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察》中國的農機化事業,要靠自己的企業來武裝

前言

●國外先進產品在中國市場應用、與之同臺競爭,對於國內企業來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一部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機行業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國內農機企業奮發圖強與國外先進農機技術交融發展的歷史。

●中國農機工業的發展,首先要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沒有過硬的技術,我們的發展就會限於空談。長期以來,我國農機行業重視產能擴張遠遠超過技術創新,這不能不說是行業發展的悲哀。

●今後,國家要在一定程度上,從補貼農民購買農機產品轉向補貼農機企業的技術創新和農業生產作業補貼。國內企業營利能力增強了,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下,企業之間會“理性地”自動降價,促進農機產品的消費,從而提升我國的農機化發展水平。

《新觀察》中國的農機化事業,要靠自己的企業來武裝

《新觀察》中國的農機化事業,要靠自己的企業來武裝

今年,美國冒天下之大不韙,大國霸權主義與大國沙文主義陰魂不散,悍然挑起對我國的貿易戰,一時間使世界經濟陰雲密佈、前景悲觀。

毫無疑問,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是一種逆全球化的倒行逆施。但我國作為一個大國,要有大國做派、大國氣度、大國胸懷、大國風範。

古往今來,中國曆來是最寬厚、最包容的國家,中華民族可以說是最包容的民族,以致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對於農機行業來說,一方面,我們要勇於、善於學習吸收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要主動融入、擁抱世界。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拒絕全球先進的產品與技術進入中國市場,這樣我們有近距離學習的機會。同時,國外先進產品在中國市場應用、與之同臺競爭,對於國內企業來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一部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機行業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國內農機企業奮發圖強與國外先進農機技術交融發展的歷史。

在今年4月8日至11日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過去幾年在博鰲論壇上的主題演講,都反覆強調“要秉持開放精神”“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並在此次會議上宣佈了一系列新的改革開放政策。輿論認為,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背景下,中國的開放立場與多邊主義將捍衛全球化繼續前行。

擴大對外開放也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對於我國農機化領域來說,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發揮市場與政府的作用,大力祛除妨礙市場進步的因素,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培育良好的市場環境。

同時,對於我們農機行業來說,也要從貿易戰中吸收教訓、促進農機行業的健康發展,這對行業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觀察》中國的農機化事業,要靠自己的企業來武裝

《新觀察》中國的農機化事業,要靠自己的企業來武裝

一是對核心技術追求永不停歇。毫無疑問,核心技術仍然是我們農機行業的短板。無論大型的拖拉機、收穫機械等主要糧食作物機械,還是其他經濟類作物機械,我們在核心技術的掌握上比國外先進水平差得太多。而中國農機工業的發展,首先要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沒有過硬的技術,我們的發展就會限於空談。在技術發展方式上,我們要追求集成創新,但更要在原始創新方面著力。在發展力量方面,我們要在大力借鑑國外先進水平的基礎上、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因為真正先進的技術,人家是不會賣給你更不會白白送你的。

長期以來,特別是2004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以來,我國農機企業普遍注重規模擴張與產能提升,這種產能的盲目擴張導致不少企業走向了冒進主義,而不注重企業的發展質量特別是企業技術的創新,使國內農機產品陷於高度同質化,產品高度同質化的結果又導致企業之間只能陷入低端的價格戰。重視產能擴張遠超過技術創新,這不能不說是我國農機行業的悲哀。現如今,農機行業傳統產品產能大幅過剩,並由此帶來價格競爭的盛行,今年以來,不少企業迫於競爭壓力繼續降低配置,整個行業陷入低潮。

我國農機企業決不能滿足於別人能生產什麼我們也能生產的“溫飽”門檻。今後幾年,農機行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只多不少,農機市場將由增量拉動轉為存量博弈。未來市場的競爭,利潤空間都將集中於中高端產品。如果農機企業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不加大技術研發,只是一味追求表面的產能和規模,最多也就是維持生存而已。沒有核心技術和競爭力的企業,做大的後果可能就是步那些已經被市場淘汰掉的企業的後塵。不改變過去追求產能和規模提升的發展思路,我國的農機產業就很難有更大的發展。

二是要保護中國農機行業的知識產權。一方面,搞創新的農機企業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據瞭解,吉林四平有家叫順邦農機的企業在2017年果斷地把兩家侵犯其專利的企業告上法庭,目前已經被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贏得官司。可以肯定地說,我國在整體上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大環境是不斷進步的,正義必將戰勝歹惡。另一方面作為企業要儘量去少侵害別人的知識產權成果。我們有些企業以抄襲別人的先進產品為榮、為能事、為樂事,這是極不可取的。抄襲者永遠只能跟在後面,後來者永遠不如第一家,等你抄得差不多,人家又進步了。前些年國內有些企業模仿某日本企業的縱軸流履帶收穫機,但是我們國內企業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的產品超過他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三是在貿易戰的背景下,我們要推動擴大農機行業的內需。農機行業要充分利用我國作為全球農機消費大市場的優勢,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著力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對於行業主管部門來說,要向“美國利益優先”的特朗普總統學習,充分、據理、敢於、理直氣壯保護國內企業的利益,在政策創設、環境保護、扶持手段方面引導扶持國內農機企業。筆者多次說過,外資企業來中國首先是要賺錢的,賠錢的買賣他們不會做,像上海紐荷蘭經歷多年虧損後,人家主動註銷了合資公司;印度馬恆達與悅達合資虧損後,也撤出了中國。這些都是很鮮明的例子。

總體上看來,中國的農機化事業,還是需要靠中國自己的農機企業來武裝。一家國內農機企業不行了,死也會死在中國;某家國內企業不行了,會有其他的中國農機企業補上來。為什麼歐美農機企業鮮有去南方市場、去丘陵山區搞發展的,人家不會去為了你的薄弱發展環節去主動開發產品、去創造商業模式。他們要做的,首先是把自己成熟的產品技術流佈到中國市場,而不會去為你投入巨大的研發。這,需要國內企業的發力,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今後,國家要為那些開拓薄弱市場、去為農機化落後地區農機化事業做出貢獻的企業加大扶持力度。

《新觀察》中國的農機化事業,要靠自己的企業來武裝

《新觀察》中國的農機化事業,要靠自己的企業來武裝

我們有些國內行業人士和消費者喜歡指責國內企業產品質量不行。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我們完全可以理解,誰不想自己花錢買到質優價廉的產品(當然,外資農機產品的價格是很高的!)

我們農機產品質量和技術不如人家,這是事實,可是別忘了,國內農機工業才發展了多少年?

人家歐美日企業早就度過了研發投入的階段,早就攤薄了研發成本,在中國只不過是成熟技術的延伸流佈,他們在中國理應進行一定幅度地降價,而不是憑著質量、技術優勢賺取中國農民的壟斷高價、賺取中國的農機補貼。

中國有句話叫薄利多銷,國外農機企業不妨多降點價,這樣你的產品一定會銷得更好。這也是筆者對國外農機企業的建議。

相形之下,中國的農機工業還處於發展初期,尚處在追趕階段,要投入巨大的研發成本。

一個沒有家底的窮人家,要想趕上一個家境殷實的富戶,除了發意外之財,不然不經歷個十年八年的時間段很難趕上,對於企業、行業、國家來說,難度就更大些了。

今後,國家要在一定程度上,從補貼農民購買農機產品轉向補貼農機企業的技術創新和農業生產作業補貼。

歷經十多年的補貼,我國在一些傳統農機產品領域早就補過了、造成了市場的提前消費,以致最近兩年農機市場呈下滑之勢,這也是政策邊際效應遞減規律的直接反映。

今後,國家在扶持農機化發展方式與手段上,宜進行一定的調整。

國內企業營利能力增強了,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下,企業之間會“理性地”自動降價,你不降,自然有人降,這樣也等於以市場化的手段促進農民的農機消費、從而提升我國的農機化發展水平。

《新觀察》中國的農機化事業,要靠自己的企業來武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