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王朝的「莫須有」:使者一句傳言,就斷送了名將的回家之路

李陵的命運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這是悲情英雄李陵在聽到家人被漢武帝下令處死後發出的絕望之聲。


大漢王朝的“莫須有”:使者一句傳言,就斷送了名將的回家之路

李陵畫像

李陵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悲情英雄,也是一個死於自己人權謀之下的英雄。千百年來,他悲壯的征戰歷程,無奈的投降之舉,家族滿門抄斬的結局,讓無數志士為之扼腕嘆息。

李陵出身名將世家,其先祖是滅六國的秦國名將李信、祖父是飛將軍李廣,這兩位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絕世名將。

李陵自幼善於騎射,勇猛過人。少年時代曾擔任過漢武帝的侍衛,曾率領八百騎兵過居延塞,深入瞭解匈奴的軍事情報。由於其表現非同尋常,又加之當時正是用人之際,於是漢武帝任命李陵為騎都尉,率領5000騎兵駐紮在酒泉和張掖之間,防備匈奴。


大漢王朝的“莫須有”:使者一句傳言,就斷送了名將的回家之路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漢匈再度決裂。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匈奴大舉進犯,漢武帝緊急宣召李陵要他出兵禦敵。

當時,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劉徹的另一個小舅子)出兵攻擊匈奴大本營所在地天山。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弟弟,而李廣這時早已自殺,李陵的叔父李敢由於打傷大將軍衛青,也被霍去病所射殺。一方面漢武帝要提拔自己的小舅子;另一方面,李家因性格倔強,在朝中得罪人太多,故成為封建帝王的犧牲品。


大漢王朝的“莫須有”:使者一句傳言,就斷送了名將的回家之路


起初,漢武帝安排李陵負責兵糧調度,保護後路。然而,35歲的李陵急於實現重振家門的願望,迫切想在世人面前表現自己的能耐,極力要求自率一隊。武帝開始不答應,李陵仍堅持請纓,於是調配5000步軍給李陵。 在蒙古高原的戈壁和草原上,出動步率同來去如風的騎兵相抗,無疑於自殺。然而表現心切的李陵率步卒出塞。為了以防萬一,漢武帝命強弩都尉路博德接應李陵。

路博德是12年前平南越和閩越而立下大功的名將,自不願為小輩擔任副手,於是上書勸阻。多疑的武帝一看大怒,懷疑這是李陵大言後又膽怯,才唆使路寫的。於是讓路、李兩人分道出兵, 釀成了最後的悲劇。


大漢王朝的“莫須有”:使者一句傳言,就斷送了名將的回家之路


李陵從居延塞出發以後,率領五千步兵,向北行軍三十日抵達浚稽山,與三萬多匈奴精銳騎兵相遇。漢軍利用有利的地形,大量殺傷匈奴騎兵,看到漢軍逼進王庭,匈奴單于召集鄰近各地的騎兵八萬多人,合併進攻李陵。

敵兵勢大,李陳只好率軍撤退,他們邊戰邊退,向南退了八天,這時,已經糧盡矢完,原來計劃的前來接應的強弩都尉路博德,卻沒有及時派出援軍,李陵只好邊打邊退到抵達鞮汗山時,由於叛徒出賣,最後兵敗被俘。

一代名將也由此開始他的另一種人生。同時,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騎兵三萬人從酒泉郡出塞,進擊匈奴右賢王的根據地天山格殺及俘擄一萬餘人。可是卻在班師途中遭遇匈奴援軍追擊,貳師兵團在中途被圍達數日之久,糧秣缺乏,突圍無效,死傷枕籍,幾乎全軍覆沒。幸有假司馬趙充國率敢死隊一百餘人,向匈奴的鐵桶陣發動自殺性攻擊,終於打開一個缺口,貳師兵團得以突破重圍,脫險而歸。


大漢王朝的“莫須有”:使者一句傳言,就斷送了名將的回家之路


接連的失敗讓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很失面子,他非常惱火。其實在他心裡也知道,李陵只是暫時和匈奴周旋,於是他派遣了公孫敖出河西郡向匈奴攻擊,希望能接應李陵,結果自然沒有成功。為了掩蓋失利公孫敖彙報說,一個姓李人替匈奴訓練士卒,以防備漢軍。結果,李陵全家被抄斬。便斷絕了他的返國之路。

李陵曾替匈奴去向蘇武勸降。結果,被蘇武拒絕,他出帳後不禁仰天長嘆:“嗟乎,義士!陵之罪上通於天!”。


大漢王朝的“莫須有”:使者一句傳言,就斷送了名將的回家之路


李陵的失敗,其中包含的個人因素非常少,其根本原因是朝廷內耗所致。其中,許多事情是沒有辦法訴說的。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人不能離開團隊而成功。從李陵向漢武帝請纓出戰,到由於部下叛變而被俘,再到公孫敖謊報李陵幫匈奴練兵,直到最後李陵擊殺為匈奴練兵的李敢續,所有這些事情都折射出李陵性格中缺乏團隊精神的影子。

2000多年後,一個悲情英雄的人生歷程依然讓許多人懷念。

大漢王朝的“莫須有”:使者一句傳言,就斷送了名將的回家之路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