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退休女副教授獲諾獎,是運氣更是對權利的尊重

即將退休女副教授獲諾獎,是運氣更是對權利的尊重

一位59歲的大學女副教授,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今年科學八卦最熱門的新聞。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唐娜·斯特里克蘭,成為繼居里夫人與格佩特-梅耶之後,歷史上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科學家。

1989年,唐娜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讀物理學光學專業博士學位期間,在導師傑勒德·穆魯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發明了啁啾脈衝放大技術,該技術已經普遍被應用於超強超短脈衝激光系統中。這次獲獎,是唐娜和導師傑勒德·穆魯一起獲獎。

唐娜長期從事強激光與物質非線性相互作用、非線性光學以及超短超強激光系統的研究,她曾是加拿大國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和普林斯頓大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從她的履歷來看,人們遺憾地發現,她只是一名副教授,而且已經快退休了。在她自己的網站上,她只列出了6篇代表作。那篇獲得諾獎的論文,她是第二作者,發表在《光學通信》雜誌上。這份雜誌的學術影響因子僅為1,在學術界眾多刊物中根本不入流,唯一的好處就是發表快。

即將退休女副教授獲諾獎,是運氣更是對權利的尊重

那一年,唐娜剛剛26歲,在羅切斯特大學教授穆魯手下攻讀博士學位,穆魯老師手下有個學生威廉姆斯非常聰明,有一天提出個奇思妙想:咱們平時都從光纖到放大器這個順序來做實驗的,如果調個順序會怎麼樣?他把這個想法跟導師說了,也沒當回事就回家了。

導師穆魯一聽,虎軀一震。這想法好啊!於是連夜來到實驗室,一看還有個女學生唐娜沒走,就叫她按照威廉姆斯的方法進行試驗。沒想到共同發明了一種稱為“啁啾脈衝放大”(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CPA)的技術。這種技術使得短激光脈衝(大約10-15秒)能以極高的峰值功率(相當於太瓦,1012瓦)進行應用。

即將退休女副教授獲諾獎,是運氣更是對權利的尊重

這一技術徹底改變了激光科學領域,在物理學的不同分支中發展了新的應用,包括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學;同時也適用於醫學領域,在眼睛和白內障的屈光手術方面同樣取得了新的進展。不明覺厲,總之就是很牛逼的樣子。

穆魯把實驗結果整理成論文發表了,順帶著把唐娜列在了第二作者位置上。唐娜一輩子做得最重要的就是這件事。除此之外,唐娜並無其他重要的學術成果,和居里夫人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也遠不如導師穆魯。加拿大當地記者採訪她,問起來為什麼到現在還是副教授。她的回答是,“我確實太懶了。”

有人把她獲得諾獎稱為運氣,更多的人則表示不服氣,認為她只不過是沾了老師的光而已。還有的人則從中解讀出高校“論文至上”的弊端,以至於影響中國獲得諾獎。

這有一定的道理,反應了一定的問題,但並不是全部的問題。不是誰都是唐娜,在諾獎歷史上,以副教授身份獲取諾獎的在職科學家,是極為罕見的,用極為罕見的特例,來試圖證明論文體系的無效,證明自己也是那個懷才不遇的高手,從邏輯來講,是荒謬的。

科學研究需要的是獨創精神,獨創精神來自於自由獨立的人格。而中國科學家少的不是論文,而是這種自由獨立的人格。論文至上,只是中國科學家缺乏獨創精神的外在表現之一而已。

所以,唐娜的故事既不能解讀為運氣,也不能解讀為對“論文至上”的批評。唐娜之所以能夠獲得諾獎,根本原因在於對首發權的尊重。在那篇論文中,唐娜是第二作者。對於這項發明的評價,按照諾獎官方的說法,從此以後,激光成為了人們可以利用的工具,被廣泛應用於工業和醫療領域,造福人類。所以,為了表彰這項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發明,唐娜也獲得了諾獎。

雖然她的成就遠遠比不上她的導師穆魯教授。但她作為發明人,同樣享有發明權。所以,哪怕她之後的學術生涯乏善可陳,被人們說成是“一篇論文吃一輩子”,但卻是她而不是威廉姆斯在實驗室做出了這個實驗,那麼既然要紀念這個至關重要的發明,就只能是她而不是威廉姆斯獲獎。

諾獎的初衷,是為了表彰人類科學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的進步成果,並不是對科學家的綜合評價,而技術的發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一方面會造成某些聲望卓著的科學家無法獲得諾獎,另一方面則會出現唐娜這樣撞大運的現象。這就是諾貝爾科學獎所提倡的首發創新精神,這種精神,正是創新所需要的。

對個人首發權的尊重,是維繫科學發明創新的基石。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沒有誰願意讓別人或者是“集體”代替自己在科學發明上署名。尊重首發權,正是對個人首創精神的一種尊重,也是對個人權利的尊重。首發權還只是這種精神的表現之一,其背後則是一套完整的對知識產權認可與保護的法律思維。

這種精神,也是與諾貝爾本人一脈相承的。“炸藥大王”諾貝爾正是依靠專利技術,成為富甲天下的發明家。沒有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就不會產生諾貝爾,更不會有諾貝爾獎。從這個角度,應該更能理解為什麼諾獎會頒給一個自認為很懶、一篇論文打天下的快退休的女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