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昨晚,

德云社《师徒父子相声大典》来成都了。

说得再透一点,

郭德纲拖家带口

来!成!都!了!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教主郭德纲,皇后于谦

少堡主郭麒麟

五环哥岳云鹏CP孙越

小可爱阎鹤祥

全部到齐!!!!!!

据说这是一场相声界的PLUS饕餮盛宴

自从今年8月第一场《师徒父子相声大典》在上海开演以来,

这场号称相声界plus的演出,所到之处无不火爆异常。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坦白说,

小编是抱着成都人与生俱来喜欢凑热闹的心态去的。

果然,

一如既往的满坑满谷,人山人海。

场外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下雨也无法阻止成都人捧场德云社,

演出场馆外,专门设立了“观众等候区”

说简单点,

没票的,等人的,等着买票的,卖高价票的,

都集中在这个区域。

场内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演出持续了3个半小时,

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

虽然走的还是套路,都是老段子,

唱的,演的,说的,并无太多新意

但是,对于真正的钢丝来说,满足了!

成都人天生的包容性在这一刻得以体现:

你去听演唱会,那些歌不都是听过的?

大家不是都眼巴巴望着台上的人唱老歌怀旧?

我们看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也是一样。

人,站在数米开外的舞台上,

讲啥,不重要了。


最后四十分钟,满屏皆是演唱会既视感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据说,德云社曾低估过成都人对“好玩”的接纳程度:

如何让说着“川普”的成都人民接受除了李伯清之外,

第二个在舞台上靠聊天混口饭吃的艺人?

两年前的8月,德云社准备成都站巡演,大家对演出效果预估并不乐观:一是场地远在郊县;其次是相声太富有北方方言色彩。但演出当晚,场内几乎座无虚席。

这让郭德纲不由得在开场感叹:

“你们怎么变得这么爱看相声了。”

所以,这次来成都,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心里是有底气的,

但能火爆到这个程度,或许还是有些超出德云社的预期。

也难怪,演出结束后一个小时,郭德纲发出一条微博: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来看看大图: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这是在得瑟吗?你能咋地?我商演又又又又成功啊!!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昨晚的德云社,

想到了李老师——李伯清,

哦,现在大家都喜欢喊他李贝贝了。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第一届巴蜀笑星”李老师火火火的时候,

是1994年的夏天,

那个时候,小编还没小学毕业,正在为读重点初中奋斗。

每天放学刚进大院门,都能听到下完棋的叔叔,摘完菜的嬢嬢,嘴里说着:走,回去看李伯清散打了!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是的,就是这个时候,

李老师的散打评书在荧幕上,四川的茶馆和小剧场里走红了。

对成都的观众们来说,他的评书无比新鲜:

以讨论新闻热点或者社会现象为主,

以幽默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以笑作为表演的最终结果。

人家站着说,他是坐着说,

说激动了,还要站起身比划着说。

李老师的语言直接影响了成都老老少少的语言习惯,

直到现在,成都人还会用"贾素芬"和"哈闷墩"来互相调侃。

"贾素芬"形容假模假式的女孩,

而"哈闷墩"则指憨厚老实容易遭欺负的男孩。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再到后来,李老师的“散打评书”模式成为了川渝喜剧的标志,李老师成立工作室,开发川式幽默这个大IP,完成了从评书人到艺人的转变,充分商业化使他名利双收。

当然,还有那个“皇家贝里斯”。

......

不同于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让“相声”家喻户晓,除了李老师本人多次“返场”式地参与栏目录制,成都人几乎很难将“散打评书”这种艺术形式贴在其徒弟上。

但是,你如果给人家说,

“李贝贝又要卖票讲评书了,去不去看?”

你信不信,一票难求不是没有可能,

不要忘了,

成都人看演出,

一半看的是热闹,一半看的是情怀。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成都人骨子里追求闲适好耍喜欢凑热闹,

就像成都人挑馆子,

人多的地方,就是味道好的地方。

人多的地方,就是值得去的地方。

所以说,成都才会有遍地开花的火锅店、茶馆、麻将馆,

以及总让外地朋友误会成都人从不上班的春熙路和太古里。

乱劈柴|成都人都去听“德云社”了 我突然特想“李贝贝”

成都的开放包容,

就来自于对各种人各种事的接纳和兼容,

成都的演艺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爆,

仅仅是这两个月,

世界级的指挥家钢琴家来了,

享誉整个流行乐坛的歌神来了,

昨天,相声界的扛把子“携家带口”也来了。

所以,任何一种娱乐形式,

都不需要质疑在成都能不能活下来。

舞台上的他们就是最好的佐证。

曾孵化出“选秀文化”的成都,

以麻辣、牙尖、尝鲜闻名。

对于好耍的东西,来之不拒

你唯一需要做的,

就是想办法多出现在他们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