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错了?

滴滴,错了吗?滴滴外卖,无锡订单暴跌超50%

近日,新的外卖大战、网约车大战打响了!网约车巨头滴滴在无锡打响外卖大战。

滴滴、美团纷纷甩出了大把优惠券,吸引消费者下单。当天稍晚些时候,饿了么也加入战团,优惠券如潮跟进。一时间,无锡人被震惊了,几元、几毛甚至1分钱就能点到平时够一个人、几个人吃的外卖,点外卖像不要钱,物价一夜回到十几年前。

但是,不到一个月后,滴滴外卖的无锡订单暴跌。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滴滴外卖在江苏无锡订单暴跌超50%,同时,滴滴骑手单笔报酬也进行了大幅度下调,系统派单量骤减。

滴滴,错了吗?

滴滴,错了?

互联网“补贴”烧出的繁荣,部分份额是“伪繁荣”

某种程度上,补贴烧出来的“繁荣”市场,有一部分是“伪繁荣”。

当补贴取消后,有一部分市场会保持,还有有一部分市场会回归原来,整体规模要远小于“补贴”时的繁荣期。

此次滴滴掀起的外卖大战,和此前诸多互联网掀起的热潮一样——大量“补贴”时,市场热度非常高、当“补贴”结束,市场降温。

例如:此前O2O大战时,各种“补贴”满天飞,“1元洗车”到处都有,看似订单很多、很繁荣,但是,当“补贴”结束后,这些“伪繁荣”降温了。

同时,一些曾经在“补贴”时,以订单自豪的企业,却不得不面对“补贴”取消时,市场降温的尴尬。

相类似情况,另一场大战中也在发生,减少补贴,美团打车订单份额也下滑。

在滴滴进军外卖的同时,美团也在进军网约车市场,计划掀起网约车大战。

美团一度宣称要夺下30%的网约车份额,在最初几场PK中,凭借大量“补贴”,美团打车订单的数字也非常可观。

3月21日,美团打车进入上海,并随后宣布三天内先后实现日订单超15万、25万和30万,拿到了30%的市场份额。

但是,随着“补贴”减少,美团打车的份额也在下滑,此前媒体报道,美团打车上海的份额已经从30%跌落到15%。

滴滴,错了?

又两次互联网“烧钱大战”模式重复,一次又一次的“套路”上演“烧”败对手;不可持续、市场回落、回调

自从O2O、网约车大战之后,中国互联网把一种打法玩成了标配,这就是——价格战、补贴“烧钱”大战。

通过持续的“烧钱”大战,烧到对手无钱可烧,不得不退出市场。

换句话说,最后比拼资金的“剩者”为王,资本的竞争大于运营竞争,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竞争方式。

昔日众多O2O、网约车大战、共享单车大战中,都有价格战、补贴“烧钱”大战的影子。

但是,互联网O2O的这些价格战并非优化的降低成本,而是一种简单粗暴的“亏损换市场、烧钱烧垮对手”打法。

这些亏损换市场的打法,并不可持续,一旦通过补贴大战“烧”垮对手之后,它们将会停止补贴。价格回调,甚至部分高于原来。

例如:网约车大战中就发生这种情况,当初争夺市场时,都是简单粗暴的价格大战、补贴大战,甚至是高额补贴。当竞争对手相继要么合并、要么退出市场后,补贴取消,价格回调,甚至在部分时段出现了涨价。

今天,经历过几轮互联网补贴“烧钱”大战后,消费者也逐渐清醒了,逐渐明白了他们的套路——这些曾经的补贴,最终还是要“还”回去。

滴滴,错了?

为什么外卖等互联网企业PK,出不了“顺丰”一样的企业?

快递行业,很多企业都在低价路线,顺丰却凭借独特优势,价格高、盈利还高

快递行业,很多企业都在价格战,走低价路线。

而顺丰快递,却选了一条与众多竞争对手不用的路线——独特“快”服务,走高价路线。

这种结果,它的“快”非常有竞争力,也深受很多用户青睐。

在快递行业中,顺丰快递价格虽然高,但是顺丰却是国内快递公司中盈利最好的。

互联网企业本是科技企业,却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PK。

这些互联网公司曾经自豪于宣传“降维”打击传统产业,曾经自豪于自己的“科技含量”。

但是,这些企业在PK时,却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资金大战”“烧钱PK”的模式。

却没有类似于传统实体企业,通过技术比拼、服务比拼的差异化,形成不同的竞争特点。

例如:上面提到的顺丰,在同行低价模式时,它凭借对“快”的追求和特色,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价格战中脱颖而出,而且实现了超越了竞争对手的业绩、净利润。

价格战作为商业竞争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并非不可以运用。

但是,不应该把价格大战、资本大战作为唯一手段,不可过度打价格战,也不可过度依赖价格战。

而且,应该在价格战以外还要做一些其它工作,比拼效率、比拼技术、比拼服务等软实力。

正如《人民日报》在点评滴滴美团网约车大战时表示:“但凡成功的创业,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能提供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和服务,而不仅仅是靠烧钱博关注。这需要尊重市场竞争规则,持续改善用户体验,创新盈利模式”。

“无论美团还是滴滴,互联网市场主体得明白,竞争是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但绝不止于烧钱。烧钱只能烧一时,但烧不了一世”。

换句话说,在价格战之外,还有一些其它可以比拼的要素,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局限在价格上。

互联网这些烧钱大战,应该在价格战同时,多一些技术含量的比拼、多一些其它要素的比拼,形成其它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