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因素綜合深度分析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不遷都洛陽

都城之於國,猶如心臟之於人,首都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中國古代的歷代王朝都十分注重都城的選址與建設,唐朝更是如此。安史之亂將唐王朝從繁華變為傾頹,長安城已經失去了作為都城的強大優勢,據史料記載當時確實進行了強烈地遷都爭議。

筆者也看到了很多關於分析安史之亂後唐朝遷都的文章,各抒己見,但是分析不夠全面,也幾乎沒有史料參考。

筆者將通過本文為各位看官從經濟、地理、政治、軍事、民族、交通等因素綜合分析。

本文較長,建議收藏觀看!

七大因素綜合深度分析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不遷都洛陽

長安城

經濟因素

自身條件

長安地處關中平原,自古人稱“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謂、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流經長安,世人稱“八水繞長安”,對於沒有自來水廠的古代來說,水源是生存的第一考慮因素。自然條件優越,是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自周、秦兩個王朝建都於此,歷經漢代、隋朝,關中平原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都已完備,形成了以長安為中心的農業灌溉網。雖經戰略,但長安各項基礎設備並沒有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恢復起來相對較容易。

反觀洛陽,雖說洛陽地處伊洛盆地,有伊河和洛河,但總體來說體量太小,不過數百里。容納不了太多的人口,也沒有雄厚的物質資源,長安城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即使經過戰亂,人口也不會減少到二三十萬。唐朝雖對東都洛陽進行建設,但完善程度遠不如長安。

七大因素綜合深度分析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不遷都洛陽

八水繞長安

所以從自身條件來看,經過安史之亂的破壞,長安恢復的速度要遠快於洛陽。

外部供給

在隋朝末年,長安城自身的生產已不能滿足當地王公貴族和普通百姓的需要,唐初時,一方面由於關中人口的增長,另一方面由於自然災害,關中平原的糧食更是供不應求,但糧食運輸成本過高。因此唐玄宗啟用裴耀卿、韋堅等改革漕運,就是這次改革對安史之亂後定都長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為運往關中的江淮物資不再像過去那樣以洛陽為轉運中心,洛陽的經濟地位也不像過去那樣的重要,反過來關中的經濟地位卻因江淮物資能夠大量到達而逐漸提高。唐代宗廣德二年,劉晏再次對漕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成效十分顯著。這樣的轉變,對於長期地定都長安,不遷洛陽自然要發生決定性的作用。

地理因素

在冷兵器時代,考慮地理形勢的因素,主要是考慮都城的安全問題。長安的峻險與易守難攻,筆者認為都不用多做解釋。

反觀洛陽,“洛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洛”。而且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朝廷直接管理的全國二十六座關隘中,長安周圍就有十二座,可是洛陽周圍連一座都沒有。文獻記載,就是一般非朝廷直接管理的關隘,洛陽僅有長水縣的高門關,地理位置遠不如長安險惡。

安史之亂後,唐朝廷勢力大減,西有少數民族作亂,東有藩鎮割據勢力的威脅,選擇地理位置更為安全、天然屏障更為優越的地方作為都城更有利。

七大因素綜合深度分析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不遷都洛陽

唐軍

關中本位

“隋唐兩代相繼以長安為都城,這雖是兩代的新猷,卻是西魏,北周的舊績”。史念海先生這句話說明了西魏、北周至隋唐以來以長安為都的延續性,而這種延續性是建立在以關隴集團為主體的封建貴族統治之上。李淵在太原起兵,處心積慮,必欲回到長安,就是要爭取關隴集團的支持和用戶才能建立大唐江山。

可以說李唐建都長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基於西魏、北周以來的關隴集團長期奉行的“關中本位”政策。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又是靠著以郭子儀等人為主的關隴貴族集團平定戰亂,唐肅宗曾對郭子儀說“雖吾之家國,實由汝造”,唐王朝為恢復微弱的統治勢力,不可能擺脫關隴貴族的支持。

民族關係

唐王朝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安史之亂後,唐王朝衰微,少數民族又開始作亂。關中地區東連華北平原、南抵成都平原,是連接中原的樞紐,能有效的控制關中,是關係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

史料記載:唐代宗時期,回紇、吐蕃、党項等少數民族多次攻入長安,最多佔據長安一個多月。嚴重的民族問題使得朝廷不得不重視關中優越的地理位置,以便更好地處理民族問題。

洛陽自古就是中原之地,便利的中原地區在防禦少數民族軍事進攻卻處於不利的地位。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鞭長莫及,控制力比較薄弱。

軍事防禦

唐朝前期,中央政府的軍事防禦重點在西北,其次為遼東。安史之亂後,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本該處於東北地區的防衛遼東少數民族的地方節度使發動叛亂,朝廷不得不調動防禦西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向東進軍平定叛亂。同時還要西北少數民族,首都的設立稍微偏西北地區則更有利於自保。

七大因素綜合深度分析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不遷都洛陽

函谷關

交通條件

自秦朝修馳道開始,各朝都十分重視對以長安為中心的交通設施的建設。到唐代,以長安為中心的交通佈局更為完備。安史之亂後,朝廷的軍事防禦系統,基本也是按照此種交通佈局進行設置。

殘破程度

七大因素綜合深度分析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不遷都洛陽

大明宮

郭子儀曾描述戰後的洛陽“夫以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櫞,中間畿內,不滿千戶……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可以說安史之亂使得洛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不止百姓的房屋破壞嚴重,就連宮城的破壞也十分嚴重,甚至沒有百官居住的地方。

反觀長安,安史之亂後,長安城雖然也遭到了破壞,但都城的基本規模仍在,宮室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壞,尚未傷及元氣。甚至唐朝末年朱全忠要挾唐昭宗遷都洛陽時還令長安居人按籍遷居,徹屋木,自渭浮河而下。可見安史之亂對洛陽的破壞程度有多大。

綜上所述,分析了經濟、地理、政治、軍事、民族、交通等因素,決定放棄遷都洛陽是必然的選擇。

各位看官對此有什麼看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