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衛戰:幸有此人,才沒有讓明朝重蹈「靖康之恥」覆轍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執意御駕親征,結果土木堡一役兵敗被俘,瓦剌首領也先揮兵南下,京師北京岌岌可危!

北京保衛戰:幸有此人,才沒有讓明朝重蹈“靖康之恥”覆轍

消息傳來,朝野震動,人心惶惶。最先行動的是京城裡的富商地主們,把家裡的金銀珠寶、古玩玉器,凡是能裝車的統統裝上馬車,沒馬車的就用牛車、驢車,日夜不停的往外運,紛紛逃離京城,一路南下。朝堂之上大臣們七嘴八舌、好不熱鬧,很多大臣主張遷都南京,避其鋒芒。兵部侍郎于謙深知其中利害,堅決反對,並說服皇太后,力主拱衛京師,最終朝廷採納其建議,並升任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保衛京師的重任。

于謙首先考慮穩定民心,平息民憤,將王振家族抄家問罪;然後請皇太后改立監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這是北京保衛戰極為關鍵的一步。在防守上,由於跟隨明英宗親征的幾十萬精銳損失殆盡,京城裡只剩下老弱殘兵,于謙急令兩京、河南、山東等地的地方軍進京勤王,同時大膽啟用在土木堡之役中兵敗被治罪的大將石亨。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後勤方面,于謙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調動老百姓不到幾天時間從通州運糧數百萬石。由於兵器鎧甲不足,于謙從留都南京緊急調運兵器鎧甲上百萬件,並派人從土木堡舊戰場上撿來火槍一萬餘支,火銃兩萬餘支,火箭四十餘萬支,火炮八百餘門,並組建神機營,這支由先進武器裝備起來的軍隊將在北京保衛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作戰部署上,于謙主張採取以城為營,以戰為守,內外夾擊、各個擊破的策略。

正統十四年十月初一,瓦剌挾明英宗一路南下,經紫荊關、易州、良鄉、盧溝橋,沒幾天就打到了皇城根下,比正常趕路都快,明英宗可謂功不可沒。每到一座城門下,瓦剌首領也先必命人將明英宗抬到最前頭,然後再攻城。守門的將士就算有十個膽兒也不敢傷害太上皇呀,這樣一來,將士們放箭怕射到太上皇,開炮怕把太上皇打成炮灰,扔滾石怕把太上皇砸成肉醬,這仗根本沒法打!

十月十一日,瓦剌大軍抵達北京,先鋒部隊直抵彰義門,于謙堅決派兵迎擊,首戰告捷。當天夜裡于謙又派兵夜襲瓦剌大營,擾亂其軍心。第二日,也先故技重施,又把太上皇明英宗抬上來了,可是于謙不吃這一套,傳令三軍:“社稷為重,君為輕!”也先大吃一驚,沒想到遇見高人啦,於是鳴金收兵。當夜,于謙再次夜襲瓦剌,斬首數百,軍心大振!

十月十三日,北京城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瓦剌大軍乘機發起猛攻,集中火力進攻德勝門,數萬精騎兵長驅直入。于謙避其鋒芒,將計就計,等敵軍全部進入包圍圈,隱藏在民房內的神機營萬箭齊發、萬炮齊鳴,同時明軍主力前後夾擊,重挫瓦剌精銳。也先眼見德勝門強攻不下,轉而進攻西直門。西直門守將拼死抵抗,于謙急調彰義門、德勝門守軍趕往增援,同時命城上守軍用神炮、火箭轟擊敵軍(真的是轟),瓦剌大軍畢竟是血肉之軀,片刻之間就撐不住了,只能再次收兵。

十月十四日,瓦剌大軍見西直門也攻不下,於是強攻彰義門,神機營再發神威,打得瓦剌大軍滿地找牙,眼看就被趕出京城了。就在這時,咱們新立的明代宗看不下去了,這于謙也太不像話了,功勞全讓你搶跑了,朕作為一國之君顏面何在,於是這小子也派了一群太監趕來,衝到前頭去搶頭功。神機營一看敵軍陣中怎麼還有友軍啊,這大炮火箭還怎麼放啊,萬一傷到友軍怎麼辦?正在猶豫之時,瓦剌大軍乘機發起反攻,一路打到德勝門。幸好守城軍民同心,用石頭、房磚砸向敵軍,再加上于謙所派援軍趕來,才再次將敵軍擊退。

久攻不下,再加上各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瓦剌首領也先預感再不撤就沒機會啦,於十月十五日夜拔寨而逃,灰溜溜地向北逃竄。于謙命令部隊乘勝追擊,痛打落水狗,直至瓦剌退出紫荊關。

至此,北京保衛戰告捷,臨危受命的兵部尚書于謙當為首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