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为什么叫“阿堵物”?—源自于晋代夫妻之间的笑谈

清代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里有个故事,写一个滨州秀才,偶一狐仙所化之老翁。老翁对秀才说,自己姓“胡”名“养真”,“慕君高雅”,觉得秀才品性高洁,所以愿意与秀才作为朝夕相伴的朋友。

从此以后秀才和胡老翁经常评驳古今,秀才发现老翁学识渊博而谈吐不凡,谈及经书又能说出十分深奥的道理,这让秀才非常佩服胡老翁的才学,于是就留胡老翁在家多住些日子。

时间久了,两个人无话不谈,于是有一天秀才就对这位狐仙化身的胡老翁提了一个请求。秀才家贫,他又认为对于一个狐仙来说举手得财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希望胡老翁变化出一些钱来周济自己。胡老公先是默然而似不以为可,忽然又大笑着同意了。

“钱”为什么叫“阿堵物”?—源自于晋代夫妻之间的笑谈

胡老翁作法,挥手之间金钱从梁上锵锵掉落,就好像下雨一样。而且落钱的暴雨越下越大,不一会儿功夫就没了脚踝,再过一会儿又没到膝盖,直到房子里的钱从地面一直堆到三、四尺这么高,都快把人给埋没了。胡老翁问秀才,“你的愿望满足了吗?”

秀才大喜,说自己的愿望已经足了。于是老翁挥手之间铜钱不再掉落下来了。胡老翁和秀才从这房子的钱堆里出来,秀才怕钱丢了,把门锁上。秀才非常高兴,以为自己发了大财,心里痒痒地惦着钱。过了一会儿他就返回去打开屋门想取一钱来用。

然后秀才看到“满室阿堵物皆为乌有”,刚才还满满一屋子的钱现在都没有了,屋子空空荡荡只剩了十几枚铜钱。这十几枚铜钱是他刚才拿出来给胡老翁作生钱的母钱所用的。秀才又急又气地向胡老翁大发脾气,认为是胡老翁诳骗他。

胡老翁也非常生气地对秀才说,“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于是老翁也拂袖而去了。

“钱”为什么叫“阿堵物”?—源自于晋代夫妻之间的笑谈

“阿堵物”在这里就是指代“钱”。胡老翁是个狐仙,但并不愿作贼,也不看重钱,反倒是读书人的秀才格外看重钱,想着不劳而获,所以胡老翁才认为自己看错了人,秀才只是盗贼一流人物。

“阿堵物”这个词本来是个口语词,意思就是“这东西”、“这玩意儿”,盛行于六朝时期及唐代。“阿堵物”被用来指代钱出自于西晋一对夫妻的玩笑。这个故事出自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西晋的士族大家王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玄学家而又擅清谈者名字叫王衍。王衍是个喜好老庄又风姿文雅的人。王衍是士族王氏出身,因此任西晋要职,只是他经常在任而不理事,把专门与人谈老、庄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来做。

王衍常常发表完言论又会觉得有问题,然后再改口。因为经常这么做,久而久之,就让人觉笑话他“口中雌黄”。不过王衍这个人和蒲松龄笔下的滨州秀才正相反,非常不爱钱。问题是不爱钱的王衍有一个爱钱的夫人。

“钱”为什么叫“阿堵物”?—源自于晋代夫妻之间的笑谈

王衍的妻子郭氏与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沾亲带故。于是郭氏凭借着这个关系,借用皇后的威势想尽各种办法搜刮财物。爱清谈不爱钱的王衍对于妻子这种行为非常不满,但他也惧于皇后的威势而不敢阻止妻子,命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于是王衍为了证明自己的清高,保住自己的清誉他闭口不谈“钱”字。当夫人郭氏发现之后立刻大怒,认为自己辛苦敛财给夫君用,夫君却假作清高。于是她决定要想出办法来让王衍破这个戒,就是有意要让他提到“钱”字。可是郭氏夫人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达到她的目的。

直到有一天,郭夫人又想出来一个办法。她让奴婢趁着晚上王衍熟睡的时候把他睡觉的床榻上堆满钱。这样如果第二天王衍醒了就没办法从钱堆里下来。

果然,第二天早上王衍睡醒以后发现了这个问题。王衍把奴婢唤来,指着床上那些钱说,“举却阿堵物”。意思就是说,“把这玩意儿拿走”。因为他是指着钱说的,所以“阿堵物”就是指那些钱。

于是从此以后,“阿堵物”成为钱的代名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