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醫藥:會昌客家藥艾灸

(資料由贛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提供)

會昌客家藥艾灸是將點燃的藥艾條靠近穴位,以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溫經通絡、活血逐疲的傳統中醫治療手法。客家藥艾灸是隨著中原先民遷徙贛南,為克服贛南多瘴氣而因地制宜產生的傳統中醫手法。因其成本低、使用方便、效果明顯等優點,藥艾灸治療手法深受民間百姓歡迎,並一代代傳承了下來,會昌藥艾灸尤其顯著,名醫輩出,明代的肖九賢,清代的曹大河、許武英、文豹亭,民國的鄭泰壽、吳世學等皆醫術高超,名揚鄉里。

研究表明,藥艾灸有溫肌散寒、疏風解表;溫經通絡、活血逐疲;溫中活裡、強髒壯腑;溫陰補虛、回陽固脫;行氣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陰陽、保健防病等功效。

會昌客家藥艾灸簡單實用,施灸方法有穴位艾灸、局部艾燻和全身艾燻等,一般用穴位艾灸,先針灸疏通經脈,再施艾灸,效果甚佳。施灸時離皮膚10—30mm,至皮膚溫熱發紅。

會昌客家藥艾灸是贛南客家人因地制宜、因材施醫的典型代表,是客家先民智慧的結晶,具有重要的價值。藥艾灸是中華傳統中醫文化的代表,傳承藥艾灸對研究傳統中醫提供了典範;藥艾灸是中華傳統醫藥學的傑出代表,其對中藥學有重要研究價值。

傳統醫藥:會昌客家藥艾灸

客家艾灸出診時傳授徒弟圖片 攝影張麗萍

傳統醫藥:會昌客家藥艾灸

客家艾灸傳承人出診圖片 拍攝張麗萍

傳統醫藥:會昌客家藥艾灸

客家艾灸傳承人上山採草藥圖片 拍攝張麗萍

傳統醫藥:會昌客家藥艾灸

客家艾灸傳承人在開傳承座談會 拍攝梁玲娜

傳統醫藥:會昌客家藥艾灸

客家艾灸理療圖片 拍攝張麗萍

傳統醫藥:會昌客家藥艾灸

客家傳承人為病人做艾灸理療 拍攝張麗萍 (2)

傳統醫藥:會昌客家藥艾灸

客家傳承人為患者把脈拍攝張麗萍

傳統醫藥:會昌客家藥艾灸

客家傳承人制作艾絨圖片 拍攝張麗萍

傳統醫藥:會昌客家藥艾灸

客家傳承人制作艾條圖片 拍攝張麗萍

傳統醫藥:會昌客家藥艾灸

做艾條的幹艾草圖片 拍攝張麗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