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1950),黑澤明的光影與「漂浮」的攝影機

作為亞洲地區唯一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導演,黑澤明的電影常常因為隱喻的深刻和影片中諸多戲劇化的象徵,而被觀眾抱怨不好理解。就連片子中的演員也是常常如此。

比如,在拍攝獲得195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羅生門》時,劇組成員就常常指著分鏡頭畫板詢問黑澤明,這些都代表什麼,有什麼含義?

黑澤明的回答是:《羅生門》反映的是生命的意義,但是生命並不是每一刻都有明確的意義。

《羅生門》(1950),黑澤明的光影與“漂浮”的攝影機

除了電影導演,黑澤明的另一重身份是劇作家。

因此,他的電影更追求情節的戲劇衝突和演員表演的張力。

在現代電影觀眾看來,黑澤許多片子中演員的表演未免過於舞臺化,這與同為日本戰後黃金時代電影大師成瀨已喜男所追求的波瀾不驚的電影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然而,黑澤的電影中,自有一種內在的宏大,體現在佈景上,比如《羅生門》中高大而半毀的城門,震懾人心的瓢潑大雨,謎案重重的原始森林,又比如《亂》中的山巒,雲霧,以及火山,讓影片中的人物與故事情節更顯渺小與荒誕。

《羅生門》(1950),黑澤明的光影與“漂浮”的攝影機

大雨中的羅生門殘骸

《羅生門》(1950),黑澤明的光影與“漂浮”的攝影機

掉落在地的鴟吻

這部根據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改編而來的電影,情節並不難以理解。

講的是一名山賊垂涎於過路武士妻子的美貌,從而侮辱了她,武士也被恰好過路的樵夫發現死亡。

然而在審案的朝堂之上,山賊,樵夫,武士的妻子,以及託夢巫婆的武士,對於案件的發生過程,均給出了相互矛盾的說辭。

這樣的一個故事,在劇作高手橋本忍和黑澤明的共同打造之下,演繹成了一部希區柯克式的謎案。

《羅生門》(1950),黑澤明的光影與“漂浮”的攝影機

三船敏郎飾演的山賊和京町子飾演的武士妻子

《羅生門》(1950),黑澤明的光影與“漂浮”的攝影機

森雅之飾演武士

為了將故事拍得引人入勝,黑澤明要求劇組做了許多創造性的改進。

比如,黑澤明要求飾演山賊的三船敏郎的行動,要有野生動物般的敏捷和野性,比如獅子。而三船敏郎則大量觀察和模仿了獅子的行動和捕食獵物的過程,並糅合到了劇中的動作之中。

影片70%的鏡頭,都在山中的密林中拍攝,這給攝製組帶來了很多的困擾。

因為在林中,即使是中午,陽光也無法完全穿透進來,使得光線過暗,使用常規的反射板也無法達到效果。於是黑澤明和攝影師從道具組借來了一些長條的鏡子進行再次聚光,達到了近似陽光直射的完美效果。

而最令觀眾印象深刻的,恐怕是手持攝影機的使用。

作為最早一批使用手持攝影機拍攝的導演,黑澤明讓攝影機追隨著在崎嶇的樹林中運動的演員,配合上鼓點鮮明的背景音樂以及精巧的剪輯,使得樹林中的圖景驚人地流暢,就如同有一臺漂浮在演員身旁的攝影機,360度全方位地記錄下整個事件,達到了奇妙的戲劇效果而被奉為經典。

《羅生門》(1950),黑澤明的光影與“漂浮”的攝影機

樵夫進山的一組鏡頭

《羅生門》(1950),黑澤明的光影與“漂浮”的攝影機

和山賊與武士拼殺的場景拍攝,充滿了韻律和動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