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臨汾現堯都區,隋開皇三年(583年)改平陽縣為臨汾(濱臨汾河之意)縣,原因是隋統治者“惡其(平陽)名也”。漢代的臨汾縣是指原泰平縣和正平縣之一部分組成的縣。北齊的臨汾縣指的是今汾西縣。公元前2500年左右,帝堯築城以御部族侵襲而開創了中國的城市文明。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堯都在歷史上真正的意義,並不是這裡駐守著這樣的一位王,而是這裡成為文明的策源地,有了文字,有了國家,有了監獄,有了禮制……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侯馬在春秋戰國時叫”新田”。明朝末年,李自成帶領起義軍經過這裡,天色已晚,人困馬乏,於是他便下令在這裡過夜。但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可怎麼睡覺呢?李自成讓馬臥下,把馬料放在馬的嘴邊,自己也便靠著馬背坐在地下,進吃乾糧,邊休息,大家一見,都學他的樣兒,就這樣過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當大家準備出發時,李自成對大家說:“我們靠著馬蹲了一夜,可說是伺候了一夜馬啊!”從此,這裡便改稱”侯馬”。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襄汾是臨汾市區堯都區南部的一個縣,襄汾縣在古代是一個非常繁華的地方,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襄汾縣的名字很有來歷。春秋霸主晉襄公(晉文公公子重耳之子)死後的落葬地被稱為襄陵(今天襄汾縣最北端的一個鎮),後來這裡逐漸變成襄陵縣。汾城原先也是一個縣,古時這裡是西周的一個叫賈伯的封國,後因與他國聯合武力干涉晉國而被晉國所滅,戰國時這裡是魏國的城邑。建國後兩個縣合併,稱為襄汾。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鄉寧,春秋時屬晉,後因鄂候避居此地而稱鄂城。西漢為騏縣,北魏設昌寧、平昌二縣,屬定陽郡。唐時並平昌入昌寧。五代後唐改昌寧為鄉寧。宋皇祜三年定治今址。縣名沿用至今。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對隰縣的來歷,說法不一,摘自日報的文章或許能說明,“各類史籍對 “隰”的含義均採用了《爾雅•釋地》中的解釋:“下溼曰隰”。清康熙《隰州志》也稱: “隰地皆高原,名之曰‘隰’,以城在原之下也。”聽來似乎很有道理,但稍一推敲就會發現, “隰”並不是土著地名,而是來自北方的一個“移民”。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早在西漢初就曾在今柳林縣的穆村設置過“隰城縣”,隰,義為水邊地,如《左傳》:“逐翼侯與汾隰”,杜預注:“汾隰,汾水邊也。”隰城縣當以其城位於三川河邊而得名。西晉時又在今汾陽市設置隰城縣。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因戰亂隰城縣又僑治於今臨汾市堯都區境。隨著“隰城”這一地名逐步南遷,隋代因在此設隰州總管府,其治所長壽縣隨之改名“隰川縣”。這才是隰縣名字的來歷。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一帶。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在今縣城東北10公里麥城村。戰國時屬魏之屈邑。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稱。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北屈稱朕北。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縣。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文城、鄉寧3縣。金天德三年(1151),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鄉寧2縣。元大德九年(1305)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寧1縣。清壅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乾隆三十七年(1772)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民國元年(1912)廢州稱吉縣。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南專區。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1958年併入鄉寧縣,降縣城為鎮。1961年7月,復置吉縣。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至今。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霍州市的“霍”是由西省內最古老的地名之一。早在殷商卜辭中就有“癸未卜在霍貞王旬亡禍”、“貞霍,其霍”的記載。其中的“霍”即指今霍州市一帶。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叔處於霍,建霍國,是為霍叔,與管叔姬鮮、蔡叔姬度同為周初三監之一。到公元前6 6 1年,晉獻公滅霍國,末代霍君霍公求逃到齊國避難,其子孫流亡各地,並皆以祖先封地霍為姓,這便是霍姓的起源。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在西周時期,霍國還有個叫“彘”的地方。當時周厲王無道,引起國人叛亂,公元前8 4 1年周厲王逃亡到彘,至前8 2 8年便死在這裡。西漢因在此置彘縣,東漢陽嘉三年 (1 3 4年),改名永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霍邑縣。金為霍州治所。明洪武初,霍邑縣省入霍州。民國初改名霍縣。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1 9 8 8年設霍州市。對於“霍”的解釋也有多種說法,比較流行的一種認為:霍山又名太嶽山,所以霍是“霍然大也”。其實早在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已進行了合情合理的註釋,他認為“霍”是先秦方言,義為“大山包圍著小山”。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說到洪洞的含義,地方誌記載是,因城南有上古傳說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這種解釋顯然過於牽強。記得郝樹侯先生談到過他的見解,他認為:“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為這個地方靠近汾河,形容它波濤澎湃。”對此,很多人表示贊同。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在古籍中“洪洞’又作“鴻洞”,原意確是形容大水,如《淮南子•原道):“(水)靡濫振盪,與天地鴻洞。”有時也形容大風,如漢代王子淵《洞簫賦》:“風鴻洞而不絕”。我認為東魏在此設軍鎮,建洪洞戌,還應該有以洪波之勢顯揚軍威的意味。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曲沃,一名約出現於西周時期。公元前7 4 6年,晉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師於曲沃,人稱“曲沃桓叔”。由於桓叔政治經驗豐富。所在地曲沃又是晉國大邑,地理環境優越,在他的經營下,曲沃很快成為晉國的又一政治、經濟中心,且規模超過了晉都翼,加之桓叔又有“好德”的美譽,所以晉國民眾鹹來歸附他。桓叔死後,其子繼位,人稱“曲沃莊伯”,他以曲沃雄厚的實力與晉君展開宗族間的權力爭奪。莊伯死後,其子稱繼為曲沃伯,人稱“曲沃武公”。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前6 7 8年,武公滅晉,盡職晉國重器又重賄周天子,被周天子冊封為伯爵,正式成為晉國國君,即歷史上的晉武公。從此長達67年的曲沃與翼兩個政權的爭奪戰方告結束,晉國復歸統一。這段歷史使“曲沃”在先秦文獻中成為耀眼的地名之一。西漢時這裡屬絳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 8 7年)始置曲沃縣,縣治在今縣城南十里的絳山北麓。北周明帝時期移治樂昌堡。隋開皇十年(5 9 0年)才移治於今縣城。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蒲縣,古稱蒲子國,因唐帝堯的太師蒲伊子隱居於此而得名。漢為蒲子縣地,北魏太和二十一年置石城縣;北周大象元年置蒲子縣;隋大業二年改蒲縣;金興定五年升為蒲州;元初復為蒲縣,今因之。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汾西,東漢稱永安縣地。北齊置臨汾郡及臨汾縣,不久廢郡。隋開皇三年改臨汾縣為汾西縣。唐武德初子申村堡置汾西縣,貞觀六年移於今治,開元后移治厚義村。宋太平興國七年復移今治,縣名沿用至今。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永和:隋置永和縣,據《元和郡縣誌》,以縣西北永和關為名。翼城:東漢時為絳邑縣之翼城。隋改名為翼城縣。據《翼城縣誌》,城當翔翱山下,山形如鳥舒翼,以山形為名。

臨汾各市縣名稱掌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