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二爸的烤红薯

  二爸的烤红薯,远近闻名,他不发广告,也不吆喝,在他跟前买红薯的人排起了长队,由原来和二婶一个烤炉,现变成了两个,还是满足不了。

说起他老人家的烤红薯话就长了,那还是改革开放前,人们都没啥吃,靠吃一半野菜一半粮为生,红薯叶当然也成了农家妇人做麦饭、下锅的主要原料,连红薯蔓也被人们切碎煮熟吃了。

那时浮夸风盛行,说假话吃香,红薯由于产量高,叶蔓也可食用,栽植面积大,那些胡吹冒料的干部,就创造了一句“名言”, “红薯下蛋,不是八千就是一万”。 就是说一亩地产红薯八千到一万斤。

二爸年轻力盛,实在看不惯这些人欺上瞒下、哄骗领导群众,就站出来编了几句顺口溜“红薯产量高,群众吃不饱,叶杆全上秤,八千也不到”。 被驻队干部知道,召开批斗大会,二爸上了两次会场。还没结婚、爱面子的他气得连夜跑了,一口气跑到西安,然后又爬上拉煤的火车逃到河南。

河南乃是全国红薯之乡,二爸下火车后,又毫无目标地坐上一辆拉货车去了一个县城。半下午,他肚子饿了,发现小巷内一个老人在卖烤红薯,他要了点红薯充饥,老人就给了一个,二爸双手接过,狼吞虎咽,没几口就吃完了,噎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老人笑了,忙递过一碗水,他猛猛地喝了几口,然后就给老人帮忙照顾生意。原来这位老人也是孤身一人,他看到二爸老实肯干,就暂时留下了他。

晚上,二爸含泪向老人诉说了自己的痛苦经历,请求老人收留他,也好混个肚子,有个藏身之处。

河南这地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原大地养育着密集的人口,山川沟卯都住上了人,吃饭成了人门眼前的大问题,盗贼盛行,抢劫不断发生。这位老人看着眼前混乱的世道,内心也想找个人帮,二爸刚好跟着这位老人,不但混了肚子,也有住处。实心帮老人卖红薯。清洗、选择,跑前跑后,手脚不闲,老人也爱他,于是给他传授烤红薯的手艺。

那时,全国掀起清查流窜人口,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活动,老人生意也不好做,每天晚上只能偷偷卖上一点,二爸也帮不上多大忙,藏在小房子内,不敢出去,怕人家拉住,遣送原籍。

老人红薯也不好卖了,家里断粮,只能吃一点切下来的红薯头或烂后不能烤的,二爸一看这光景,就给老人说要走,怕连累老人。

老人生气了,狠狠把二爸骂了一顿,“你这是飞蛾投火、自取灭亡,他们大抓流窜犯,你愿意被抓走吗”。 二爸以后就和这位老人相依为命,以烤红薯继续围持着艰难的生活。

闲了,老人就手把手地教二爸怎么烤红薯,怎么掌握火候、怎么选红薯。日月似箭,他和这位老人风风雨雨渡过了三年,二爸也能很好的掌握烤红薯的窍门,烤出的红薯不但软硬适宜,也不焦不糊,烤到恰到好处为至,出炉后甘甜可口。

生活往往会跟人开玩笑,有时伤了无辜,有时伤了自尊。随着社会的发展,风平浪静了,二爸告别了这位救命恩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年多的故乡。

那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国家政策逐步开放,回到家乡后,二爸又重操旧业,由他设计用煤油桶加工了一个烤炉,在大街上又卖起了烤红薯。

二爸的烤红薯,烤出了名气,烤出了风格,一时间在全村也烤出了信誉。他富裕了,不忘众乡亲。三叔腿瘸,干不成重活,家里困难,二爸自己掏腰包,加工了一个烤炉给三叔。五哥老婆有病,出不了远门,他焊好烤炉,又联系给买了五佰斤红薯,也是他自己掏的钱。

人都说二爸心事好,人老实,二婶也支持二爸把窍门传给乡亲们,用现在的话说二爸扶持的是贫困户。

一次,五嫂突然有病,五哥刚烤好的成品、半成品有近二十斤。二爸二话没说全部拿来,帮五哥卖完后把钱如实给了五哥,他那天几乎没卖自己的。

在二爸的带动下,全村现有十三个烤红薯户,分布在县城和乡镇及集贸市场上,二爸又联系杨陵红薯基地,一次送来五吨,让十三户平分。人们把这个村叫“红薯村”。

初冬的天气,早晚寒气逼人,光秃秃的树枝上,站着几个寻食的麻雀,抖动着翅膀,喳喳喳地叫着,在寒风的吹动下,树叶不均匀的洒在了路边。太阳温柔的光,给人们带来了一丝丝的温暖。

红薯村真正红了,大前年二爸又被选为人大代表,出席县上人代会,他的烤红薯,真正带动一村的经济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