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外补习”的几个认知误区与治理误区

说起校外补习,很多家长都有种无奈感,明知自己利益受损,但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将来不低人一等,却也只能硬着头皮随大流,即使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一定要省出孩子补习的钱。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当局三令五申的强调规范教育秩序,打击校外补习乱象,最终取得的效果都是杯水车薪,难以理想。

关于“校外补习”的几个认知误区与治理误区

这一现状有无可能得到改观?教育秩序能否得到修正?家长们能否走出补习怪圈?综合当前现状,就两个层面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家长对“校外补习”认知上存在的几个误区

1、“校外补习”的效果误区

在不少家长的意识里,或许都认为这种校外培训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新的知识,从而能让孩子在同龄人中表现得更出众。然而事实是优质教育的主体从来不是复制与灌输,而应是从小培养孩子学习兴趣,阅读兴趣以及独立思考与理解能力。因此真正好的教育从来不在学习的时间与方式上,而是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如此,校外补习的本象实则没有像宣传上的那样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很多情况下,也不过是一种商业口号。

2、“校外补习”的目的误区

很多家长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总会热衷孩子的各种课外补习,一个重要的目的无外是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将来出人头地。毕竟现今很多家长都是从过去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因此也认为过去的教育形式将会一成不变的延续下去。然而事实是,据《教育改革从2018年起实施》文件中显示,未来教育的重心将会偏向于素质教育,考题也将由过去的难度与深度向广度上转变,这或许意味着你上初中的孩子会做微积分并不比会料理家务,懂得生活自理,会思考,有主见,见多识广强。因此课外补习的技巧性训练也就失去了以往针对性的目的效用。

正因为广大家长存在以上两大认知误区,才会有家长争相将孩子送往校外补习的源动力存在。这种源动力造就了社会上广阔的补习市场需求,因此不少老师为了利益不惜违法违规,铤而走险便不足奇怪。由此可见,“校外补习”恶劣风气的形成与治理,并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监管问题。

关于“校外补习”的几个认知误区与治理误区

二、相关部门对“校外补习”治理存在的几个误区

1、处罚误区

纵观我们过去对“校外补习”的治理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手断无疑是加强老师师德的教育以及违规处罚。然而事实是“校外补习”就像是只地鼠,相信很多朋友都玩过打地鼠游戏,当治理的大锤盯着地鼠的时候,聪明的地鼠就不会冒头,而是专心在地下打更多的洞,大锤也只有干瞪眼,莫可奈何。当大锤注意力被其它重要的事情转移时,地鼠就会再冒出来,这时的地鼠由于以往地下的专心经营,能力及影响力就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最终这种治理难免短期内治标不治本,长期内实则纵容了地鼠的发展壮大。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是地鼠的食物链没有受到打击,那些为地鼠提供食物与血液的家长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个别家长在一厢情愿送孩子补习,不惜收买,贿赂个别老师,破坏公共教育秩序的行为没有受到打击。而据《刑法》第三百九十条规定,行贿亦当与受贿同罪,因公共教育秩序关系未来百年大计,处罚标准应该更低更重,相信广大家长很乐意行使这项监督权。而如果某些家长确实经济条件好,建议可将孩子送往贵族私立学校,可有效避免破坏公立学校教育秩序的同时,达成自己的心愿。

2、教师的考核误区

为避免个别教师校内存私心,校外补习才授干货情况的出现,需当局在教师的相关职称与考核上修正相关标准,从根本上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潜能。

如此,上下一条心,里外两手抓,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与修正“校外补习”歪风的进一步扩散与蔓延。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