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分錢重要還是效果重要?

從西方的經驗來看,政府改革或政府治理的關節點在於預算。沒有響應的預算改革,政府機構改革只能進入膨脹-縮減-膨脹-縮減的循環,我們多少次的政府機構改革已經證明了這個規律。

預算是政府活動的貨幣表現,正常狀態下,政府的職能、作為都需要通過預算進行,而全面預算績效管理不失為政府改造的最佳切入點。

「微評」分錢重要還是效果重要?

全面預算績效管理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

首先是預算本身。無論哪本預算,又可以分為兩部分。就以基本公共預算而言,第一部分的經常性支出的績效管理—如果真的要講績效的話,需要結合部門編制、部門職能和預算標準一起考慮。沒有合理的政府職能界定,哪怕最節省的支出,都無法論及績效,亂作為的政府是沒有績效可言的。

法國開始績效預算之後,4 年節約77 億歐元,佔整個公共支出的5% ,公務員退休後所空缺出來的崗位數的50% 不再進行招聘,2009 年全年預算取消了30 600 個公務員崗位; 合併了多箇中央部門,減少了200 部門中的50 個。

基本公共預算的第二部分是項目支出,中央本級這部分的支出約三分之二,發達省市也大約是這個比例,即便是中西部的省市,專項支出也超過了一般預算支出的一半。以現在的經濟增長態勢和現行的預算制度看,者部分支出只會越來越大,再加上這部分支出時各政府部門權利博弈的聚集點,任何改革其實都是資源的再分配,因此,預算績效管理的重點應該放在專項資金的績效管理上。

具體而言,在預算編制和審批階段,應該把同類或同領域項目集中起來編制和審批,這樣可以一目瞭然地發現重複的、低效的甚至無效的項目。如果強調漸進式改革的話,可以在某一類項目或某一領域項目先行試點獲取經驗之後推開,這是從預算績效到績效預算的必然。

其次是預算本身背後的權力結構。部門預算中編制申報的項目預算是各部門自行其是,甚至部門內部各單位的各行其是,形成的結果便是有事大家一起做,職責和權力的邊界不清晰,資金重複使用,項目重複設立且經久不衰,只是用了不同的概念而已。這樣的預算項目反映的是權力結構或職責結構的不盡合理。

職責結構的不合理自然導致資源分配的不合理不科學和績效的無法度量。這從專項資金的政策績效評價----也就是在同類政策下的所有專項放在一個框架下同時進行評估研究----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

無論是從預算本身還是從權力職責結構來看績效管理,以專項編制評審和評價入手比較容易撬動資源的再分配和政府的再造,從而從分錢為主基調的項目部門預算制真正走向以效果為主基調的政府治理預算制。

本文觀點來源於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李金珊,感謝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