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實力遠勝姜維,卻因劉備的偏見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

夫以毅相弱燕,二合五國之兵,以破強齊。這是西晉官員張輔說評的一句話,他說的正是戰國時代五國合縱伐齊之事。

率五國伐齊的總司令正是燕國一代名將樂毅,他連戰連克,攻下齊國大小七十餘城,一時間震驚六國。這樣一位有作為的將領自然是受到後世的推崇,像是諸葛亮、司馬懿、夏侯玄等人都是樂毅的迷弟。

他的實力遠勝姜維,卻因劉備的偏見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

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而在劉備集團中就還有一位堪比樂毅的將領,此人正是孟達。說起孟達就要從三個人說起——法正、張松、孟達

這三個人原本是劉璋的部下,並沒有跟隨劉備。三國也是一個關係社會,你來得晚,資歷自然比不上關羽、張飛。要知道關、張不僅早年就跟隨劉備,更是與劉備寢則同眠,恩若兄弟

張松離世早,劉備想重用他也沒機會了。法正、孟達同屬益州勢力,兩人還是好友。兩人跟隨劉備後誰混得好呢?自然是法正,法正一時間當上了劉備集團的首席謀士,地位等同於曹魏的荀彧。法正時常跟隨在劉備身邊為其出謀劃策,而孟達卻沒有這樣的待遇。

他的實力遠勝姜維,卻因劉備的偏見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

這就埋下了孟達叛蜀投魏的種子,要知道你如果和你的上司關係不夠鐵,你做事做得好也就罷了,倘若有一件事做不好,上司就會遷怒於你。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漢來了一波三線操作,三路分推曹魏基地。此時劉備已經拿下了西川正在與曹魏爭奪漢中;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兵圍樊城曹仁;孟達先是攻下房陵,然後繼續北上又攻取了上庸與劉封和兵一處。

他的實力遠勝姜維,卻因劉備的偏見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

法正、黃忠計斬夏侯淵,漢中之戰蜀漢大獲全勝;上庸也被孟達順利拿下;遠在襄樊的關羽卻被打野抓了,劉備主力軍隊集中在益州、漢中,誰能想東吳背後使壞,突然出兵攻取荊州。

關羽孤軍深入很是危險,但遠水救不了近火。此時唯一能出兵援助關羽的只有孟達的軍隊,但孟達、劉封違背了劉備的將令,最終關羽被東吳幹掉了。

他的實力遠勝姜維,卻因劉備的偏見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

實際上,關羽完全可以不死的。之所以孟達能如此順利拿下上庸正是因為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牽制了曹魏兵力,劉封為什麼同孟達和兵一處?完全是因為劉備對孟達的能力有所懷疑,他擔心孟達無法完成任務,才派劉封增兵孟達。

孟達很有實力,並不需要劉封也能拿下上庸。他完全可以讓劉封馳援關羽,即使最後荊州還是守不住,也完全有可能保住關羽一命。

眼下形式無法改變,而孟達卻無法去救援關羽了。劉封本想從上庸發兵卻被孟達制止了,終歸是棋差一招,孟達是沒有辦法去救關羽的。

上庸是嫌疑之地,思防不足以自衛。去救關羽風險太高,孟達是個將領,考慮問題並不會從人情冷暖、兄弟義氣出發,而是要顧全大局。我總不能為了芝麻丟了西瓜吧?吳、魏兵勢已起,自己僅僅有數千兵馬完全無法與之對抗。

到時候關羽沒救下來,自己也全軍覆滅,上庸也還失守了。而且孟達和劉封不和,讓他們兩待在一起不是開玩笑嘛?

孟達是個聰明人,也是個有大局觀的人。假如是張飛、趙雲因此不去救關羽,那劉備肯定不會怪罪,而孟達不一樣,劉備肯定會怪罪自己。

要想苟活性命於亂世必須要學會見風使舵、看人臉色,為了活命,孟達只能投靠曹魏了。果不其然,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劉備因關羽之事處死了劉封;孟達早已投效曹魏。

他的實力遠勝姜維,卻因劉備的偏見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

曹丕已然稱帝,聽說孟達來投非常高興。根據《魏略》記載:“令貴臣有識察者往觀之,還曰‘將帥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欽達。達既至譙,進見閒雅,才辯過人,眾莫不屬目。”

自然孟達得到了曹丕的重用,被敕封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房陵、上庸失而復得,曹丕將其劃為新城,以孟達為新城太守,來對付蜀漢。

曹丕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令劉備傷透了心。三線作戰也僅僅是取得了漢中的控制權,大將關羽陣亡,孟達降魏。本來蜀漢如日中天,自此蜀漢開始走下坡路了。

他的實力遠勝姜維,卻因劉備的偏見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

至於說孟達後來又想重新投靠蜀國,去進攻洛陽卻也是後話了。或許他一開始就看準劉備,並非真心投魏,這僅僅是權宜之計。說到底,劉備還是不如曹操豁達,能夠唯才是舉,假使他更加信任、重用孟達,又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求關注o(* ̄︶ ̄*)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