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秦始皇自稱功蓋三皇五帝?之前中國不是也統一過嗎?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以後,嬴政認為他功績大過三皇五帝,所以自稱“皇帝”,但是之前已經有過夏商周三個統一王朝;同樣是統一了中國,秦始皇為什麼覺得自己的功績會這麼大?

為什麼秦始皇自稱功蓋三皇五帝?之前中國不是也統一過嗎?​首先從歷史背景說起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天下戰亂了太久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為什麼秦始皇自稱功蓋三皇五帝?之前中國不是也統一過嗎?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從公元前770年開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這時天下已經被戰亂肆虐的五百多年,各國連年征戰讓百姓民不聊生,可以說天下已經太需要一個統一、和平的時期,這時候秦國滅了六國統一了中國,把百姓從戰火中拯救出來,帶來了和平,秦始皇的功績無與倫比,不過領土的統一還是不夠的

封建制度的成型

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奪取河套地區 防禦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發族,原先分佈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佔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于”。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徵發農民,修築了西成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為什麼秦始皇自稱功蓋三皇五帝?之前中國不是也統一過嗎?

越族地區的開發

溝通水系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佈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修建交通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佔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為什麼秦始皇自稱功蓋三皇五帝?之前中國不是也統一過嗎?


而三皇五帝時期,頂多是大型部落之間的統一,沒有像秦國一樣對中國影響這麼大這麼長遠;秦始皇頒佈的政策也讓原先散亂的中國在思想上有了初步的統一,對後世影響甚大,所以嬴政自稱始皇帝

小鵬會經常分享一些歷史有趣的知識,喜歡的可以加關注,別忘了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