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有多少人和我一樣

坐在不足10平米的空間裡

看著書裡九萬五千裡的美麗

又或者和我一樣

擁有一顆比九萬五千公里還遼闊的心

卻坐在不足一平米的椅子上

——來自《不去會死》書評

上面這段話這是來自日本作家石田裕輔環遊世界後的作品《不去會死》的佚名書評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本書主人公就是作者石田裕輔自己。

他原是普通上班族,小學時在路邊看到一位青年騎著載滿行囊的自行車飛馳而過,那身影成為他潛意識裡追逐的形象。

於是長大後發下“不去會死”的豪語,辭掉人人稱羨的大企業工作,踏上世界之旅。石田在旅途幾度山窮水盡,幾度想放棄,但最後終於完成壯闊的五大洲完騎世界記錄。經歷過許多生死絕境、哀痛的別離、幸福的瞬間後,“活著真好”的體悟,是夢想帶給作者最珍貴的禮物。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在國內,也有這麼一群人,不,應該是一個民族,成百上千年來一直進行大規模、高強度的“戶外旅行”——

轉山

轉山是一種藏族人表示宗教虔誠的活動,盛行於西藏等地區的宗教活動,每年都會有很多虔誠的信徒來參加。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按照藏族同胞的說法,每一座山都是一位守護神,護佑一方百姓水土之平安。圍繞神山轉一圈,就能洗盡今生罪孽,來生解脫;轉十圈,就能免下地獄;轉一百圈,就可以在今生成佛昇天。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藏族人並沒有專業的徒步設備,很多人也拖家帶口,一家人一起轉山朝聖,這種成百上千年來刻在骨子裡的虔誠和代代相傳的信念,足以讓每一個人心生敬仰。

藏族人開始轉山的最初念頭都不一樣,有跟隨家人轉山的孩子,有垂暮之年想再轉一次的老人,也有獨自轉山的行者。但都懷著一份虔誠的心,一旦開始,就不會停下,直到終點。

某種意義上,轉山更像一種修行。在轉山的過程中,見天地、觀眾生、識自己。

藏族人心中最應該去轉的山就是岡仁波齊了。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岡仁波齊是佛經上所說的神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即須彌山。

人們多以為它只不過是一處虛幻的所在,一座概念的山,事實上在虔誠的教徒心中,岡仁波齊就是這座神山,《大藏經·俱舍論》記載:從印度往北走過九座山,有座"大雪山",這就是綿延千里的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岡仁波齊,藏語意為"雪山之寶"。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尚在人間時,守護十方之神、諸菩薩、天神、人、阿修羅( 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和天界樂師等都雲集在神山周圍,時值馬年。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因此,馬年便成為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據說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可在五百輪迴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昇天;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

藏族人一生中最大願望就是儘早地去朝拜完分佈在藏、青、川、滇藏區的八座神山

藏區八大神山:雲南的卡瓦格博、西藏的岡仁波齊、青海的阿尼瑪卿、尕朵覺沃(此四座也是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以及西藏的苯日神山、雅拉香波(非四川雅拉雪山)、喜馬拉雅、四川的墨爾多。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而除了岡仁波齊之外,藏族人也會在教義裡面說的大神山,神湖進行轉山,作為藏區八大神山之首的梅里雪山,它的轉山線路已有700年曆史,沿途各種景物也用佛法進行了指引和解說,線路分內轉和外轉兩條線路,外轉耗時是內轉的一倍,路途艱險程度更勝一籌。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中國國家地理曾為在八大神山之首梅里雪山轉山的藏族人拍了一組照片: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以上圖片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

這些人在轉山的時候是發自內心的歡喜,就算是不經意的抓拍,也看不到路途勞頓的疲憊,只有臉上浮現的笑容和內心的滿心歡喜。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路途勞頓,風餐露宿,不真正去走一回轉山路線是很難體會其中滋味的,但即便如此,每年還是有很多藏族人前來轉山,也有越來越多徒步旅行者加入轉山的行列。

藏族人一般選擇難度較高的外轉,徒步旅行者大多選擇難度較小的內轉。

各種理由,一種轉山行

內轉山從飛來寺出發,沿小路下到西當村,到溫泉再到雨崩最後到明永,這樣的內轉山,全程可在五六天內完成。外轉山就要轉到西藏境內,全程需要半個月。

不管是藏族人還是徒步旅行者,不管轉山的理由是什麼,願轉山之行都能使你更好的見天地、觀眾生、識自己。

———— / end / ————

若侵聯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