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書|《生活十講》:你能看見生活的模樣麼?

地壇讀書會

以書的名義,遇見真實的我們


英國詩人萊辛說: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生活的河流中趟水,卻終不見整條河流的模樣。

何謂生活?

每個人對此的定義是不相同的。甚至許多人已經許久沒有想過“生活”這兩個字。

當我們與時間賽跑、與生活抗爭之時,其實早已被它悄無聲息地摺疊成一張張皺皺巴巴的紙。這樣面對生活,也許本就中了生活的圈套,讓人無力自拔。

米蘭·昆德拉小說《慢》中有一段話:

“慢的樂趣怎麼失傳了呢?啊,古時候閒蕩的人到哪兒去啦?民歌小調中游手好閒的英雄,這些漫遊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兒去啦?他們隨著鄉間小路、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

忙碌的現代社會中,這樣的生活已經漸漸成了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樂趣。我們太需要暫停一下腳步,想一想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怎樣生活。

地壇讀書會首季“生活之道"主題閱讀進行到第2期,本期閱讀蔣勳的《生活十講》,今天與大家分享其中的一段文字,講述生活中慢的美感

速度感是非常奇妙的事情。從最早的步行到各式交通工具的出現,我們看到人們的速度越來越快,這是我們希望能夠在短暫的生命當中,擁有更多的空間或者認識更多事物,這個願望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原因。

慢了,就有美感了。

美是一種選擇,甚至是一種放棄,而不是貪婪。

當許多東西在你面前時,你要有一種教養,知道自己應該選擇其中的哪幾項就好了。

住也是一樣,我們看到很多人的傢俱、擺飾非常昂貴,堆到家裡幾乎沒有空間。事實上,可能“少”才會變成一種美。

心靈上真正的荒涼來自太多的快感,就是你不斷地在口味上刺激自己吃到飽,在衣物上滿足,或者在居住條件上買更昂貴的房子,不斷地投資賺錢,其實這種爽的感覺未必是美感,而是快感。

有時候,美感,反而是在大家都快的時候,你慢下來了。

你不妨給自己一個機會,在不那麼匆匆忙忙要趕去上班或者上學的時候,去體會不同的速度感,譬如說步行,譬如說騎腳踏車。有時候覺得在我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裡提到步行或騎腳踏車,好像變成非常奢侈的事情。

當今天要慢下來的時候,你遭遇到兩種困難:一個困難是在外在客觀交通的設計上,沒有提供慢下來的可能。有時候你走在街上想慢下來都不行,因為後面的人會推著你走。

第二個困難是我們自己心理的節奏。我常常會覺得一個朋友經過五天繁忙的上班,在一個交通設計環道不太好的社會跟都市當中,他一直在趕路、擠在車隊當中、生命一直耗在塞車裡,那種煩躁、心情上的焦慮感你絕對可以瞭解。等到週休二日了,停不下來,可能會急著一直跟自己的配偶、孩子商量說:“我們要到哪裡去?我們今天可不可以出去玩?”

可是玩也玩得很匆忙,然後可能又是一肚子氣。在這個時候我就會覺得,也許“悠閒”兩個字變成非常值得我們去重新反省的一個美學品質。

我們不要忘記“悠閒”這兩個漢字,“悠”的底下是指心靈的狀況,是一個跟自己心靈的對話過程。《詩經》說“悠悠我心”,意思是你走出去的時候,感覺到心靈跟所有外在的空間是有感覺的,如果速度快到對外在環境沒有感覺,就不是“悠悠我心”了。“悠悠”也有慢下來的意思,因為慢,你才會有心靈的感受。

——摘自《生活十講》


地壇讀書會首季“生命之道”系列主題閱讀

第2期讀書會

蔣勳的《生活十講》為什麼有“魅力”?

本期閱讀書目

今日讀書|《生活十講》:你能看見生活的模樣麼?

《生活十講》 蔣勳 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

關於作者

今日讀書|《生活十講》:你能看見生活的模樣麼?


蔣勳﹙1947年-﹚,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福建長樂人。生於古都西安,戰後舉家移居臺灣。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


本期領讀人

今日讀書|《生活十講》:你能看見生活的模樣麼?

方希

出版人、作家。70年代生人,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碩士,出版散文、小說、非虛構圖書多部。如《毒辣端莊》《毒家蜜方》《張藝謀的作業》(合著)《米婭,快跑》(合著)等。


主持人

今日讀書|《生活十講》:你能看見生活的模樣麼?

劉晨棟

北京電視臺資深主持人


活動信息

線下共讀:限席30人

日期:2018年9月16日(週日)

時間:下午14:00-17:00

領讀人:方希,出版人、作家

線下共讀地點:甲和燈禪意生活空間(位於地壇公園內,進入公園請向售票處購買2元門票,報名成功後工作人員會與您聯繫,告知您具體地點與路線。)

價格:

  • 線下共讀單期:30元/人
  • 首季“生活之道”季卡:現售264元/季(11期),僅餘9席,欲購從速哦(原價360元/季)
  • “地壇讀書會”微信群會員:不限名額,50元/人

報名方式:添加燈心兒微信:jiahedeng1 報名

備註:讀友可自主購買本書,主辦方會提供共讀文本的打印及電子版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