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的宿舍安排

哈佛大学的宿舍安排

哈佛廣場上的小店掛出不同顏色的哈佛T恤在售賣。美國司法部稱將調查大學在招錄時對亞裔的歧視行為,讓人聯想到此前針對哈佛大學的訴訟案。(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0月5日《南方週末》)

前兩天,我在遼大校園裡跟一個大三學生聊天。聊到畢業之後的走向,以及更遠的未來事業時,我問:“你想留校做一些類似學生幹部工作延伸的行政工作嗎?”他回答說:“若在大學裡工作,我不想做行政人員。若從事行政工作,想去政府部門吧。”

我不完全瞭解他所說的“行政人員”具體指的是什麼,只是覺得持有他那樣想法的人應該不是少數吧。這場談話也讓我想起3年前我在美國哈佛大學訪學期間,同樣在校園裡所遇到的一個場面。

記得那是春天,我從哈佛大學的主校區所在的哈佛廣場出發,大概走了15分鐘左右,就抵達了一個學生宿舍。一名大三的日本籍本科生亮介,他邀請我到他的宿舍參觀。據他介紹,在哈佛,大一的新生基本住在主校區帶有寬敞的草坪的校園裡,學生們通常把它叫做“Yard”。從大二起,學生們基本要搬走,被分配到分散在哈佛周邊地區的不同的宿舍。

亮介在門口等著我,我倆見面就握手,沒有日本式的鞠躬和寒暄,他直接帶我進宿舍裡。我一進去立即發現的是空間的寬敞和氛圍的開放。前方看到各種形狀和顏色的桌子、椅子、沙發,以及各種表情、膚色、狀態的學生們。有的在發呆;有的在思考;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做作業(哈佛學生基本清一色地使用蘋果電腦和手機)……亮介指著宿舍一樓裡面的位置說:“這裡的飲料是24小時供應的,到了用餐時間,也可以隨意過來,免費吃飯。”

據亮介介紹,在宿舍裡,四個學生住在一個單元,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立的房間,客廳則是共享的。當然,從樓上下到一樓,就能享受我們所在的大客廳。公共空間無疑是大家本著自由民主和互相尊重的精神努力共享的地方。

談到宿舍裡的結構和設施,亮介用自豪的語氣給我介紹說:“在哈佛,每一個學生的宿舍分配是富於戰略性的,出生地、生長背景、成績、興趣愛好、思想、價值觀、未來目標等,校方都要考慮進去,然後把他們認為最能夠實現化學效應——就是高效地提高學術水準、健康地培養興趣愛好——的4個人分配到一個單元。為此,校方要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背景等進行嚴密的調研。”

看著他的表情,聽著他的語言,亮介明顯對這樣的宿舍安排和背後的考慮感到滿意,我也能強烈地感覺到,這樣的環境也深深地影響著亮介的生活質量,以及他對哈佛大學這所母校的感情和尊重。

我也很驚訝,不愧是傳說中的哈佛大學,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考慮方方面面,儘可能做到高效和精緻。我接著問他:“你說是校方,但具體是由誰,或哪一個部門來負責學生的宿舍分配呢?”

亮介回答說:“是Administrative的老師啊。”

Administrative,指的就是負責行政的老師。亮介接著使勁地給我解釋說:“加藤桑,你知道,在日本(筆者注:亮介是在東京生長;我則在伊豆生長。前者為都市,後者為鄉下),Administrative一般指的是所謂‘事務方’,就是幫助從事學術的教授等打理事情,說不好聽,就是管雜事的。你也知道,在日本,他們很不受尊重,無論是社會地位、薪水標準、工作內容,均普遍被認為是低的。”

我深有同感,而且我始終認為這是不應該的。不管在大學裡、政府部門裡,還是企業裡,都有所謂負責行政的(英文叫“Administrative”,日文叫“事務方”)工作人員,他們的存在和付出對整個勞動環境和程序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不應該被輕視甚至鄙視。

亮介接著說:“在哈佛,Administrative的老師的地位可高了,他們掌握著大學資源的命脈,無論是課程設計還是教師工作等,均是由Administrative的老師來負責安排和分配的。而且,在哈佛,Administrative的老師通常也有博士學位,讓他們從事學術往往也可以跟教授們平起平坐。教授們特別尊重Administrative的老師,其實想起來很正常,畢竟,若沒有他們的協助,教授們是無法正常、開心地工作的。”我感到很新鮮,同時產生一種感覺:“是的,這就是應有的狀態!”

亮介越說越有勁兒:“其實,對我們學生來說也一樣。加藤桑,你猜在哈佛被列在最受學生尊敬者之一的老師是誰?就是我們學生宿舍的館長。有眾多的大牌教授主動申請當館長,覺得這樣很有地位和尊嚴。但由於競爭很激烈,能成功當館長的教授還是少數。”亮介說,學生們經常在一樓客廳找館長們請教學術問題,討論社會問題,探討政策方向。聽著他的解釋,倘若讓我用一個形容詞來修飾哈佛大學的校風的話,就是務實,是充滿戰略考慮和長遠眼光的務實主義。

哈佛大學每年招3000名本科生,據規定,其中外國留學生的人數被限制為十分之一,即300名。亮介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宿舍分配是不分美國本地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的,換句話說,國籍或身份不是影響校方安排宿舍分配的因素,影響它的,就是我在上面所提到的,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價值觀、未來打算等,哪四個人被安排到同一個單元,最能彼此碰撞,互相成長,校方就這樣安排和分配。

離開亮介的宿舍,返回哈佛廣場的路上,我回想起自己在北大讀書時的場景。其實,我當時是很想跟中國學生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我不知道為什麼不被允許,有可能是校方考慮到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的生活習慣和追求不同,因而出於好心和好意。不過,作為一個在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我們應該入鄉隨俗,瞭解中國人的生活與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們一起生活,即使有些習慣不太適應,也得學會慢慢適應。何況,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共同經營生活,我堅信可以實現各種化學效應,對中國學生來說也意味著活生生的國際交流。

我由衷希望,不僅是北大,包括我目前所在的遼大在內的中國高校認真考慮並創造讓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一起生活和共同成長的平臺。我相信大多數外國學生是願意這樣做的,畢竟這是瞭解中國、接觸中國人的最好的方式(不是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