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来谁决定?——由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想到的(原创)

孩子的未来谁决定?——由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想到的(原创)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生物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两位科学家在肿瘤免疫学的贡献。至此,包括本庶佑在内,已经有26名日本或日本裔学者获得诺贝尔奖。除欧美诸国之外,日本是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这不仅让人想起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我曾经看过一些欧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经历。说实话,看了他们的经历,特别是他们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我真的没有产生什么“别人家的孩子”的感觉。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如果非得说他们的童年与国内孩子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是普通的儿童,而我们的孩子是“神童”。

孩子的未来谁决定?——由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想到的(原创)

周末,我带孩子到棋院学围棋时,碰巧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父亲因为他的儿子下棋失误。当着老师、同学、家长的面,大声、严厉地训斥孩子。说到激动处,当地骂人的脏话、胡话,脱口而出。孩子站在父亲面前,一言不发,听凭父亲斥责。当孩子忍不住把小手放到父亲身上,祈求从父亲那里获得些许力量和安慰时,父亲反手重重的一掌打在孩子的小手上,嘴里还狠狠地对孩子吼道“滚”。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说,一定是这个孩子太调皮,不认真学棋,惹大人生气了。可事实上,这个今年才六岁,连小学都还没上的孩子,平时学棋的时间是其他孩子的N多倍,连续几年取得了地区儿童围棋比赛的冠军,早已小有名气。之所以遭到如此严厉的训斥,仅仅是由于孩子年龄增长,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时,与其他选手还存在着实力上的差距。学过围棋的人都知道,棋力的增长,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特别是当自己形成了特定的棋风以后,要想进一步提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自我的突破和重塑。但按照这位父亲的逻辑,儿子必须马上就得做到。因为,老师和他本人都已经指出了孩子的问题。所以,孩子就得立即改正,他有能力改正。

这个小孩参加围棋比赛时,每赢一局都会向父亲报喜。此时,父亲一边当着众人喜笑颜开的夸赞小孩,一边得意地与其他的家长摆谈。而孩子则背着双手,茫然的注视着远方。他是因为完成了父亲交给他的任务,而暂时放下了心头的重担吗?还是因为不知道接下来的比赛会遭遇什么,而无法释怀?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每一局的胜利,于小孩、于小孩的父亲,都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我还知道,当我想到小孩在面对父亲的当众责骂时,无助的神情;以及小孩背着双手,茫然地看着远方的情景时,我真的很心疼。如此稚嫩的灵魂、身躯,真的能承受这生命之重吗?

孩子的未来谁决定?——由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想到的(原创)

某天,学校临时通知课间开家长会,家长与孩子难得一起聚在教室里。家长们认真的记录会议内容。孩子们,要么蹲在地上、要么和家长挤在一起,赶写作业。一会数学、一会语文,忙得不亦乐乎。为了能看会电视、打打游戏、或者玩点别的什么,孩子们真是拼了。忽然,旁边的一个小孩不知道和家长争执什么,哭了起来,妈妈看到孩子哭,立马起身坐到另一个位子上。看到妈妈不理自己,小孩哭得更加伤心、更加撕心裂肺。听我的孩子说,那个小孩每次考试成绩只要在90分以上,就会得到家长600元的奖励;从家长在微信群的交流中我也知道,那位妈妈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辅导孩子学习到11点左右。那个小孩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太理想。但我更关心的是,当一个男孩子在他的同学、老师面前失声痛哭,就在身边的妈妈却不曾给予任何的安慰、爱抚,就算考试成绩很好,又能怎样?

孩子的未来谁决定?——由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想到的(原创)

我们这代家长是焦虑的家长,更是迷失的家长。我们不知道应该教孩子些什么。我们只知道,社会很残酷,不能落人后,不能输在起跑线。否则,孩子就没有任何前途。要求孩子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一会学西方的快乐教育,一会又认为快乐教育是谎言,转而从国学中寻找教育灵感。教育被弄得中不中、西不西。孩子,也成了教育试验的工具。但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为一个目标,让孩子成为精英、成为人上人。

其实冷静细想,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西方的快乐教育,还是我们千百年来的传统教育,在本质上都有一个相通的核心理念:“让受教育者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明白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美、存在的价值;启迪孩子的心智,让孩子用他(她)们的心灵去感受生命、感受美、感受世界;给孩子探索心灵、世界、尝试、犯错、寻找自我人生价值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道德感、确立基本的道德法则;无能何时,都给孩子的心灵留出一块属于他(她)们自己的快乐田园。

我们太焦虑、太着急。我们没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也无法像日本人一样允许孩子不断的犯错,从中寻找意义和答案。无法让孩子从一个个的小目标做起,不断的积累信心。而是用我们的世界代替孩子的世界;用我们焦虑、复杂的心灵代替孩子纯净、质朴的心灵;用我们的成功标准代替孩子对人生、成功的理解、并直接去塑造他(她)们;用我们的经验代替孩子们的自我探索、认知;用我们的快乐代替孩子们的快乐。一句话,让孩子们跳过他(她)们的童年,直接成为缩小版的我们。像我们一样的思考、一样的焦虑、不允许犯错、直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成功。

只是,一个被剥夺了童年快乐、内心早已丧失激情、动力的人,真的就能成功吗?或者,就算成功了,又应该算是谁的成功呢,算我们的,还是算孩子们的,他(她)们真的需要我们为他(她)设计的成功吗?另一个问题在于,当他(她)们成功后,他(她)们是否还有兴趣、能力、动力、激情,去挑战更高的人生目标呢?

当一例例教育悲剧不断发生;一个个年纪轻轻,却学历极高、城府极深、甚至细思极恐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不断出现时,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是否应该从中反思些什么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先哲们早已把教育的精髓告诉了我们。

只是,我们等得起吗?

孩子的未来谁决定?——由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想到的(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