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就能当皇帝, 其他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臣服?

新时代领路人


主要是因为朱棣也是大明开国之主朱元璋的儿子,他本身就具有大明的继承权!

当年也只是他因为上面还有一位更具资格的兄长朱标。朱标成为大明太子,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而朱棣身为朱元璋第四字,因军功卓著被封为燕王,加上他在军队里的影响力,在大明继承人上绝对可以排在前三!

本来朱标太子得到皇帝朱元璋的喜爱推崇,在朝廷内外也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但命运给大明皇帝朱元璋开了个很大的玩笑,白发人送黑发人对朱元璋是莫大的打击。

本来太子逝世皇位继承,就会由皇帝重新再众多儿子中挑选,那么燕王朱棣就有很大的几率成为大明新太子,但是由于朱元璋太过喜爱太子朱标,加上他还想多做几年皇帝,所以他力排众议,最终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成为大明第一顺位继承人!

虽然朱元璋暂时压制住了悠悠众口,但隔代传承皇位毕竟不是那么容易。就像人心本来已经认命所以很平复,但上天又给了他们成就无上的机会,那么人心就会开始浮动欲望也慢慢膨胀,这个时候再想回到从前已经不可能了,虽然强权可以暂时压制欲望,但迟早会掀起滔天波澜。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成为明朝第二位皇帝,号建文。

21岁的建文帝初登帝位,拉拢了一批属于自己的年轻帮手,把先帝朱元璋留给他的老人们慢慢清除。等到他认为已经彻底掌控朝廷的时候,他开始对自己的叔叔们下手,开始大力削番。

而大明诸王们早就对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子侄辈的建文帝不满,现在又对他们下黑手,更让他们愤怒异常。他们急需一个代理人出来阻止建文帝,而燕王朱棣就是最好的人选。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失败自焚,燕王朱棣继承皇位号永乐帝,大明诸王们出了一口恶气,死心跟随建文帝的大臣也被清理一空,最著名的就是被“诛十族”的方孝孺。

朝廷被永乐帝朱棣重新组建,在外的诸王基本都是他的兄弟子侄们,那么还有谁会继续反对他呢?





赤诚子



为什么朱棣打下南京,逼死建文帝就能鼎定天下,而李自成打下了北京逼死了崇祯帝却没能守住天下?那是因为古代的帝位传承体制决定的。

朱棣是朱元璋嫡子,太子朱标的弟弟,一生戎马倥偬,随老子朱元璋南征北战,属于马背上长大的皇子,既有武功又有韬略且富阅历,朱标在世时,无论资历德行都让朱棣服气,无话可说,朱标意外去世,必然就让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一些王子有了遐想的空间和野心。


古代的帝位传承,无论如何传承,有一个铁律,那就是必须是血亲,也就是家族传承,否则就会因得位不正被全天下讨伐之。朱棣本为朱元璋嫡子,而且战功赫赫,加之朱允炆隔代相传,资历又浅,在一帮书呆子的怂恿下,根基未稳,就匆忙削藩,朱元璋在世时,有他如日中天的威势压制,这些藩王们只能低调度日,一旦朱元璋过世,那些藩王们好不容易透了一口气,朱允炆一个黄口小儿就要削他们的藩,收他们的地,下他们的权,这帮骄兵悍将焉有不怒不反的道理?


朱棣虽历九死一生占领了南京,逼死了朱允炆,还残忍的处置了建文帝的家眷以及以方孝儒为代表的一干忠臣,但是天下到手不过10%,为何没有人高举义旗、勤王造反,弹压朱棣叛军?

那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已经自杀身亡,朱棣造反时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朱允炆自杀后他还假惺惺的悼念了一番,说叔叔只是想帮你除掉身边奸佞之徒,恢复侄儿王权,帮你做一个好皇帝,你何苦要如此?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鳄鱼的眼泪,然而朱允炆一死,朱棣身为皇嫡子,而且又有大胜之威,朱允炆很多政策操之过急,确实也伤了既得利益阶层的人心。



如此一来,天下还是朱家的天下,换了一个更加强力优秀的CEO而已。对于外人来说,原本就不怎么瞧得上眼的旧CEO已经去了,新CEO正要大展宏图,广开新政,而且朱棣手段之暴烈残忍,丝毫不下其父朱元璋,这帮文臣武将早已噤若寒蝉。何必再去自讨苦吃,多管闲事?


谢金澎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清君侧”这个词。“清君侧”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这是明太祖朱元璋认可的,所以在太祖年间他也注意培养诸王带兵经验和威信,保证他们有能力完成这个目标。

太祖尸骨未寒,齐泰、黄子澄等人大举废黜亲王、剥夺护卫兵,那不就是奸臣?而朱棣起兵的旗号是:“诛齐黄,清君侧”。朱棣为燕王,在太祖期间就有丰富的带兵经验和强大的威信,燕王起兵,跟他出塞的老部下们纷纷响应,这就是太祖培养的成效。(大部分也存在害怕削藩被株连,响应起兵是符合自身利益,也是符合太祖的祖训的,所谓名正而言顺。)

如题主所说,朱棣当时是只攻下了南京,并且按照《皇明祖训》规定:亲王靖难之后要还国,然而建文帝没有逃跑也没有出面交涉,居然自焚了,朱棣连表面功夫都省了,直接即位吧。为什么其他地方会那么容易臣服呢?有下面两个原因:

一:朱棣入京后,南军大将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杨文等等都先后顺服了朱棣,说明太祖皇帝亲手打造的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还是明事理的,虽然受朝廷之命不得不执行,但心里知道燕王确实是遵循祖训而起兵,故能够接受这一结果。文官中固然有念及建文帝之恩而求仁者,但也有不少识时务之士,因此朱棣成了明成祖,并且很快就建立了首届内阁、重组政府,各地方政府也闻风归顺,只有浙江布政使等人还在招募民兵,被部下抓捕归案。总的来看,成祖起兵看似“叛乱”,实际却是太祖皇帝设计的应急机制的启动效果。

二:从帝位传承上看,太祖尊重嫡长继承制,将皇位传给了建文帝,现在成祖取而代之,正所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内不能制外,但内外都姓朱,都是太祖之后。我看这正说明了太祖制度为一姓之谋的成功。要是缺乏政治智慧的建文朝廷愣是把燕军消灭了,那才是太祖的真失败,以后朝廷又不知道搞出什么乱子。成祖即位后,用较为和缓而非粗暴废黜的手段,把亲王领兵的制度废除了,改为“天子守边”,更加在京城厚集兵力。

如有未详尽之处,可以评论留言,将针对性一一回复。


客栈里的包打听


这一点,确实是比较费解,为什么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城,就当上了皇帝,而明朝各地竟然没有反抗,然后直接臣服朱棣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而且朱棣还是直接绕过了济南,直接打下南京城的,这个在战争上是个大忌的。

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朱棣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的,他以朱元璋的祖训做为依据,如果朝中没有正直的大臣,而只有奸臣的话,藩王是可以带着兵进京铲除奸臣的,而朱棣打出来的目标,也不是建文帝,而是建文帝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

朱棣还有其他有利的身份,比如是朱元璋还在世的最年长的嫡子,因为他跟朱标一样,都是马皇后的儿子,虽然他排行第四,但前面三个都已逝去,另外,他也说自己是被迫的,并不是为了帝位而去的。

但显然,朱棣所依据的这些祖训,都是被朱棣所修改过的,是对朱元璋的一些话做了断章取义的理解的,因为以朱元璋的英明,是不会留下这种给藩王造反的依据的,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朱棣胜利了。

第二种,不管建文帝是逃走了,还是被烧死了,或者自尽了,总的来说,建文帝就是死了,而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嫡子,都是朱家人当皇帝,对于各地来说,其实没啥区别,只是换了个人而已,照样还是朱家的天下。

第三种,其实明军的主力,在跟燕军的主力对决中,已经被消耗了差不多了,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现在朱棣的燕军入主南京城,在怎么反抗都是无济于事了。

而对于其他几个藩王,除了被建文帝削藩的,还有被朱棣夺了部队的,其他的实力都不怎么样,即使心里有想法,也无可奈何,索性就转过来支持朱棣了。

第四种,建文帝才当了四年皇帝就失败了,根本还没有足够的威望。


历史简单说


这必须从朱元璋说起。朱元璋身前立朱标为太子,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长子,合情合理,朱棣却是朱元璋和一个妃子所生,血统不正,所以朱棣虽有点郁闷,但也无可奈何。天有不测风云,朱标早亡,朱老大爱屋及乌,学元太祖的做法,不从几个有才学的儿子中选拔,却单单把皇位给了孙子朱允炆为。朱元璋的那么多的藩王儿子肯定都有意见了,做叔叔的以后要听侄子的话,见了侄子还要下跪,这事搁谁身上都不舒服。所以,这就是朱棣造反,其他藩王没有太多动静的原因之一。

其次,建文帝操之过急,上位才一个多月,就开始削藩,先后削了朱棣几个兄的“藩”,其中有周王,岷王,湘王,齐王和代王,有些藩王被发配到边远地区,有的甚至家破人亡。侄子的这些不仁义行为自然伤透了这些叔叔的心。朱棣本来就长有反骨,朱允炆这样一逼,他顺势就打着除奸臣,“清君侧”的旗号,揭杆造反了。

明成祖朱棣

再次,还是因为朱元璋的缘故,他身前把帮他打江山的功臣基本杀光,死后朱允炆手下没有良将可用,而朱棣能谋善算,能力超群,这场战争的天平明显倾向朱棣。皇室中的兄弟感情是很微妙的,见面时你好我好兄弟好,为了权力,反目成仇,司空见惯,所以其他的兄弟也就乐得观虎斗,反正自己当不了,现在这个皇帝又不咋地,所以朱棣造反造反成功,他们就自然拥戴啦。


华之道也


首先,南京之于明朝,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朱棣的父亲朱元璋在应天(即南京)建宫室置百官时就确立了南京的特殊地位,朱元璋受封吴王之后,以南京为大本营,败张士诚驱方国珍灭陈友谅,1368建立明朝后即定都南京。



朱棣封藩北平,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后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京城一破,则中枢不保,建文皇帝若死,则天下必属朱棣,建文皇帝若出逃,而南京为朱棣所有,则天下亦是朱棣的,朱棣在南京承大位比在其他地方更有正统性,百官权贵都在这里,宫室机构完整无缺,没有比在南京登基更完美了。

历史上这一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远的如隋末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打下洛阳,长安后即称帝,当时天下还有窦建德,王守仁,李密等豪强割据势力,近的如赵匡胤陈桥兵变被部下黄袍加身后一回到京师汴京就着手受禅登基,完全不把7岁的小皇帝柴宗训放在眼里,而当时十国尚存七,八。朱棣深知控制了国都就控制了国家命脉的重要性,南京之于朱棣,是由藩王转变为皇帝的转折点。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讲究门第出身的古代,像朱棣,朱允炆这样出身高贵的皇族,谁当皇帝其实都是一样的,朱允炆是已故皇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嫡长孙,朱棣是朱元璋的五个嫡出儿子之一,是朱允炆的亲叔叔,两个人身份都极其尊贵,朱允炆行“削藩”之策借以收回叔叔们的兵权,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要除去侄儿身边所谓的“奸臣”,这种叔侄之争在普通百姓看来就是再平常不过的家庭内部纠纷,但在士大夫眼里就成了臣子以下犯上,成了篡位谋逆的典型了。



朱棣登基后也是有模有样的颁了几道谕旨,赦免大部分建文旧臣,大赦天下,减免赋税,该封该赏该升的一个不少,同时对方孝儒这种宁死不从的建文旧臣一律从重处置,这种一柔一刚的方法既收买了人心又震慑了世人,朱棣实在是驾驭权术的高手。


大国布衣


朱棣都打下了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是胜利者,本来发起“靖难之役”就是为了皇权,现在胜利了,朱棣不做皇帝,谁做啊?朱棣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嘛,他们叔侄怎么斗斗破内部矛盾啊,到头来不管谁做皇帝都是朱家人,官员也懒的反对了,只要有官做,换个皇帝无所谓。当然啦,有的官员还是不服的,比如大学士方孝孺就痛骂朱棣乱臣贼子,结果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啊!因此在屠刀之下,再也没有谁反对朱棣做皇帝了。至于其他地方的官员,想反对,有心也无力,手里没有一点兵权不会傻傻的去送死的。至于那些有点士兵的藩王,即使有心反对,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只能服软了。

朱棣之所以有实力争夺天下,也是朱元璋的功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实行分封制度,把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各地镇守,以为这样就可以维护好明朝的统治了,只是也为将来的皇权斗争埋下了伏笔。在分封的藩王中,最有实力的就是秦王,晋王,燕王朱棣,宁王了。朱允炆实行激烈的削藩政策,所以导致他的叔叔们都起了异心。朱棣起来反抗的时候,自己只有一万多人,为了使自己更强,朱棣用手段向宁王夺取了朵颜三卫。朱棣去到宁王府中,当然朱棣的军队驻扎在城外,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宁王放心,宁王以为朱棣来自己这里是劝自己一起反抗的,没想到朱棣什么要求都不提,只吃喝玩乐,那只不过是朱棣故意麻痹宁王罢了。几天里,朱棣用大量的金钱收买了宁王的手下在最后朱棣要离开时,收买的手下一起挟持了宁王,朱棣只要求宁王借给他三千人的朵颜三卫,宁王只好答应了。朵颜三卫全是由蒙古人建立的骑兵,这是明朝当时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朱棣就是因为拥有了这个军队,才让他走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就这样,朱棣正式举起“靖难之役”的大旗向朱允炆挑战。由于朱元璋把所有能打仗的功臣都给杀了,剩下善守的耿炳文,朱允炆又不放心,因此派出没有军事才能的李景隆去打朱棣。结果就是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被朱棣打的落花流水,甚至做了朱棣的运输队长,丢下所有的粮草给了朱棣。就这样朱棣一路推进,一路胜利,最后攻入了南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朱棣做了皇帝后,当然朱允炆曾经的势力不甘心失败,也搞过活动,只是都是零星的活动对朱棣够不成影响。朱棣也开始对各地的藩王进行削藩,那些藩王也是不愿意,只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只能服软了。当然后来的宁王子孙反了朱棣的子孙,只是没有成功罢了。朱棣能成功逆袭当皇帝,除了多种因素外,关键就是实力啊,有了实力才能实现梦想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朱棣之所以会打下南京就稳定住了政权,只能说是当时种种情况巧合在一起所造成的,这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中国古代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朱棣在朱元璋以及大明的威望和地位非常高。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朱棣也一直跟着他东征西讨,最后在朱元璋鼎定天下之后,被封为燕王镇守北方。

从朱棣称帝前的履历上来看,能够被朱元璋封为燕王,证明朱棣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只不过因为他不是嫡长子,所以只能做王,不能做皇帝。

此外由于朱元璋将镇守北方的任务交给朱棣,也可以证明朱棣在大明朝廷里的威望也非常高,不然的话是震慑不住那些北方的骄兵悍将的。

父亲心中的宠儿,大明朝廷上的崇高威望,使得朱棣在面对自己的侄子时,心中自然是愤愤不平的。因为建文帝朱允文,是太子的儿子,而且从小就娇生惯养,对建立明朝一点功劳都没有,跟而且和身边的大臣们也没什么深厚的感情,更谈不上什么威望了。

因此在朱棣生出觊觎皇位之心的时候,朝廷上的大部分臣子对其袖手旁观也就很正常了。

朱棣夺取皇位,是皇室内部的争端,臣子一般不好插手。

由于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洗礼,所以在古代的整个中国,都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而这种秩序在明朝的时候被朱元璋上升到了顶点。或者说明朝的大臣都被皇帝杀怕了。


所以在地方关看来,朱棣夺位是大明朝皇室内部的争端,是中央的权利争夺。这种斗争一般是不会波及到地方的,地方也不敢去插手这种事情。

再加上建文帝威望不够,不能震慑地方,就更使得地方官员对此袖手旁观了,因为从地方官的角度上来看,不管朱棣上位也好,还是建文帝上位也好,都是他们老朱家的内部事务,作为外人是不能插手的,只要最终坐上皇位的人姓朱就行,至于叫什么名字,不是他们能管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朱棣夺位的时候,双方都没有大规模的调动军队对攻,而只是调动了自己的嫡系部队进行冲杀,最终朱棣技高一筹,且时运也在他身上,才让他险胜自己的侄子,坐上了皇位。

而既然朱棣坐了皇位,那么政局也就稳定了,忠诚于大明皇室的们自然也就不会再想许多,地方上自然也就该干嘛干嘛,战争也就平息了。


落下m


我个人对明清时代的历史非常了解,这个问题也一直迷惑了大家很久,我今天就为大家解答一下这个历史难题,希望更多的人提出质疑。

原因一:朱棣纯属实力派

看过《明史》的人都知道,在朱元璋众多儿子当中,朱棣是最能干的,他精明强干,聪明过人,从小就表现出比他其他小弟先强的一面,而且朱元璋也特别喜欢他,当初让朱标当太子也是因为他是大儿子的原因,朱元璋早已预测到朱标的软弱最终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而朱元璋最担心的也就是朱棣造反,但是朱元璋当时也没办法,由此可见,朱棣的实力。

原因二:占据天时

朱标很早就死了,朱元璋还是沿用祖制,把皇位传给皇孙,朱允文年轻,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磨练,和他舅舅朱棣想比,相差甚远,早在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其他几个儿子就想当太子,朱棣更是昭然弱势,朱元璋一死,朱棣的占天时,在没有人能压得住他了,所以他直捣黄龙,当上皇帝。

原因三:南京地理特殊

咱们先回归正题,很多人迷惑,为什么占据了一个小小的南京就能称雄天下,如果您对明朝初期历史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南京在当时那可是富庶之地,元大都被蒙古人占据多年,早已没有了盛世的风范,敢问当今天下,就北方而言,元大都都成这样了,北方还有几座雄伟的大城市,南方自南宋都成搬迁以来,就一直是我国富饶的地方,而南京就是南方最突出的代表,所以占据南京就相当于占据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体的大城市,我国其他小城也就只能抬头而望了。

原因四:得民心,有能臣,的占人和

那么有人说了,其他诸王可以再占据太原、杭州、长安、大同等地称王称帝呀!为什么那么快就臣服了?前面已经谈到了,在当时,占据南京是最有利的地利,就拿大同来讲,他有时候的防着蒙古人再次南下,哪还有闲工夫带重兵南下攻打南京呢?朱棣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他不可能今天有了反意,明天就造反,他早已培养亲信安插在各地,门徒遍布全国,正所谓一呼百应,他不可能孤军奋战,而且当初他在南京的旧部也不少,最后造反后,多数大臣早已是他的人,有实力对付他的蓝玉也死了,没人是朱棣的对手,不向他称臣,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原因五:顾全大局,保大明百年基业

各地很快臣服也不是没经过考虑,朱棣攻克南京城,朱允文已经不知下落,当时朱元璋最有实力的后人就是朱棣,众人认为让他当皇帝也不是不可以,说不定朱棣当了皇帝会把大明治理的更好,这就是弱肉强食的道理,后来朱棣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就算当时人们再拥立朱允文当皇帝,那么和朱棣对战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所以不如就来个“成人之美”,干脆让朱棣当皇帝算了,所以各地迅速臣服。

当让这些都只是表面一些原因,大家还想了解更多深层次的内容,还需多看明朝史书,人的内心是很复杂的,明哲保身的臣服在乱世随处可见,希望大家能接收我的意见,也欢迎大家关注我,每天给您推出一条历史小知识,我也希望有更多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在下方提出你们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谢谢大家阅读。


周哥说史




首先,朱棣之前可能喝酒后会对自己要向侄子磕头有点不爽,也可能觉得自己比侄子更适合当皇帝。但清醒后,他肯定觉得还是做个手握兵权的燕王比较实惠。因为亲王没事造反玩,这个成本比起自己老爹当初乞丐造反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但是削蕃这事把他逼到了墙角。并且造反这事一旦干起来,是没有回头路的。

其次,看看朱允炆的牌面。朱允炆继位以来,天下已经升平二十多年了。除了边境打仗,中原百姓已经过起祥和的小日子了。加之朱元璋把能打仗的武将都杀了,只留了一个会守城的耿炳文。那样,朝中的将领基本都是二代们,如李景隆。那么和平年代文官集团开始掌权,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三个人名气之大,说出来都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可惜一水的书呆子。齐泰脑子一热,想学晁错。可惜他忘记了朝内没有周亚夫。

再次,看看普通当官的和老百姓对朱棣造反的看法。刚才说了老百姓已经过了二十来年的太平日子。都相信这天下姓朱。至于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孙子当皇帝这不重要。反正这是你们家事。我该缴税缴税,该纳粮纳粮,该徭役徭役。

那么朱棣真那么容易就造反成功了么?显然没有,朱棣造反花了接近4年。失败无数次,打得自己没信心的时候抱头痛哭。但是年轻不懂事的朱允炆给了朱棣一个免死金牌,“不要让朕背负杀叔之名”。还有三次莫名其妙的大风,这个大风要不是记载在史书上,我是不会承认的,因为科学无法解释。和元朝攻打日本时遇到的神风效果是一样的。日本的那个神风是在海上遇到的,尚有点科学依据。朱棣遇到的神风,这这没法解释。

其实朱棣即便拉上宁王打败了李景隆几十万大军,其实南军后起之秀还是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比如盛庸,比如铁铉。基本上在军事上彻底打败南军(政府军)是没有希望的。到这感谢后来为整个明王朝扮演重要角色的一股势力。没错,死太监。正是在朱棣几乎绝望的情况下,这帮死太监告诉朱棣,南京城空虚,速来,皇位就在这里,等你!朱棣绕开山东,直奔南京,基本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南京!

天下要臣服朱棣,是有先决条件的。

首先,你得是大家认可的皇帝。按说你是朱元璋的儿子,大家可以认。但前提是只有一个人自称皇帝。朱允炆一把大火烧了皇宫,朱棣在没找到朱允炆尸体的情况下宣布,朱允炆死了。却暗地里派了两个人去找,一个叫郑和,一个叫胡滢。

其次,你一个藩王跑到南京来自称皇帝,必须名正言顺。当然这个道衍和尚帮他策划好了,造反的名义是“清君侧”,这仗叫“靖难之役”;所以杀齐泰和黄子澄;再让方孝孺写个诏书;废除“建文新政”;恢复太祖祖制。就一切名正言顺了。可是方孝孺却写了个“燕逆”,又气又怕的朱棣灭了方孝孺十族。但朱棣还是感谢一个人的,杨荣一句:“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才使朱棣没有因为心急酿成大错。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杨”辅政。

再次,朱棣必须干出点政绩来,才能服众。所以登基以后,他发动了几次对漠北蒙古人的讨伐;提出“天子守国门”,完成了迁都北京的巨大工程;派“郑和下西洋”出使各国,宣扬国威;铸就了《永乐大典》宣示盛世;设置内阁,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这些功绩被朱允炆看到了,最终通过胡滢告诉了朱棣,朱棣终于解开心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