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AWS宣布160億美元收入即將確認,很牛嗎?

近日,亞馬遜向SEC提交的文件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AWS存在160億美元的預收款(unearned revenue),比上季度的124億美元增加了29%。這些預收款涉及的合同平均剩餘時間為3.5年,就是說這160億美元將在3.5年內被逐漸確認為AWS收入。

Q2,AWS宣佈160億美元收入即將確認,很牛嗎?

圖:AWS

看到這裡,相信已經有人開始為AWS歡呼了:『未來3年必定會有160億美元收入呢,好牛啊』。現在,讓我們冷靜地分析一下這事。

先來解釋一下預收款(unearned revenue)。假設下面一個場景,企業A向AWS訂閱了為期3年的雲計算服務,簽訂合同後向AWS支付了3億美元做為3年的使用費。AWS在收到這筆現金時,是否可以記入3億美元的收入呢?答案是否定的。按照會計的謹慎性原則及權責發生制,只有當產品已移交、服務提供完成時,才可以確認收入。就是說,AWS此時雖然收到了錢,但只能記為預付款,這筆預付款本質上講是AWS對企業A的負債(因為收了錢,還沒提供服務呢,如果客戶毀約,這筆錢還是要退還的)。只有每年企業A實際使用了AWS雲計算服務後,這筆錢才可以按相應的百分比從負債轉化為收入。

所以,不要被160億美元的unearned revenue嚇到了,未來雖然會有這筆鉅額收入,但AWS不會再從這筆收入中拿到1分錢的現金流,反而在未來需要為這筆業務去投入服務成本

為什麼會出現大量的預收款呢?看到這裡是不是很奇怪?雲計算不是一直標榜著Pay-as-you-go,按需付費從而避免一次性硬件採購的壓力嗎?站在客戶的角度想,為什麼要不顧資金壓力,將多年的使用費一次性支付呢?AWS太強勢,不提供月付方案?這好象不太可能。

唯一的解釋就只有:AWS為一次性支付方案提供了極具誘惑力的折扣,躉繳的淨現值比月付要低很多,所以客戶覺得采用躉繳的方式更划算一些

Q2,AWS宣佈160億美元收入即將確認,很牛嗎?

客觀的說,AWS預付款增加、合同年限延長,體現了客戶對AWS雲服務的信任,客戶認可AWS是一個值得長期合作的供應商。但為些歡呼雀躍就沒有必要了,因為此舉是以壓低AWS利潤率為代價的,而且,未來確認大量收入而沒有對應現金流入,也需要AWS管理層對風險進行足夠預估。

最後說句不是很靠譜的話,其實AWS壓低價格的長期合同,也未必沒有賺頭,關鍵是在未來能否隨著技術的發展降低雲服務的成本。如果成本大幅下降,現在長期合同提供的低價格,在2-3年後也許並不會影響AWS的利潤率。

AWS,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