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的「藝術地圖」——《近墨堂法書叢刊(第二輯)》出版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任何一位私人收藏家,要在歷史上佔據一席之地,需要的都是品類的選擇、審美的傾向和時間的檢驗。林霄先生花費十數年,完成了明代為主的書法收藏集,《近墨堂法書叢刊》的出版,展示了其藏品集的風貌。全世界的許多歷史學家,最近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描繪明代的歷史地圖,而林霄先生以一人之力,構建的《近墨堂法書叢刊》的真跡群體,描繪的是中國明代文人的“藝術地圖”,堪稱完美。

近墨堂&上海書畫出版社

聯手推出

《近墨堂法書叢刊(第二輯)》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近墨堂法書叢刊(第二輯)》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版次:1

ISBN:9787547918319

字數:148千

內頁:500

裝幀:軟精裝,布面函套(全十冊)

開本:8開

定價:1280元

售價:1024元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近墨堂法書叢刊(第二輯)》已在“武英書情”上架,進微店購書,請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

定價1280元,大陸包郵價1024元。

《近墨堂法書叢刊(第二輯)》彙輯了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收藏的十八件明代書法作品,如彭年、莫是龍、米萬鍾、王鏊、王守仁、夏言、婁堅;還有被書史湮沒的書家,如張駿、邵珪、王問,《近墨堂法書叢刊》的出版,對於深入研究書法史,有重要推動作用。

與第一輯相比,第二輯收錄的十八件作品,從明成化初至崇禎初,時間跨度只有一百六十年。入選書家的地域、背景更多樣化,更能反映明代早中期的時代風格和總體面貌,堪稱至今最好的一卷明代文人的“藝術地圖”。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內 容 提 要

1

張駿《桂宮仙詩 思補堂詩》

出版作品:草書《桂宮仙詩》軸,水墨灑金箋本;草書《思補堂詩》軸,水墨灑金箋本

創作時間:明成化初; 明成化十五年(1479)

導讀:高明一《明代中期松江狂草的樞紐——張駿〈桂宮仙詩〉〈思補堂詩〉二軸賞析》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明代中期的松江書法家張駿(1428-1509),與同鄉且同時期的書法家張弼並稱「二張」,但在書史上,祝允明、王世貞認為張駿在書法上摹仿張弼,稱之「婢學夫人」,故後世普遍把張駿視為張弼的效顰者。一直以來,北京故宮所藏《杜甫貧交行詩》與《七言絕句》,是張駿草書僅有的兩件標準器,也頗能印證祝、王的觀點。

近墨堂所藏《桂宮仙詩》(目前所見張駿最早的草書作品)與《思補堂詩》,卻展示了張駿非常不同的草書風格,足以打破我們深受書史影響對張駿的成見。文中詳細考訂了張駿的生卒年,深入解讀了張駿書風的演變,及與張弼草書風格的關係,重新檢視其在書史中的定位,是一篇研究張駿及明代早期松江書法的力作。

2

邵珪《赤壁賦》

出版作品:草書《赤壁賦》卷,水墨紙本

創作時間:明弘治元年(1488)

導讀:林霄《發現邵珪——明成化書家邵珪叢考》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林霄先生髮現了兩件被改款的,明代邵珪(1441-1488)草書作品(一件被改款為祝允明的《赤壁賦》,一件被改款為王陽明的《墮馬歌》),恢復了這位集詩人、書法家、棋手於一身的江南才人的歷史形象。

文中敘述了邵珪的生平,展示了他的朋友圈(年齡相仿的有李東陽、程敏政、倪嶽、馬中錫等人,稍長的有吳寬、蕭顯、張弼、秦夔、周庚等人),考察了其存世六件書法(除了一件題跋,其餘都沒有鈐本人印章,給了商賈改款以可乘之機),對邵珪書法作出重新評價,為這位“丟失”了五百多年的書法家正名。

3

王鏊《行草四種》

出版作品:行書《查恂墓碑文》卷,水墨紙本;行書《洞庭兩山賦及性善對》卷,水墨紙本;行書《項母帖》冊,水墨絹本;草書《白蓮詩》扇頁,水墨灑金箋本

創作時間:明正德初至正德十五年(1520)

導讀:尹翔《風骨清森 峭勁嶙峋——王鏊〈行草四種〉賞析》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作為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王鏊(1450-1524)對吳中文人集團有重要影響,但他的書法歷來少人關注,除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將其視為「吳門書派先導」外,所見其他書論每多簡筆帶過。

國內博物館,有登記號的王鏊書作僅八件,且這些作品有的甚至從未進行過公開。依據目前所見王鏊存世書作,可知他的書法以行草見長,擁有濃厚的時代風格,取法晉唐,用筆清勁峭拔,極具個人特色,是典型的文人書法。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所藏四種王鏊書作的公開,為研究王鏊書法的全貌提供了難得契機。

4

王守仁《致薛侃札》

出版作品:行草書《致薛侃札》卷,水墨紙本

創作時間:明嘉靖二年(1523)

導讀:丁小明《「致此良知」:近墨堂所藏王陽明致薛侃信札兩通叢考》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王陽明(1472-1529)在晚近五百年來的東亞歷史上掀起的精神狂瀾可謂波濤洶湧,研究與解讀他思想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棟、難以統計。與此同時,他的書法也被後人所珍視,雖吉光片羽而彌足珍貴。

通過他寫給薛侃的這兩通信札,不僅可以品味王陽明「清勁絕倫」的翰墨妙筆,也可以此為引導來探知一代大儒的精神世界,以及他與弟子薛侃之間「心心相持,如髡如鉗」的師弟情緣。

5

夏言《西苑進呈詩》

出版作品:行書《西苑進呈詩》卷,水墨灑金箋本

創作時間:明嘉靖十三年(1534)

導讀:高明一《帝寵超擢 恩絕敗死——夏言行書〈西苑進呈詩〉卷賞析》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夏言(1482-1548)是嘉靖時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以首輔之尊,亦「沾沾負書名」,被時人珍若拱璧。以行楷書見長,尤擅寫大字。書跡流傳極少,目前所見有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致李年兄札》和《西苑進呈詩》卷,及北京故宮藏《晚節亭詞》卷等,以上三件分別作於嘉靖九年(1530)、嘉靖十三年(1534)、嘉靖二十七年(1548),從夏言四十九歲發跡、五十三歲如日中天,至六十七歲棄市,皆為人生節點,可以依據書法,觀看夏言中晚年的境遇起落。

《西苑進呈詩》收錄於夏言文集,為進呈明世宗而作。原詩作於嘉靖十年(1531),共有二十四首,描寫西苑的壯麗風光,更重要目的則是由景及政,來歌頌嘉靖皇帝的政績。此卷為三年後所書,錄十六首,正是夏言如日中天之時,不數年即升為首輔;無論詩作、書法,均為巔峰時期代表。

6

王問《贈雲望先生 春夢婆詩》

出版作品:草書《贈雲望先生》冊,水墨紙本;草書《春夢婆詩》卷,水墨紙本

創作時間:明嘉靖末至隆慶年間

導讀:高明一《無錫隱儒的飛白逸草——王問〈贈雲望先生〉冊與〈春夢婆詩〉卷賞析》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王問(1497-1576)是隱居江蘇無錫的儒者,為大儒邵寶的門生。作為書法家,王問的飛白渴筆草書頗負盛名,王世貞將其與陳獻章、陳淳這二位草書大家相提並論,認為陳道復「飛而不白」,陳白沙「白而不飛」,都要讓王問一頭。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所藏《贈雲望先生》冊與《春夢婆詩》卷,是王問的兩件經典草書作品,但書風迥異。《贈雲望先生》冊,創作於六十歲之後,是文人書法的逸品表現;《春夢婆詩》卷,創作於七十歲左右,是帶有飛白渴筆的大草,為其晚年的書法代表。由於王問傳世書跡甚少,因此這二件草書可說是理解其書法的關鍵之作。

通過對《贈雲望先生》冊與《春夢婆詩》卷的介紹,對王問展開深入研究,不僅回顧其生平經歷、辭官過程和隱居後的重要活動,而且考證兩件作品的創作時間,對其內容和書風進行詳細解讀,包括與陳獻章、陳淳的書法作比較,對王問的草書成就以及評價,能有更明確的推進。

7

彭年《閒居賦歸田賦》

出版作品:小楷《閒居賦歸田賦》卷,金粟山藏經紙

創作時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導讀:王崇齊《人書俱老 清雅從容——彭年小楷〈閒居賦歸田賦〉卷賞析》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作為文徵明的弟子,彭年(1505-1566)緊緊地追隨著文徵明的腳步,在最深刻的層次上體現文徵明的精神,在他的能力範圍內傳承、發揮文徵明書法中最為動人之處。有時雖讓作品過於保守而靈動不足,但作品整體卻總是清雅從容,實宜書齋中長日無事之賞。

《閒居賦歸田賦》在彭年的所有存世書跡之中,其書寫質量之佳自不待言,人書俱老實為書法史常態。金粟山藏經紙,與沈玄圃的酬贈關係,彭年在書法結字上的精到,以及筆畫高度控制上的追求,均為此卷的看點。

8

莫是龍《尺牘集》

出版作品:行書《致汪道貫等信札五通》卷,水墨紙本;行書《致雅老札》冊,水墨紙本;行書《致孫克弘札》,水墨紙本;行書《夜來帖》,水墨紙本

創作時間:明萬曆年間(1573-1620)

導讀:張晴晴《莫是龍五札合考》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本書彙輯了近墨堂藏莫是龍(1537-1587)信札四種:《致汪道貫等信札五通》卷、《致雅老札》冊、《致孫克弘札》、《夜來帖》。尺牘「敘情最真而致用甚博」,尤其是名士之間的往來,信息含金量大,對於考證其生平、交遊,瞭解其思想、性情,均有重要史料價值。

從書法角度,由於尺牘由心而發、信手而書,往往也是書家最見性情之作。正如王思任所說:「尺牘者,代言之書也。而言為心聲,對人言,必自對我言始。凡可以對我言者,即無不可以對人言。」這些信札記錄了莫是龍與汪道貫、孫克弘等人的交往,是研究莫是龍的珍貴資料。

9

婁堅《千字文》

出版作品:草書《千字文》冊,水墨絹本

創作時間: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

專家推薦:張義勇《肉豐骨勁 平淡簡遠——婁堅草書〈千字文〉冊賞析》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婁堅(1554-1632)以文名時,與唐時升、程嘉燧、李流芳並稱「嘉定四先生」。書法亦屢稱賞於名儒碩彥,乃至崇禎時有論書者認為有明一代,「字當以婁貢士推第一,文衡山、王雅宜皆不及也」。清初劉獻廷則說婁堅的書法「為三吳第一」。翁方綱論明人書格「每服膺婁子柔、孫雪居」;吳榮光則雲「子柔有蕭(子云)、羊(欣)餘韻,雪居不能及也」,又云「大有勝文(徵明)、董(其昌)處」,以為「帶有六朝氣韻」。婁堅的書作也成為藏家及好事者追捧的對象,據王時敏描述,其時求書者踵至,「戶外屨滿」。當時即有贗品行世。

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所藏婁堅草書《千字文》,書寫時已近六旬,「平淡簡遠」的書風已然成熟,無論從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恰如其分地表現了這一藝術韻味。冊中可以明顯看出蘇軾書法元素的融入,整體更顯厚重,而對於純綿裹鐵的體悟,使得婁堅此時的書法呈現出「肉豐而骨勁」的特點。

10

米萬鍾《棧道十首》

出版作品:草書《棧道十首》卷,水墨紙本

創作時間:明崇禎二年(1629)

導讀:林霄《米萬鍾卒年再發現》;

萬君超《米萬鍾與〈紅杏雙燕圖〉》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林霄先生收藏的米萬鍾(1570-1631)草書《棧道十首》卷,解決了書畫史上的一個小問題。此卷作於崇禎二年(1629),以往藝術史均記載,米萬鍾卒年為崇禎元年(1628)。通過鑑定此卷真偽,同時對米萬鐘相關史料進行考證,改定米萬鍾卒年當為崇禎四年(1631)春,以往所說米氏卒年為崇禎元年實是訛誤。

藝術史學者萬君超先生在此發現的基礎上,又為蘇州博物館藏米萬鍾《紅杏雙燕圖》軸進行了「翻案」。此畫為吳湖帆舊藏,作於崇禎三年(1630)。在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均未著錄。米萬鍾傳世畫作極少見,一件極可能是米萬鍾傳世真跡之作,就因為年款的原因,而被打入了冷宮。

內 頁 欣 賞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武英書架(近日已推出“滿減”活動)

6、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 編:《近墨堂法書叢刊 第二輯》(全十冊)

明代文人的“艺术地图”——《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