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道長:掌握這三個要領,再去誦讀《三官經》必有神助

道人在受初真戒後,性命之事轉由三官大帝根據罪福功過加以考究。三官大帝以《三官經》為語,教導道徒及信眾要虔誠懺悔。但在誦讀《三官經》,並按經文所示行懺悔之事時,還需要明白這三個問題。

《初真戒說》雲:“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十惡等業,愚迷執著,嬌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禁止,永不復起。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十惡等業,愚迷執著,嬌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

道人在受初真戒後,性命之事轉由三官大帝根據罪福功過加以考究。在修道過程中時時懺悔修善,便是道人滌濾自身性命的途徑和方式。三官大帝以《三官經》為語,教導道徒及信眾要虔誠懺悔,給世間所有修仙者指明瞭一條無上大道。


誦讀《三官經》需明白三個問題


正一道長:掌握這三個要領,再去誦讀《三官經》必有神助



在誦讀《三官經》,並按經文所示行懺悔之事時,需要明白以下三個問題:

1

道教徒什麼要禮懺?


道教是極為重視齋醮科儀的一個宗教。齋醮,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去解釋。齋,原意是指“齊”和“淨”,即為齋戒和潔淨之意,是指在進行宗教祭祀活動之前必須要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寢,以表示祭祀之人對上天、神明及遠祖的敬重之情。道徒修齋,是為了要積德解衍,以和神保壽。醮,是對神明的進貢,亦是表達恭敬和懺悔心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若要行齋醮,必定以“懺悔”為先機。.

2

道教不但修齋,而且還在歷史的傳承中制定了一些列完整的齋法


南華真人曾提出“心齋”和“坐忘”的內齋之道,道醫學有“心寬一寸,病退一丈”的觀點,這和“心齋”的概念一脈相傳。

與內齋之道相對應的是外齋,即《洞玄靈寶玄門大義》中提到的三篆(lu)七品,三篆指金篆齋、玉篆齋、黃篆齋;七品指三皇齋、自然齋、上清齋、指教齋、塗炭齋、明真齋、三元齋。進行這些齋醮儀式的目的是要上消天災、濟度眾生、下拔九幽。現如今全國各地廣行的拜懺儀式,從其內容和形式上看也不離這三點。

3

在道教創教之初就有向三官大帝懺悔的先例


東漢漢安二年,祖天師在鶴鳴山首創天師道。創教初期,天師以五斗米為信,授予教徒符籙佩戴,併為眾信徒規定了入教儀軌。《三國志·張魯傳》一書曾記載,當時天師道有為病人請祈的“三官手書”,具體做法是:“書病人姓字,銳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意思是說,如果有教徒生病,就需要把自己此前所犯的罪過一式三份寫出來,一份放在山上,一份埋在地中,一份沉入水裡,此後即可疾病全消。

凡是信仰道教的人士都知道,三官大帝是道教徒的基本神仙信仰,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其各司其職,共同構成了道教神仙信仰,並與信徒禮懺和上章表詞之事形成主客呼應。世人有祈求,神明有護佑,才由此而形成了道教相對完整的神仙信仰體系。以書其罪過稟告神明的方式來進行疾病治療,便是最早的教徒自我懺悔的形式。不論是自我消災,還是上祈國祚,與神鬼相通之事必然需要潔淨之體和潔淨之心,這是懺悔的本初,也是懺悔之後所要達到的目的。由此也可知,修齋禮懺是道教自創教之初就具有的宗教儀式。

《三官經》的中心主旨:懺悔


正一道長:掌握這三個要領,再去誦讀《三官經》必有神助



隨著道教典籍不斷的豐富和完善,以及後世信徒對神仙信仰體系的演進和對齋醮科儀儀軌的恢復,《三官經》作為闡述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慈悲濟世功德的重要經典而逐漸成為道教徒修齋禮懺所必需持誦的內容,並作為玄門四品經而隨著全真演教而廣為流傳。

“三官經”的全稱為《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真經》,其偌長的名字已經把誦持這部經典之後所能夠起到的實際意義全部點出。

《三官經》是一部在講述修道之人為何要修齋禮懺、如何去修齋禮懺以及修齋禮懺意義何在的無上經典。中國人向來有早不言夢、夜不言鬼、午不言殺的習俗,作為道教徒每日持誦的午課內容,《三官經》的根本意義正在於教化人們要時刻戒除殺、盜、淫、妄、酒,以清淨之身誦經禮懺,持齋以奉道,修善以感格萬物。正如《太上感應篇》中所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經雲:“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

《三官經》共計一千六百七十五字,雖然篇幅不長,卻字字珠璣。整部《三官經》的中心主旨即“懺悔”二字。經文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一句話是“不恤己身,不修片善”,由此才會招致天地所怨。經文一開始,便羅列出世間種種罪障,天尊告知說所有這些惡果都是人們自作孽。為了消除災障,三官大帝慈悲告示說,世間善男信女只有皈依三元,齋戒三年圓滿,日日唸誦此經,踴躍懺悔,才能使得所有惡孽愆尤俱一赦除。這和當初祖天師創教後,規定教徒要以“三官手書”來自我懺悔的形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懺悔修善,不僅可以修持自身,更可福應萬靈,這是誦持字字真詮、行行滅罪的《三官經》可以起到的實質作用。《玉皇寶懺》上說“性一縱,則積甚丘山;心一悔,則釋如冰雪。故本行經教之昭示,乃罪福因緣之了明。”這段話的很好地解釋了“懺悔”的緣由,便是明罪福因果;“懺悔”的目的,便是要斷惡修善。

“三元神共護,萬聖眼同明。無災亦無障,永保道心寧”。道心安寧,是每一個修道者所期望達到的修行目標,也是所有禳災祈福之人所希望看到的結果。禮懺,首先要誠心以待,才有可能實現“卷卷句句消災障,行行字字滅罪衍”的不可思議功德。

“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切勿輕慢,交談接語。務在端肅,念念無違,隨願禱祝,自然感應”。每篇經文之前都有這樣一段經注,其說明的正是禮懺誦經時對誦經者的要求。三官大帝在經文中還要求信徒做到“心心懇禱,盡一皈正,恍恍惚惚,耳目心定,神魂安靜,精神復舊”,才可以實現“無量功德”和“其福無邊”的神力感應。

以“道”相通,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綱要性探析

首先闡明,人類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為設定一個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於概念之中,錯失對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認識與實踐,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以此,對待“概念” 應當遵循“立足本原,著重內涵,與時俱進,動態變化,解決問題,實事求是”原則。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並以道教思想為基——大道相通,就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進行綱要性初步探析,體現出“道”本身“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在”的內涵特徵以及宗教“繼承傳統、與時俱進、生存為本”的革新觀,簡述如下:

1、科學、民主是歷史進步的產物,和諧、自由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但是,歷史今天,人類生存面臨重要問題:人本侵犯自然,物慾腐蝕心靈,多元各自政,信仰錯亂方向……使得科學脫離人文,民主徒有虛名,和諧無從奠基,自由異化氾濫……人類生存所有問題歸結起來表面看已經造成“天怒人怨”,實質則為“心靈劫難”。

2、宗教以探尋宇宙、生命、社會真相為本——唯有發揮宗教心靈導向、化解及撫慰作用——教化心靈,啟發智慧,鼓勵自由,約束放縱,消除愚昧,拯救狂妄,與政治、法律等社會諸多機能協調統一,促進構建人神共治,才是人類社會最終出路。但是,宗教內涵與形式兩方面同時需要傳承革新,與時俱進,以體現人文與科學、精神與物質、信仰與修煉、智慧與道德、治國與平天下相統一,而辯證處理宗教“教化”、“教會”及其與社會、國家、民族對應關係,探求並致力於實現人類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於歷史上狹義宗教凌駕於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據信仰、修煉與秩序管理的統一進行設定——立足自然整體觀,既是原則,又是方法,還是目標,在精神純美與世俗需求之間建立平衡,實現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就是說,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決人性弊端,實現信仰、修煉、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會目標的完善管理。

4、無論個體的人,還是社會群體,唯以“天、地、人”三道(規律、原則、方法)制衡才能夠實現“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靈(心性)修煉,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國家歷史傳統,“人道”代表當前社會世俗需求。遵從三道統一,使得人類在滿足世俗需求和拯救靈魂之間建立平衡能夠實現。

5、面對人性“概念固化、執偏概全、慾望過度、元氣損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類遵從三道統一即在真理與邪說、正義與邪惡之間做出選擇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間,減少災難,體現出天有好生之德。

6、當前宗教及整個人類出現問題積弊已深,非“多元一統”不能解決問題。多元化的思想混亂——“百家爭鳴”時代如何實現“一統”?唯有宇宙之“道”貫通天地,貫通萬物,貫通多元化思想,衝破概念固化,萃取內涵實質——實施革新,才能夠在人類文明的繼承中糅合當今成就得以實現——既尊重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迴歸(遵從)同一大道真理,並且在一定範圍內實現民族、國家或共同體的“一統”。否則,各自站在自我立場,各自服務自我利益,只能導致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7、革新在於應用。應用在於適宜。適宜在於立足現實,體悟大道,傳承歷史,糅合文明,開拓進取,不拘一格,相對圓滿有效解決人類當前及未來存在問題。

8、道教以宇宙之“道”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據。“道”做為萬物誕生的本原,不僅是意識形態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客觀獨立存在——其前者存在遠遠不能夠真實反映後者,決定人類現實問題永遠需要不斷調整、補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為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客觀獨立存在,遠大於概念存在,不應被概念束縛和侷限,而立足真實體驗及當前狀況,並以歷史傳統為依據,做以調整、補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華祖先以“道”的理念賦予子孫後人(龍的傳人)之教化,包括狹義道教——具有特定教義、教規、儀程、團體性質與廣義道教——具有民族、國家意識形態實施全民教化性質的統一。史實證明,道教源自中國遠古文明,自盤古開天至三皇五帝以來形成整個中華文明史“道統”傳承——正是中華民族早期祖先對“道”的天人合一的實踐、認識與教化,才形成並維繫中華博大文明。如果脫離狹義與廣義道教的存在,中華民族及文明將不復存在。以此,完整、真實的道教概念與“無神論”及社會學者通常所謂“道教”概念有本質差異,前者認為道教由中華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溝通直接創立並演變,後者則狹義認為由張道陵創立,並是人類意識形態的產物,形成對道教的割裂認識。

10、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以“道”為存在根本和演化,順則生,逆則亡。“道”的實質即具有“陰、陽”兩種相對屬性平衡一體的混元真炁(氣)——同時具有物質、能量、信息(靈性)的統一,造化生成萬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依據不同體悟對其稱謂不同,如“盤古、盤古老祖、鴻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無極老祖、無極老母、無量天尊、祖始爺、老天爺、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蘊含“開天闢地創世紀、宇宙永恆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稱謂,概指其也——智慈兼備,威儀大方,法力無上,人神共仰。人類信仰其,與其能量和智慧溝通,既祈保平安,又實現心靈迴歸終極價值,等同追求與遵循自然大道——高揚真知與慈善(順從自然規律),力挽無知與卑劣(違背自然規律),體現出信仰與修煉、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類普世價值。

11、道教對混元真炁具有獨到而系統認識,認為混元真炁不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盤古,而且對於“開天闢地”起主導作用,稱謂“先天元炁”,《道德經》描述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後陰、陽二氣交合形成“後天元炁”,《道德經》描述為“三”,具有誕生生命萬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稱謂“靈魂”——靈魂元炁相對宇宙而言屬於“後天”,但相對生命肉體而言又屬“先天”。同時,生命肉體由父母陰、陽精氣物質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兩者“元炁”對於生命體而言同屬“先天”,共同構成生命體具有能量與智慧的本質存在和有機運轉。但是,大多生命體失卻清靜心,不認識生命本質與修行,對於元炁只知用而不知節,更不知養,造成身心疲憊,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體心態清靜,靜則陰陽平衡合於元炁特徵,元炁得以節、養,生命體獲得運轉必須的能量與信息(靈性、智慧)。以此,以提升靈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煉稱謂“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謂“明道”或“得道”,並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類戰爭、衝突不僅發生在同一宗教與文明之內,而且發生在不同宗教與文明之間,反映出人類本身對絕對永恆“大道”真理認識及實踐的侷限性與悲哀性,同時反映出人類所認識及實踐的永遠只能是相對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永遠不能代表絕對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夠代表,但其隱於無形,從來不曾直接臨世,僅以派遣使者方式傳播文明,形成相對真理。以此,對“道”的虔誠、虛心信仰和修煉必將成為全人類共有課題(任務),而使得人類有神論、無神論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煉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連,感應無形(大道),實踐有形,克服小我,存異求同,共同謀取和諧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為存在——依據“陰陽互根、對應並存”原則,人的靈感反映來源於神,有什麼樣人就有什麼樣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現為同一生命本體的“陰”、“陽”形態。由於“陰”、“陽”形態不同,人、神以“靈魂感應”、簡稱“靈感”溝通。“靈感”來自於個體的人的靈魂反映,與個體的人“道行”——真實反映“道”的能力有關,僅代表個體的人的認識。以此,神既是客觀獨立存在,又是人類意識形態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獨立又統一,辯證表現為神支配人,人體現神。而可以說,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文明與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與智慧——在世界範圍,神不是永恆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歷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與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淵源,或有一定血統淵源。同時反映出,人類文明覆雜歷程代表神界複雜歷程——神界與人間大致對應。也就是說,人、神雖然“意識形態”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從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恆,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從。

14、在世界範圍內,一定意義可以說,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誕生一個民族,或者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就沒有傳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僅有中國“盤古開天地”神話傳說或道教神學具有思想性、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完整統一,反映中華文明對於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認識,成為世界上唯一未曾斷線的文明。因此,中華民族無論將盤古做為“中華根祖”景仰,還是做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無邊,智慧無上”史實依據,使中華民族自尊、自強、自信、自豪、自責、自勵,屹立世界東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以外為用、本用結合、和諧共存” 思想,稱謂“道德文明”——不僅以“道”的真理認識直接轉化為科技與文化藝術生產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實踐直接決定社會和諧與進步發展,謀取實現人類生存身心自由,樹立人類文明典範。

15、客觀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類如何誕生及確切誕生時期,今人難以考證。也就是說,沒有充足理由斷定人類是地球最初及永恆生命——以及萬物之靈。但是,可以斷定,人類是自然界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後優勝劣汰——“合道則生,背道則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萬物,並選擇遵從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說,只有人類誕生之後,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類違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則和方法取代人類主宰地球,人類或者不能夠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選擇。

16、依據能量不滅定律,如果人類不能夠存活地球,則靈魂必然向其他時空轉化。如何轉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轉化地球,為其他生命(邪靈動物)所主宰。絕非虛言,現實生活“邪靈”附體禍害人類事例——各類精神病、頑固絕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過人類主宰地球,這種事例還相對屬少數。另如人類歷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靈”支配造成人類大範圍劫難。只有提升靈魂(元氣)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適宜生存的時空轉移才是出路。以此,人類有生必然有滅,沒有絕對永恆,人類生存唯一重要意義在於立足世俗需求實現靈魂昇華,相對實現身心自由。

17、本質而言,人類劫難唯一歸結為心靈(靈魂)劫難,元氣耗散,不知亦不能迴歸,墜入“邪氣”侵襲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與自我修煉不能免除。所以,人類虔誠信仰天帝(及神界)價值和意義在於人類以“心靈迴歸——清靜”方式獲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氣(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須的能量及智慧。接下來,人類又持續以“陰陽平衡”為特徵的元氣相對持久維持心靈清靜,提升道德素養。所謂“人不遠道,道不遠人”,以實現“我生存,眾生亦生存;我自由,眾生亦自由”,而實現人類生存(和諧秩序)良性循環。以此,體現出(宗教)信仰與(元氣)修煉的統一,具體表現為天帝教化,啟發智慧,清靜自然,節制慾望,化解仇恨,寬恕博愛……

18、關於正、邪——天道循環,宇內沒有絕對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劃分和相對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徵生命或者事物生長、化育及衰敗、消亡自然規律的內在因素及表象存在,並且相互轉化,對生命存在或事物運轉發揮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現代科學證明有“正、反”物質同時存在。對生命體而言,正、邪有內外之分。並由於生命存在“有誕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規律,邪氣通常不同程度勝過正氣,以邪氣佔主導,所謂“十人九邪”。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轉的。只有發揮人、神做為主觀能動性,修養補充先天元氣,才有可能相對改觀——人、神元氣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說“功力”高深,也就是說元氣造化萬物、所固有陰陽平衡“清靜”的能量和靈性相對較大,大於人體內邪(氣)與外邪(氣)總和的能量及靈性,而使正氣暫時勝過邪氣,即正氣上升,邪氣下降,使生命體身心相對逍遙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況人唯有修持元氣、超越“正、邪”才能相對持久實現身心自由,而擺脫或延緩正(神)轉變為邪(魔)的生死輪迴。

19、宗教對人類生存發揮重要積極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由於人性弊端)人類在宗教信仰過程中始終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務實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異化變質問題。也就是說,迷信及異化不是宗教本質,而是宗教產生、傳播、信仰過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統必然有異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敗壞聲譽的諸多事例,或使宗教脫離“教化”內涵實質,僅存“教會”外在形式,產生“偽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嚴重發展到宗教對立面,產生所謂“邪教”——具有“精神鴉片”——欺騙性及偽科學性特徵,極大傷害人類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兩大派系或者說兩大屬性:“正教”與“邪教”,中國神話作品《封神演義》所謂“闡教”與“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稱謂,而是宗教本身“正、邪”兩大屬性的相對概念,核心問題在於是否遵從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對真理。世界宗教衝突的主要原因在於對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認識與專制獨斷——“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時,正是由於交流傳播過程中“反客為主”的狀況激化與挑起宗教衝突。

21、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對真理)都不能獨立解決世界問題。世界宗教和諧共處在於遵從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以外為用,本用結合,和諧共存——體現出人類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諧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闡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條件成熟時召開“弘揚大道精神,樹立宗教正信,共謀人類福祉”世界宗教大會,承擔世界宗教和諧共處主導責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與修煉的統一,人神溝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無時無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無時無刻不愚昧——永遠是“道”的謙卑信仰、修煉者。

“莫道天宮院,誠心福自來”。道教講“心誠則靈”,在禮拜和懺悔的時候要有一顆虔誠之心,才可以感格高真。而任何誠心都需要有“恆心”的加持,才更具有感召萬靈的作用。所以天尊以誦持經典“至滿千遍”的方式來要求信徒的行為。《無上玉皇心印妙經》中有一句話寫道“誦持萬變,妙理自明”,誦讀且行持,才可使懺悔之事具有了實際的意義。

誦持《三官經》是學道的第一步


正一道長:掌握這三個要領,再去誦讀《三官經》必有神助


修道之人在誦讀經典之前,必定先吟誦淨心、淨口、淨身之咒,以滌盪身心汙垢。這是道徒對祖師的敬重,也是對自身修為的加持。只有身心俱明淨,才能證得修仙之徑路。道經中有“洗心懺悔”之語,便是在教導後人以懺悔心行祖師道,才可以慈悲願求大因緣。

《玉皇經》中有一段“懺悔偈”寫道:“皈依上聖大慈悲,發露真心伸懺悔。萬劫千生諸罪垢,願從懺悔悉消除。將此身心奉上真,惟願罪根悉原宥。”誦持《三官經》,是學道的第一步。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淨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為簡單才顯得崇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開悟,深奧了就簡單,簡單了才深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樣,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就是昇華。生活的意義在於簡單,人修煉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你可以理解別人,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實人不在理解,在認同。

精於心,簡於形。拷問靈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看透了不說透,高境界; 朦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徹;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徹後的不透徹,明白後的不明白,難得糊塗是真境界。

“大道至簡”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將一件複雜的事情化為簡單,那是需要智慧的。將繁雜的事情迴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因此,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可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用智慧化難為簡。

為名利盡拋寵辱,清純似兒時天真的童貞,樸實如父輩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悠閒,聽聞“荷風送秋氣,竹露滴清響”的天籟,感受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曠。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夠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句;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謫居時仍能悠然自得的寫出《醉翁亭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當超出自我慾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忘記自己的意識,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

人生的繁出於惑,以“仁”抗拒誘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須當從一而終。樂以忘憂,簡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做什麼?”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道長:“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老道長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簡,人生易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裡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並不需要放在心裡,人生的很多負擔並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 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複雜,簡單生活。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裡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可是簡單的生活卻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才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為,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對抗,有些人笑在開始,有些人卻贏在最終。試著微笑,試著回眸,放鬆自己,不強求、不萎靡、不浮躁。簡單生活,隨心、隨性、隨緣,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於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

生活容不容易,關鍵看你怎麼活。處境在於心境,心境改變了,處境也會改變。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緊張、越複雜,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對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快樂。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閒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下,知足便能常樂。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灑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靜默才是最美,生命裡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裡總有一個故事,想講述卻難以開口,就這樣在心底,漸漸譜成了曲。人就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嚮往,失去了的,才會覺到珍貴。所謂的,得失、情緣、風景、驛站,都在時光的塵煙中,慢慢淡散。雖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難,但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終究會走遠。

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很多。紅塵路上,有朗朗的笑聲,有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著,有成功的自信,有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註定珍貴。生命的豐盈緣於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於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簡單讓人輕鬆快樂,想法簡單讓人平和寧靜。因為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為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三官經》不僅僅告知了世人種種不應犯下的罪過,更為世人提供了便宜的解決之道。祖師創全真道,因內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這就需要每一個信徒要學會潔淨身心之法,去汙除垢,消災解厄,以純真之心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