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淺析

雲計算淺析

在全球信息化大潮的驅動下,雲計算正在成為新經濟的引擎,得到了各國政府、學術界、產業界的高度重視。美國調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數據顯示,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將由2011年的407億美元增值到2020年的2410億美元。作為當下IT領域的熱點之一,雲計算雖然廣為人知,但大眾對它的認知卻是模糊不清的。本文在簡單介紹雲計算的概念及其分類的基礎上,闡述雲計算應用於金融領域所產生的影響,並進一步對雲計算應用與金融領域所產生的風險進行了深入分析。

一、雲計算的概念

在2006年8月9日舉辦的搜索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上,Google首席執行官埃裡克 ·

施密特(Eric Schmidt) 首次提出雲計算的概念。此後,專家學者從不同層面對雲計算的概念進行界定,至今為止,雲計算的概念還沒有一個官方統一的界定。

目前,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提出的雲計算概念被業界廣泛接受。NIST將雲計算定義為一種可以實現隨時隨地、便捷地、按需地從可配置計算資源共享池中獲取所需的資源(例如,網絡、服務器、存儲器、應用程序及服務),資源可以快速供給和釋放,使管理的工作量和服務提供者的介入降低至最少的模型。

二、雲計算的分類

雲計算本身並不是一種新技術,而是分佈式計算(Distribute Computing)、並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網絡存儲(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虛擬化(Virtualization)、負載均衡(Load Balance)等傳統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只能算是一種新的業務模式。雲計算的核心希望IT技術能像使用電力那樣方便,雲用戶獲取雲服務的成本低廉且無需對雲底層基礎設施進行管理維護。

在雲計算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對其業務模式出現了兩種分類方式——按服務交付模式分類和按部署模型分類。

(一)按服務交付模式分類

雲計算按服務交付模式可分為三類:基礎設施作為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以下簡稱IaaS)、平臺作為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以下簡稱PaaS)和軟件作為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以下簡稱SaaS)。

IaaS為雲用戶提供處理、存儲、網絡和其他基礎性計算資源,雲用戶能夠在雲上部署運行操作系統、應用程序以及任意軟件。

PaaS為雲用戶提供在雲基礎設施上創建或獲取應用程序、創建或使用雲提供者支持的變成語言和工具等服務。

SaaS為雲用戶提供在雲基礎設施上運行的應用程序。雲用戶可通過web瀏覽器等多種客戶端設備使用SaaS提供的應用程序。

(二)按部署模型分類

雲計算按部署模型可分為四類:公有云(Public cloud)、私有云(Private cloud)、社區雲(Community cloud)和混合雲(Hybrid cloud)。

公有云是由第三方雲提供者擁有的可公共訪問的雲環境。

私有云擁有與公有云完全相同的特徵。唯一的區別是,私有云的基礎設施僅為某一企業所擁有。

社區雲類似於公有云,不同之處在於只有特定社區的雲用戶才能訪問社區雲。社區雲可以是社區成員或提供具有訪問限制的公有云的第三方雲提供者共同擁有的。

混合雲是由兩個或者更多不同雲部署模型組成的雲環境。雲用戶可能會選擇把處理敏感數據的雲服務部署到私有云上,而將其他不那麼敏感的雲服務部署到公有云上。

三、雲計算應用於金融領域的影響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金融行業萌生出依託於互聯網的新型業務模式。雲計算作為推動信息技術能力實現按需供給、促進信息技術和數據資源充分利用的技術手段,與金融領域進行深度結合,是互聯網時代下金融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降低信息獲取成本

雲計算尚未出現時,金融機構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向外部供應商是購買相關軟硬件設備及人力服務,內部技術團隊在此基礎上進行集成運維和二次開發等工作,由此形成機構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從而支撐金融機構開展各項服務業務。這種模式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巨大,對金融機構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雲計算的出現大大降低了金融機構的信息獲取成本。一方面,雲提供者大量採購軟硬件設施,出於規模效應和專業化分工,雲提供者能以更低廉的價格向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另一方面,雲計算為金融機構提供的信息資源被打包為“就緒可用(ready-to-use)或“現成(off-the-shelf)的解決方案,相較於金融機構通過自身的技術團隊提出的解決方案,對信息資源進行開發管理的時間成本更低。

(二)提高資源配置合理性

傳統信息模式下,金融機構很容易出現過度配置(IT資源利用率不足)和配置不足(IT資源過度使用)問題。而云計算提供IT資源池及使用資源池的工具和技術,使得金融機構能夠隨時隨地、動態地獲取所需的IT資源,由此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實際需求的波動自動或手動調整其雲上的IT資源。由於雲具有提供可靈活擴展的IT資源的天然特性,當出現不可預知的爆發式的客戶需求時,金融機構總是有足夠的IT資源應對這種突發情況,由此避免了使用需求達到閾值時可能出現的損失。因此,雲計算能夠幫助金融機構提升資源配置合理性。

四、雲計算應用於金融領域的風險

雖然雲計算已成為金融行業發展的助推器,但是正如硬幣有正反面一樣,雲計算的應用也為金融領域帶來了新的風險。下面從數據的安全性和金融機構的運營管理角度闡述雲計算應用於金融領域而產生的風險。

存在數據安全風險。金融機構將業務數據遷移至雲上,意味著雲提供者需要對數據的安全性負責。數據的安全性與雲提供者的資質息息相關,一方面,由於雲提供者具有訪問用戶數據的特權,當雲提供者是獨立於金融機構的第三方時,就存在雲提供者金融機構業務數據的風險;另一方面,作為信息科技公司的雲提供者存在倒閉的可能性,一旦“雲”公司倒閉,與該公司存在業務關係的金融機構也將因此受到嚴重影響,而數據顯示美國已有出現經營問題而倒閉的“雲”公司。

金融機構運營管理的控制權被削弱。金融機構作為雲用戶無權管理控制雲底層基礎設施,對雲上的某些應用程序僅具備有限的管理控制權,若雲提供者不遵守其服務水平協議,將威脅金融機構部署於雲上的解決方案的質量。此外,雲提供者與金融機構間一般存在較為遙遠的地理距離,而金融機構需要經由網絡接入雲環境,當網絡出現延遲波動等異常情況時將影響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的正常運營,較之機構內部管理控制IT資源的傳統模式,金融機構對IT資源的管理控制權被削弱。

---------------------------------

“南湖互聯網金融評論”是南湖互聯網金融學院的官方微信,發佈最新互聯網金融研究成果和活動信息,內容以原創為主。

學院網站:www.nifi.org.cn

更多學術報告,盡在NIF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