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分钱重要还是效果重要?

从西方的经验来看,政府改革或政府治理的关节点在于预算。没有响应的预算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只能进入膨胀-缩减-膨胀-缩减的循环,我们多少次的政府机构改革已经证明了这个规律。

预算是政府活动的货币表现,正常状态下,政府的职能、作为都需要通过预算进行,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不失为政府改造的最佳切入点。

「微评」分钱重要还是效果重要?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预算本身。无论哪本预算,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就以基本公共预算而言,第一部分的经常性支出的绩效管理—如果真的要讲绩效的话,需要结合部门编制、部门职能和预算标准一起考虑。没有合理的政府职能界定,哪怕最节省的支出,都无法论及绩效,乱作为的政府是没有绩效可言的。

法国开始绩效预算之后,4 年节约77 亿欧元,占整个公共支出的5% ,公务员退休后所空缺出来的岗位数的50% 不再进行招聘,2009 年全年预算取消了30 600 个公务员岗位; 合并了多个中央部门,减少了200 部门中的50 个。

基本公共预算的第二部分是项目支出,中央本级这部分的支出约三分之二,发达省市也大约是这个比例,即便是中西部的省市,专项支出也超过了一般预算支出的一半。以现在的经济增长态势和现行的预算制度看,者部分支出只会越来越大,再加上这部分支出时各政府部门权利博弈的聚集点,任何改革其实都是资源的再分配,因此,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上。

具体而言,在预算编制和审批阶段,应该把同类或同领域项目集中起来编制和审批,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重复的、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项目。如果强调渐进式改革的话,可以在某一类项目或某一领域项目先行试点获取经验之后推开,这是从预算绩效到绩效预算的必然。

其次是预算本身背后的权力结构。部门预算中编制申报的项目预算是各部门自行其是,甚至部门内部各单位的各行其是,形成的结果便是有事大家一起做,职责和权力的边界不清晰,资金重复使用,项目重复设立且经久不衰,只是用了不同的概念而已。这样的预算项目反映的是权力结构或职责结构的不尽合理。

职责结构的不合理自然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不科学和绩效的无法度量。这从专项资金的政策绩效评价----也就是在同类政策下的所有专项放在一个框架下同时进行评估研究----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无论是从预算本身还是从权力职责结构来看绩效管理,以专项编制评审和评价入手比较容易撬动资源的再分配和政府的再造,从而从分钱为主基调的项目部门预算制真正走向以效果为主基调的政府治理预算制。

本文观点来源于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李金珊,感谢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