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侍郎與石門古寺

何侍郎,就是何孟春,李東陽曾戲稱他叫“何孟博”。何孟春(1474年-1536年),字子元,今郴州市北湖區人,明朝文學家。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初任兵部主事,後升任員外郎、郎中,歷任河南參政、太僕少卿、太僕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雲南巡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在任期間,何孟春說服皇帝為安仁人民減免了三年賦稅。正因為他官至侍郎,且澤惠安仁民生,所以安仁人民一直尊稱他“何侍郎”。

石門古寺先叫“恩慶寺”,後叫“石門寺”,新文化運動後才改名為“石門古寺”。

石門古寺,坐落在安仁縣安平鎮石門何古的鐘鼓嶺。鐘鼓嶺西邊大約100米處有一個天然的吶叭形“天開石洞”。“天開石洞”四字由清朝秀才陳其筥題並泐刻在石洞右壁上。傳說太上老君被天開石洞所吸引,曾經和仙人鐵柺李到石洞內教化生民。地方百姓為感念太上老君的恩德,自唐代天佑四年(907年)以來,就在洞內供奉太上老君塑像,並在洞口修建簡單的觀宇。從此天開石洞就叫老君觀。

何侍郎七八歲時,隨其父寄居在老君觀。嘉慶版(1819年)《安仁縣誌》p397載:“何孟春,號燕泉,郴州人,官禮部侍郎,未遇時,聚生徒講學於石門寺,後寓老君觀。” 為何寄居老君觀?因為他父親何說應邀到石門寺私塾講學。

何侍郎與石門古寺

石門古寺,坐北朝南,是一座佛儒共存的寺院。據傳由一位釋園通師的和尚首倡建於南宋(1128-1279)末期,命名“恩慶寺”。誰給“恩”,為何要“慶”?首倡者認為,宋朝皇帝至少給了安仁三次“恩”:1162年太尉韓京國葬鳳崗嶺下,有恩;1208年宰相周必大退休後重來安仁清溪書院、玉峰書院講學,有恩;1268年陳文龍榜安仁考中了陳億孫、陳庚雷、李龍金、劉應祥四位進士,有恩。為何要慶?不僅僅慶皇恩浩蕩,更要慶賀安仁的讀書風尚。建恩慶寺,既可以做佛教場所,又可以做私塾。

恩慶寺於元朝天曆年間(1328-1330)擴建,改名為“石門寺”。這一次以地名命名。石門古寺建在鐘鼓嶺,鐘鼓嶺的東邊就是石立山,安仁的母親河永樂江就從這“山”“嶺”之間穿過,一山一嶺,儼然一座石門,“石門”之名由此而來。

石門寺於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6)重修,一位舉人撰寫了《重修石門寺碑記》,遺憾的是“碑”毀“記”失。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又重修。

新文化運動之後,石門寺改名為石門古寺,之所以加一“古”字,就因為年代久遠。

石門古寺,1951年土改前,一直保留著前後兩棟的規模。

前棟,佔地219.6平方米,長18.3米,寬12米,前簷牆高8.7米,土木結構,青磚青瓦,內室木門木窗,大門紅麻石。大門腦上紅麻石長2.2米,寬0.3米,厚0.2米,大門兩邊立柱紅麻石高2.8米,寬0.3米,厚0.2米,此大門數百年未毀。大門外有一對石像把門將軍(今已毀)。前棟中廳主要用作私塾,專供石門古寺周邊小孩讀書。前棟及後棟周邊空坪餘地1000多平方米。遺憾的是包產到戶後兩個村民在前棟兩邊建了兩棟私房,以致目前空坪餘地只有200多平方米。

後棟,佔地面積231.6平方米,長19.3米,寬12米,前簷牆高9.7米,後棟比前棟地面高0.3米,土木結構,青磚青瓦,木門木窗。後棟天花板上掛著“大雄寶殿”金匾,後棟中廳用作佛事拜堂,拜堂兩邊,各類神像威嚴耀眼。新中國成立後,安仁永定渠從後棟中間穿過,加之年久失修,就此毀廢。今舊址仍存。

前後棟中間有迴廊、天井。

石門古寺自創建以來,有四位著名僧師:首位僧師釋園通師,明末僧師照明和尚,民國僧師周法雲(1891-1981),當代僧師和生(1937- );有四位著名教師:何說(1451-1484),何孟春(1474-1536),何芝如 (1898.2- 1964.2), 周榮紳(1910-2003)。

何侍郎與石門古寺

石門寺從宋代開始成了石門何古何姓的私塾,供何姓子孫讀書。何說自認為與石門何姓是一家,來石門寺私塾講學,既是對何姓子孫盡責,又是想讓何孟春感受學習安仁文化。

何說講學之餘,帶何孟春先後重點到過三個地方。

一到龍源村拜謁“科第世家”。龍源村在石門古寺北邊,距離石門古寺約3裡。科第世家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龍源村村民周禮所題。有一天,朱元璋被張士誠追趕至龍源卡子上時,正在卡子上砍柴的周禮砍下一顆粗樹擋住張土誠追趕而救下了朱元璋。朱元璋於洪武三年(1370年)即賜周禮“科第世家”牌匾,封校尉之職,管軍百戶,世享榮華。龍源也因此名噪明清兩朝。朱皇帝頒給周禮的聖旨,何說一邊畢恭畢敬的欣賞著,一邊問孟春:“聖旨封的是武官,為什麼還要賜一塊科第世家的文官牌匾呢?”小孟春脫口而出:“這是皇帝的治國理念。打天下靠武官,治天下靠文官。”

二到月池村拜謁“翰林及第”。月池村也在石門古寺北邊,距離石門古寺約2裡。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月池村的鄧偉奇考中了榜眼,朱元璋為顯示皇恩浩蕩,在其家鄉敕建一棟房子及一口半“月”形池塘,這個池塘後人稱“月池塘”。這個村後人就叫月池村,這棟房子後人稱“月池公廳”。池塘為什麼不是圓形而是半圓形?古人觀念,圓代表“君”,半圓代表“臣”。君是君,臣是臣,不能越位。池塘直徑近30米。月池公廳前棟寬度比月池塘直徑稍窄一點,縱深近50米。縱深分前後三棟,前棟“丹墀”,中棟“公廳”,後棟“敬祖堂”。月池公廳前棟大門右邊一直懸掛著“翰林及第”的豎匾.面對此匾,何說鼓勵小孟春:“你要學習安仁人勤奮讀書的精神,將來不僅要考進士,還要考狀元!”

三到茶陵縣拜李東陽(1447-1516)的父親李淳( -1486)為師。茶陵縣的界首鎮與安仁縣的安平鎮是隔壁,兩邊常有通婚習俗,關係較好。其時李東陽在京城做官,而李東陽的父親李淳並沒有做官,李淳一直在茶陵教私塾,德高望重,遠近聞名。面對聰明伶俐的小孟春,李淳既講背誦研習《四書》《五經》的方法,又講李東陽“神童”的故事,還講要把小孟春介紹給李東陽。不過,李淳重點向小孟春講安仁“同榜四進士”的故事。南宋鹹淳四年(1268年)安仁考取了四個進士,分別是陳億孫、陳庚雷、李龍金、劉應祥。四位進士中,陳億孫、陳庚雷是兩兄弟,這種同榜四進士且有同胞兩兄弟的現象在全國都是少有的。可見,安仁人愛讀書,安仁人會讀書,這是安仁私塾書院文化發展的必然。就連同科狀元陳文龍(1232—1276,抗元名將)應安仁四位進士的邀請而撰寫的《進士題名碑記》中也嘖嘖稱讚道:“衡郡擢第者六,而安仁居其四。”故事講完後又語重心長的說:“孟春啊,你父親非常了不起啊。你是郴州人,郴州的義帝很有名啊,安仁的炎帝也很有名呢。你們能從郴州到安仁來讀書講學,可見你們有遠大的志向。你必然會成為國家的棟樑!”

何孟春十二三歲時,在何說的帶領下又來到石門寺。這一次是為了專門拜訪茶陵的李東陽。因為李淳先生仙逝了, 李東陽正在老家守制。

其實,李東陽在其父親的介紹下對何孟春這位“神童”早已聞名,只未見人而已。如今見到了小自己27歲的孟春,真的情同父子,相談甚歡。那一天晚上,月白風清,景色宜人。李東陽吟出:“窗外一團風月,這般情趣少人知。”小孟春隨即念出:“架上幾部詩書,那裡精微皆自得!”老師一聽,非常驚喜,心裡暗想,我想的是“風月”,他卻想的是“詩書”,這個孩子將來在學問上必有成就。於是笑著對小孟春說:“小孟春啊,我給你改個字,你是孟字輩,就叫孟博吧。因為你博學多才,不僅知識淵博,而且境界高遠。看來安仁文化還是深深地影響了你。”李東陽旋即對何說讚歎道:“此子當表吾楚!”

從此,“孟博”的故事在石門寺私塾傳開了。

1493年19歲的何孟春中了進士,那一年會試正是李東陽任主考官。他的才智深得宰相李東陽和皇帝的賞識。在他任侍郎期間,有一年安仁縣給皇上運送冷泉石山貢茶(現在稱豪峰茶)、優質稻等貢品,不料船至洣水時,狂風掀翻了船隻,貢品沒於河中,何侍郎知道情況後,嚮明朝嘉靖皇帝稟明實情,減免了安仁三年的賦稅。

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後,何孟春因議大禮事件被貶官。此後何孟春屢次上書稱病告老,直至嘉靖六年(1527年)春,才被批准。53歲的何孟春回家後,心情低落,但又無可奈何,這時又想起了石門寺私塾、想起了老君觀、想起了太上老君。於是多次來到了石門寺私塾講學,每次講學都講老子的《道德經》。有一次,一個學生問:“《道經》中: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是什麼意思?孟春針對“為天下谷”侃侃而談,並諄諄教誨大家,人要有山谷一樣的胸懷和正確的榮辱觀。學生也深諳老師的教育含義。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石門古寺私塾有個著名的何芝如老師,他學識淵博,善教四書五經。同時期距石門古寺不遠的由龍溪書院更名的松山鄉中心小學(今牌樓中心小學東校)有個教導主任兼校長的周榮紳老師,他也學識淵博,善教白話文。何老師多次邀請周老師及其學生到石門寺講學。學生中有些成名成家了:如:何九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家、語言學家、文字學家、高中語文特約編審;東方人(原名陳施仁),國畫家,善畫魚,他畫的“魚”與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並稱畫壇三絕;周國楨,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教育家、陶藝家;周輝甲,廣西師範大學政治系教授,根藝名家;周全之,全國知名核學專家;何許人,中小學教師,從教40餘年。周老曾常帶筆者遊玩石門古寺、老君觀,講述他與何芝如老師在石門古寺教學生的故事,講何說、何孟春父子在安仁、茶陵的故事。一個個教育故事,激勵著一代代安仁教育人。

何孟春傳教於石門寺,傳承了安仁的私塾文化,促進了可持續發展的安仁教育。石門古寺是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見證。安仁人民永遠銘記何孟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