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停服造成“打车难”,是要搞舆论逼供?

继滴滴5月和8月的顺风车事件后,上周滴滴宣布启动安全大整治工作,并从9月8日开始暂停一周深夜的出行服务。9月9日,停服第一天,深夜期间打车困难、黑车复苏、出租车漫天要价,一朝回到五年前。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滴滴有意为之,想借停服的方式倒逼舆论。

滴滴停服造成“打车难”,是要搞舆论逼供?

滴滴的夜间停用,用铁一样的事实告诉人们,是滴滴带来了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是滴滴让漫天要价的出租司机收敛了起来,是滴滴让黑车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服务规范的专车、快车。

然而,滴滴停服造成的“打车难”可能只是一个假象。因为,晚间尤其是凌晨之后,并不是打车的高峰期,又特别不是在大型节假日的情况下,只有小部分“夜猫子”或少数加班的上班族,需要打车。

滴滴“变坏”的过程是共享经济的一个特殊样本。无论在哪种经济形态下,都不存在天生的坏公司。很多公司“变坏”,往往发生在多种客观因素推动下成为公共领域的事实垄断者之后。这种退化无关道德,但与市场秩序的规范方式和思路密切相关。

滴滴停服造成“打车难”,是要搞舆论逼供?

深夜停服的真实原因或在于“整改期间”的安全压力,滴滴每天完成几千万次服务,从概率上来说,要保证不出现安全事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外,如在此期间再出恶性事件,势必将滴滴再次置于舆论不利的地步。”

不管怎样,我们也希望滴滴痛定思痛,不要一心只想赚钱,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例如滴滴现在推出的一键报警和行程分享的功能,开发这样的功能应该不复杂,也肯定会提高乘客的安全性,也猛看出来滴滴是真的是在认真整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