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上期咱們講到,魏武卒憑藉著超強的單兵身體素質、優越的武器裝備和完善的後勤保障,使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一支軍隊。魏武卒在吳起的帶領下,南征北戰,使得魏文侯、武侯治下的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俗話說量變引起質變,魏武卒征戰天下,歷經大小几十戰,戰無不勝,但最終奠定魏武卒“江湖地位”的,便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

|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陰晉之戰

事情追溯到十幾年前,彼時河西地區還是秦國的領土。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在兩年的時間內,接連攻克秦河西地區的臨晉、元裡、洛陰、郃陽等城[1][2]。然後加上公元前412年,魏公子擊(後為魏武侯)佔領的繁龐[3],魏國完全佔領了河西地區,於是魏文侯設立西河郡,吳起任西河郡守。

|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這件事情是秦國一直以來的痛,由於在秦厲共公以後,秦國接連幾位國君或是被殺或是被廢,國力衰弱,面對魏國的強勢,秦國只能忍氣吞聲。秦簡公時,秦國曾多次想要收復失地,甚至在公元前401年,攻打到了魏國的陽狐,但最終依然沒有成功。[4]

直到秦惠公時期,秦國的國力慢慢恢復起來。尤其是公元前390年,秦國攻下了靠近中原的陝地,並且設縣[5],才真正覺得自己有了底氣。不僅僅是收復西河失地,還要繼續圖謀中原。

於是信心滿滿的秦惠公幾乎傾國而出,派出了五十萬大軍,出擊魏國陰晉地區。

|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之前說過,由於魏武侯採納吳起的建議,定期對有功人員進行款待,對無功人員進行勉勵,且將這項政策執行了三年。因此當秦軍進攻的消息傳到魏國後,魏國將士不等命令就準備好裝備等待迎擊。

吳起不愧是“不敗軍神”,雖然魏軍士氣高昂,他依然沒有隨意帶領軍隊出征。

|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吳起對魏武侯進言:“軍隊的士氣有盛的時候,也有衰的時候。這次作戰,您不妨派遣五萬之前沒有立過功的人,這就好比有一個死刑犯在逃,即使派一千個人去追捕,這一千個人依然沒有底氣,因為死刑犯雖然只有一人,但是他卻能夠拼命,而追捕的人想的卻是不要被犯人傷到。現在給我五萬沒有立過功的人,這些人都會像那個死刑犯那樣拼命,率領這樣的軍隊去抵禦敵人,敵人很容易就能夠瓦解了。”

[6]

魏武侯不假思索,答應了吳起的建議的同時,加派了五百輛戰車和三十匹戰馬給武卒部隊。同時,大戰前夜,吳起在陣前進行戰前動員:“眾將士必須聽從我的號令,如果車兵不能繳獲敵人的戰車,騎兵不能斬落敵人的騎兵,步兵不能俘虜敵人的步兵,即使打敗敵人,也不算有功。”[7][8]

|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陰晉之戰當天,這群沒有軍功的魏武卒兵士以一當十,以一種不怕死的氣勢向秦軍攻擊。雖然秦軍有五十萬眾,但拼命的意志畢竟不如魏武卒強,於是在魏武卒的左右衝擊下,五十萬大軍像烏合之眾一般瞬間崩潰。

這一戰,魏武卒在吳起的率領下,僅以區區五萬人大勝秦國五十萬大軍,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也徹底奠定了魏武卒戰國初最強軍隊的地位。

|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但是,事情總是有兩面的。有言盛極而衰,魏武卒同樣是如此,一隻強大的軍隊,不僅依靠單個士兵的素質,統帥的智慧、國君的英明,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公元前384年吳起因受讒言投奔楚國[9],魏武卒最中堅的靈魂失去了。失去了吳起統帥的魏武卒,凝聚力與戰鬥力都出現了不可避免的下滑。

而且,魏武卒這樣的建設方式的軍隊,對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要求也非常的高。

魏武卒的福利待遇不僅數量高,還是終身享有,即使多年後體力衰弱或者選拔增添了新的士兵,之前賜予的田地、住宅以及免稅權也不能被剝奪。因而即使魏國國土廣大,國力強盛,魏武卒新老士兵的數量越來越多,能夠徵稅的田地卻越來越少,魏國的稅收因而連年降低,而供養武卒的軍費卻逐年增加。[10]這樣使國家容易陷於危困的軍隊,最終使得魏國不堪重負。

|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同時,吳起離開之後,魏國在公元前354年和公元前342年接連同齊國分別發生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場戰爭,魏國兩度為齊軍所大敗,魏武卒被消滅殆盡,魏武卒從此一蹶不振。而魏國也國勢衰退,國力再也無法支撐建造起一支魏武卒這樣的軍隊,魏國再也沒有恢復到戰國初期稱霸中原時的元氣。


魏武卒作為戰國時期,乃至古代歷史上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留下了許多的傳奇。魏武卒成於吳起的天縱英才,但也因為吳起的離開而治理失度。而這隻戰國“最強特種兵”,強盛了魏國,也拖跨了魏國。

|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1]《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裡。……十七年,伐秦至鄭,還築洛陰。

[2]《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西攻秦,至鄭而還,築雒陰、合陽。

[3]《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魏文侯)十三年,公子擊圍繁龐,出其民。

[4]《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簡公)十四年,伐魏,至陽狐。

[5]《史記·卷十五·六國表》:(秦惠公)十年,與晉戰武城。縣陝。

[6]《吳子·勵士》:起對曰:“臣聞人有短長,氣有盛衰。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今使一死賊伏於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今臣以五萬之眾,而為以四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

[7]《吳子·勵士》: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8]《吳子·勵士》:先戰一日,吳起令三軍曰:“諸吏士當從受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故戰之日,其令不煩而威震天下。

[9]錢穆所著《先秦諸子系年·六十·魏武侯元年乃周安王六年非十六年辨》一文根據《古本竹書紀年》考定魏武侯元年應為前396年,並將此事由《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的記載移前十年,又考定吳起奔楚的時間在前384年。

[10]《荀子·議兵》: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雜談|戰國“特種兵之起落”—魏國之殤

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