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无犬子,诸葛亮的儿子又如何呢?

用户69290716


我们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是“官二代”误国的典型。


诸葛瞻,字思远,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独子。诸葛亮53岁病逝,46岁时才盼来这个老来子。

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官至蜀国丞相、武乡侯,后主刘禅呼之为“亚父”,千古名相,诸葛瞻当然就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他走了一条历朝历代典型的“官二代”特权路线:17岁时迎娶了刘备的孙女,被授为骑都尉;不长的时间内升任羽林中郎将,就是掌管京城成都御林禁军的首领;后来历任射声校尉、侍中,相当于加挂蜀汉政府秘书长职衔;接着诸葛瞻在基本没有什么功劳和突出才干的情况下,步步高升,30岁出头就以火箭速度升迁至尚书左仆射、军师中郎将,实际上就是副宰相兼军队总参谋长。

诸葛瞻自幼精通书法、绘画,才思敏捷,记忆力超强,这些在贵公子圈里都是很受推崇和褒扬的“才艺”。他有没有才能呢?知子莫若父,诸葛亮评价他:“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瞻作为蜀汉第一贵公子,在宫闱深宅、呵护备至环境里长大的诸葛瞻,早慧聪颖,再加之人见人爱的“文艺范”,少年得志,招为驸马,承袭其父诸葛亮的“武乡侯”之职。随后仕途通达,青云直上,而且履历看上去非常“完整”、“全面”

(这点跟现代的“官二代”很相似),似乎是难得的“青年才俊”。


尽管诸葛瞻一路走来,都是紧要职位,但他实际只是挂名应景、当甩手掌柜,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历练和摔打。另外,其先父诸葛亮功高德巍,所以后来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往往奔走相告:“这都是诸葛武乡侯(小武乡侯)的主意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收获了许多本不该属于他的赞誉,更得到了本不该属于他的官职。


诸葛瞻虽然有令名,但并非宰相之器、庙堂之臣。34岁时诸葛瞻以行都护、武乡侯、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在此时已经没有丞相制度的蜀汉,诸葛瞻算是不是宰相的宰相,执掌尚书台,统领国事。


一般说到蜀汉在三国中率先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姜维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他由于避祸而远走沓中屯田,没有坚持魏延和王平一直行之有效的固守汉中方案。屯田沓中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姜维与宦官黄皓争斗避祸所致,其实根子还在于诸葛瞻。公元262年,姜维北伐败归,领政的诸葛瞻、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疲民弊,一度密谋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实际是要削夺他的兵权。


所以黄皓谋划以右将军阎宇取代姜维领兵实际就是贯彻诸葛瞻、董厥的意图。正是因为位居宰辅的诸葛瞻等人对于黄皓乱政“咸共将护,无能匡矫”,才导致姜维颇为忌惮,决计“远走高飞”避祸为妙!


公元263年冬,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及尚书张遵(张飞孙子)、李球(李恢侄子)、黄崇(黄权之子)等开国元勋子孙等前去绵竹(今四川德阳)抵抗。空有将军履历,实战经验为零的诸葛瞻被迫赶鸭子上架,呈现出蜀汉二线掌兵人物、统领除汉中姜维以外的全部军事力量的诸葛瞻是忠勇有余、才具不足的“官二代”误国典型。

作为手握重兵的卫将军兼宰辅,诸葛瞻在邓艾未走出艰险山地时没有快速推进救援江油以力挽狂澜;他率兵到达涪陵后又盘桓不前待在涪县吃瓜;哪怕听取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扼要坚守,以免让敌人长驱直入,进入平原的建议也好啊!诸葛瞻临阵寡断、犹豫不决,不纳良言,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流涕。


此时,蜀汉另一战场姜维、廖化匆忙间弃阴平,奔剑阁,与张翼、董厥在剑阁合兵一处,死守拒敌。这时候只要诸葛瞻能固守绵竹,甚至退守成都,挡住邓艾一阵,形势完全可以控制。


遗憾的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舔居朝廷中枢宰辅、位高权重的诸葛瞻其实是个庸才。邓艾率军从阴平道一口气穿越七百多里无人山地,沿途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行进极度艰险,到达江油县时可以说这只数千人的疲敝之师是强弩之末。


邓艾一到平原,江油陷落,诸葛瞻与之在绵竹城外决战,无法挽回注定失败的局面。诸葛瞻父子亲自上阵战死,张飞的孙子张遵被俘后斩杀,御林军右部督李球亲自冲杀阵亡,黄崇战死于乱军之中,绵竹也随后失守。


诸葛瞻年方弱冠,已然名利双收,前程似锦,朝野拥戴。一个从来没上过战场,一直养尊处优当摆设的文艺青年、“官二代”,突然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充当总司令,率领一群“官二代”、“官三代”去冲杀搏斗,其结果可想而知:羊入虎口,一去不复返了!御林军一败涂地,诸葛瞻死了,诸葛尚亡了,后主刘禅精神彻底崩溃,自缚乞降!

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最后血性还是值得称道的,面对邓艾的兵锋威逼以及“琅琊王”显位的利诱,宁死不屈,父子殉国,即罗贯中所称道的“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诚邀,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可以说是和诸葛亮完全两个档次的人,要不然诸葛亮也不会将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姜维了,可能姜维能够学到诸葛亮的五成,而它的儿子,诸葛瞻估计只能学会他老子的一成功夫。要知道当时的邓艾,仅仅率领了几千人突袭阴平,而刘禅派遣心腹诸葛瞻率领一万多精锐去剿灭邓艾。实际上,当邓艾听到诸葛瞻杀来之后,心里一惊,似乎觉得这次偷袭即将失败之时,没想到斥候发现,诸葛瞻竟然没有扼守险要,试图在平原地带,和蜀军一绝高下。

这些让邓艾开心的忘乎所以,立刻组织敢死队,直接插入诸葛瞻前锋部队,由于邓艾过来的几千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在他们的冲杀之下,诸葛瞻的阵脚快速被冲乱,随后诸葛瞻及其儿子诸葛尚先后战死,断送了蜀汉的江山,实在可惜。难道诸葛瞻此时没有想到当初马谡的问题么。如果他的老子在,估计也得挥泪斩儿了!


古今趣事


按照史料记载,诸葛亮有且只有一个亲生儿子——诸葛瞻,都说虎父无犬子,但显然在诸葛瞻这里是不成立的。面对蜀汉后期的乱局,诸葛瞻“文不能治国安邦,武不能决胜疆场”,最终因不听劝告而战败身死,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凭借着其父诸葛亮的名声,诸葛瞻实在是有些名过其实,唯一可取之处恐怕就是不惧生死、忠心可嘉了。

诸葛瞻明显有些名过其实

诸葛瞻出生于建兴五年(227年),或许是继承了一部分诸葛亮的智商,诸葛瞻从小就展现出了一定的聪明才智,但诸葛亮对其的评语却是“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事实证明,诸葛亮这个点评极为准确。

诸葛瞻十七岁时,娶了蜀汉公主为妻,被授予骑都尉,从此步入仕途。先后担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等职。

按照《三国志》所载,因为诸葛亮的缘故,加上诸葛瞻早年间的聪明才智,因此一旦朝廷有一项好政令,不论是否为诸葛瞻的倡导建议,百姓们总会认为这是诸葛武乡侯所倡导的,因此诸葛瞻的美名受到了过分渲染,实在有些名过其实。

文不能治国安邦,武不能决胜疆场

正如诸葛亮的评语一样,诸葛瞻虽然从小就展现出了聪明才智,然而不论是文是武,均无建树。

文不能治国安邦:面对黄皓乱政无可奈何。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然而当时黄皓弄权,朝政渐渐混乱,诸葛瞻并没有站出来予以整治。甚至在姜维北伐这方面,诸葛瞻和董厥等人都认为其好战无功,因而上表刘婵让其担任益州刺史,削夺他的兵权。

武不能决胜疆场:延误战机、战败身死。

景耀六年/炎兴元年(263年)冬,魏国大军南下,发动灭蜀之战 。当时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然而在到达涪县后却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建议应该迅速抢占险要之地,凭险据守,而诸葛瞻却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邓艾大军长驱直入后,蜀军先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绵竹,在拒绝了邓艾的劝降后,诸葛瞻率领大军与魏军决一死战,结果诸葛瞻和其子诸葛尚双双战死。

若说诸葛瞻有什么可取之处,我想也就是面临邓艾的劝降无动于衷,最终战死沙场以示忠诚了。


香茗史馆


虎父无犬子,那是相对而言,这句话其实也深含局限性和片面性,这世上父子能力差距大的人仍是占大多数,既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后生可畏,又有青黄不接的一代不如一代,无法一概而言。

就诸葛亮与其儿子诸葛瞻而言,其能力相比而言,那真的是天壤之别,相比之下,诸葛瞻就真的是只犬子。

诸葛瞻虽然17岁便被刘禅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尚书仆射、军师将军等要职,官职权力可不少,这些多少也依仗着父亲的功劳和皇亲的优势的来,并非凭借真本事取得高官。

诸葛瞻基本上不懂得怎么打战策略,就知道兵来将挡地往前冲,在绵竹与邓艾的对峙中,很快就被邓艾解决掉!

当然诸葛贍唯一可取之处便是英勇不怕死,与邓艾虽是“虎犬”之争,但他仍是义无反顾,效忠于后蜀,战死为止,他虽无父亲之才,却有父亲之忠义,远比那些贪生怕死、未战先降的大臣好的多,说他是只狗也未必是贬低,狗虽贱却能效忠于朝廷。所以我们不能完全说“虎父无大子”,有的更优秀,有的却差得远!


知足常乐6144539457



诸葛亮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其能力虽不像流传的那样神,但也绝对是一线人物。但其子诸葛瞻的能力就确实不敢恭维了。

  • 我们先看一组时间表:
  • 诸葛亮(181年-234年)
  • 诸葛瞻(227年出生)
  • 司马懿(179年-251年)
  • 夏侯徽(211年-234年)司马懿的儿媳,死的时候已经是5个孩子的妈了。
  • 诸葛亮北伐是从227年开始准备,228年出发的。

这组时间表说明什么呢?

诸葛亮当父亲的时候已经46或者47岁了,属于绝对的晚婚晚育【比他大两岁的司马懿都有可能当爷爷了】纵使诸葛亮的基因再强大,由于晚生晚育也使得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可能还有点愚钝】。加之诸葛瞻出生后,诸葛亮一直专注于北伐大业,最后还死在了北伐路上,所以诸葛瞻也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培养。

可以说诸葛瞻失去了许多先天应有的优势【就是没有天资】。然而在成长过程中呢!又由于其父诸葛亮的光环使得诸葛瞻仕途平坦,快速的升迁使得诸葛瞻缺少了基础实干的经历和经验。

最后造就出一个资质平平的诸葛瞻。


诸葛瞻17岁担任骑都尉。18岁担任羽林中郎将。26岁担任侍中。33岁担任尚书仆射,军师将军。34岁任卫将军、代理都护、执掌尚书台,统领国事。【既没有天份,有没有经历磨练。便被委以重任的诸葛瞻在处理政务是相当吃力,多次错误的判断是的蜀汉内部局面越加紧张。在后来蜀汉的生死关头,与邓艾军对阵之时有各种优柔寡断.....诶,政治水平不行、军事水平也不行】

唯有一颗忠肝义胆罢了


左将军


诸葛亮跟随刘备,漂泊半生。人到中年才得到自己的子嗣。几年后就归天了。这么说吧,诸葛诞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可大家看看,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南征孟获,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家的时候几乎很少。这就使得他对子女的教育不会太多。说的简单点,诸葛诞也就是诸葛亮的子嗣,他们的关系也就是这么简单。虽然说虎父无犬子,可诸葛诞的教育责任是谁?至少诸葛亮疏于监管。因为他要不断的为刘禅擦粑粑。作为一个臣子,诸葛亮绝对是尽职尽责。绝对是天下忠臣里的NO,1。可作为一个父亲。他称职吗?我不是说他做的不好。其实,这跟好不好没有关系。因为诸葛亮没时间。要不然,诸葛亮的造人计划绝对会提前。也不会是老来得子了。谢谢。


风雨中的梅云


诸葛亮之子何人?蜀汉临危受命的诸葛瞻将军是也。

在司马昭灭蜀汉之前,无论史书还是演义,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有关诸葛瞻其人其事的些许记载。这或许可以理解为:诸葛亮之子在父亲死后,近似于“隐士”,是“无为”之“贤达”。直至司马昭派邓艾入川,兵临成都城下,才有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人的出场。而此时的“智慧化身”之后,又是如何展示才华的呢?“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可用“悲壮”两个字概括。他们先是用“先父的灵牌”吓了敌人一跳,趁乱打个小胜仗。但敌人一缓过神来,便以区区偷渡阴平的几万人马,杀得诸葛瞻全军片甲不留,可叹诸葛瞻这位“战神”之后,血涌战场,马革裹尸!你不能不称其“忠勇”,但又不能不叹其“何其哀也”。

后人有以“少不成器”、“虎父犬子”叹息诸葛父子!


历史摆渡人


要看诸葛瞻的能力,先要看诸葛瞻的履历。诸葛瞻不到二十岁成为刘禅女婿,官任骑都尉,因前面说的两种身份,他平步青云。先后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卫将军等职,逐渐成为重臣。不知是史书未载还是诸葛瞻根本没有立下功绩,不管什么原因,诸葛瞻走的太顺,没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为他人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邓艾奇袭成都时,诸葛瞻率军阻击,他没有接受据险而守的建议,与邓艾军直接对战,结果全军覆没。说明诸葛瞻能力还是严重不足,在国家存亡之际,他没有能力保家卫国。


羽书迟


1.虎父如无偶对的虎母,其子亦不是真"虎"。这是从遗传学上得出的结论。父亲的优质更多地会遗传到女儿身上,而儿子身上则更多地体现了母亲的优质。所以虎父无犬子与其虎母的选择大有关系。所以儿子也像父亲成为英雄的遗传因素仅占百分之四十左右。

2.虎父无犬子还与家庭教育有关系。父亲虽是一代英雄,但如对儿子缺少养成虎子的家庭教育,这个儿子只能是犬子。诸葛亮的家庭教育中缺少诸葛亮的长期培养(他从27岁出山,一直忙于打战,没有时间陪伴在武葛瞻身边)其子不可能像他一样英明智慧。

3.虎子能否成长为虎父般的英雄人物,还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所谓时事造英雄,虎子没有遭遇虎父那时的重大历史机遇,再好的虎子也不可能成为英雄。诸葛亮出山时正赶上汉末各路军阀混战之际。乱世出英雄,是说乱世为英雄们横空出世创选了出人头地的历史机遭。而诸葛瞻却成长在三国初定之后,这时己无他的用武之地。


山西的牧马河的春天


"诸葛亮老年得子(四十六岁),五十三岁去世,可以说在培养和教育方面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诸葛瞻从出生,头上就顶着官二代的光环茁壮成长,一路顺风顺水,蜀主刘蝉及众大臣看在他死去的老爹诸葛亮为蜀汉做出巨大贡献,开国元勋的份上,事业上一路顺风,步步高升,养成了独断专行,只有集中没有民主的性格,和平时期看不出严重的后果,在战争期间可就玩不转了,率一万将士和邓艾几千兵马一战,父子俩落得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下场。可以说虎父有虎子,但这只小老虎属于现代动物园中的老虎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