消”投票中,虽有35.2%的网友选择“电影票涨价?那我基本告别电影院了”,但也有26.5%的观众选择会挑选好口碑电影观看,23.6%的网友认为早已感受不到票补优势。

在你工资纹丝不动的时候,电影票悄悄涨价了

事实上,从9.9变到19.9,到后来一张票就只补贴几块钱,大部分用户的敏感度早已降低,当他们选择去电影院时,并不会因为一张票是35块还是40块钱就放弃。

同样的,当票补彻底取消,票价回归原位,前期必定会影响观影人次。但时间渐久,观众对影院票价水平习惯并接受后,影院的人头照样攒动。

那是不是说:“票补取消”并不会对电影市场产生波动?

当然不是。

观影人次可以回归如初,但大众对影片的选择会因为价格而更加挑剔和严苛。“烂片高票房”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票补”不再有,几家欢喜几家愁

自票补上线,平台方无疑成了最大赢家。

万达院线数据显示,2018年8月线上购票占比已经高达93.88%,市场几乎完全被票务平台垄断。而平台方通过“购票工具”提供服务,真正指向却在于占领市场份额,扩大行业影响力,取得进入行业上游的入场券,如介入出品、宣发。

于是我们看到“预售锁场”“幽灵排片”的神级操作。制片方就算内容再烂,只要和票务平台合作,也能“逆袭”成场控赢家。

与此同时,影院的票房出口也已被牢牢锁定在票务平台,影院排片只能被平台方“牵着鼻子走”。尤其近年来的“预售战”如火如荼,在高预售的票房面前,影院只能跟随票房排片,毫无自主权。

平台方两手玩转制片方和影院,玩出了个恶性循环的“生态链”。

此前《后来的我们》退票风波,就揭露了这一现象本质。网络发行平台以高于40%的预售锁定场次,而后大量退票,不花一分一厘地倒逼影院排片,操作实在666。

在你工资纹丝不动的时候,电影票悄悄涨价了

但火玩久了,必会烧身。

《后来的我们》事件引发电影局的调查与研判,也成为促发“取消票补”政策出台的前情提要。

票补一旦取消,影院无疑是受益的。

首先,它们不用再被“砸钱”而出的预售票房所牵制,排片更加自主也更加精准。

其次,在线票务壮大之后,影院自身会员体系建设一度受到打击。票补取消后,影院的自身售票系统或将回春。

那平台方是不是即将走下坡路?

没有票补的平台方,失去的是占领市场的强劲优势手段。

但电商的便携性决定了它的不可取代,网络时代线上交易已然成为不可逆的趋势。票务平台手握庞大流量口,加之过去几年和终端的业务合作基础,优势根深蒂固。

失去票补,他们无疑会想出更多推动发行的有效方式。

对于影片片方来说,票补的取消让行业回归公平有序的竞争。

没有票补角逐网络发行,中国电影将走回传统发行途径。

绑定了平台的影片才能获得高预售、高排片通吃市场的现象不复存在。这对于中小成本影片来说,无疑再次拥抱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可以靠影片质量突围。

也就是说,未来的电影市场,将慢慢步入靠品质说话的时代。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内容为王

纵是在票补控场时期,其作用也是刺激观众购票,通过场次来加大观影受众,再通过口碑发酵来迅速占领市场。

好的影片保证了上座率和场次,自然是锦上添花。但如果影片质量不过关,再高的票补也无济于事,甚至会加速“坏口碑”的传播速度,扑街更彻底。今年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和《爱情公寓》就是典型案例。

在你工资纹丝不动的时候,电影票悄悄涨价了

再看此前大卖的《大圣归来》《湄公河行动》《摔跤吧爸爸》等影片,前期预售和中期大卖时的票补都十分少,基本靠自来水发酵口碑,逆袭成王。

在你工资纹丝不动的时候,电影票悄悄涨价了

可见,市场对于好口碑的青睐,远高于“高票房”和“高预售”带来的跟风效应。票补能改变的,只是短期票房走势;口碑所奠定的,才是电影真正的命运。

“票补时代”的结束,意味着电影市场的虚假繁荣随之消散,市场和影片人将逐渐回归理性。在此节点上,与其担心票价上涨导致观众流失,更应该反思作品是否对得起价格、留得住观众。

毕竟,生活皆辛苦,谁会愿意把高价电影票献给辣鸡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