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背後:李鴻章爲什麼不推翻清政府,取而代之

田夫子/文

李鴻章是清末歷史上不可不提的一個人物,既能修內政,又能搞外交,而且文武雙全,文才方面,科舉考試,高中進士,選入翰林院,這就相當於現在的中科院院士了。武功方面,平定內亂,一手打造了清末最精銳的北洋海軍。

李鴻章可謂是清末的二號人物,是慈禧之下,萬人之上。而且手握實權,威望素著,列強對他評價也很高。我們不禁會有這樣一個想法,李鴻章為什麼不推翻清廷,取而代之,要知道袁世凱的威望實力尚不如李鴻章,都能當上大總統,李鴻章為什麼不能登高一呼,恢復漢人山河,實現自己的改革抱負。

歷史的背後:李鴻章為什麼不推翻清政府,取而代之

事實上並非沒有人這麼提議,李鴻章的好友“常勝軍”的統領英國人戈登在天津拜訪李鴻章,逗留數月。當時俄國正在圖謀新疆,戰爭陰雲籠罩華夏。

李鴻章與戈登探討中國的局勢,戈登對李鴻章說,中國的現在的局勢,百病叢生,無藥可救,根本無法屹立於世界之林。除非你推翻清朝、取而代之,再大力整頓,可能還有希望。如果你願意逐鹿中原,我願效犬馬之勞。(中國今日如此情形,終不可以立於往後之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權以大加整頓耳。君如有意,僕當執鞭效犬馬之勞)。當時李鴻章的反應是面色大變,瞠目結舌,無言以對。(鴻章瞿然改容,舌撟而不能言。)

歷史的背後:李鴻章為什麼不推翻清政府,取而代之

在李鴻章被貶謫任兩廣總督的時候,也有人為李鴻章獻上中下三計,上策是擁兩廣自立,走上總統制,再以兩廣為根據地,圖謀全國;中策是率兵北上勤王,消滅義和團,取悅外國列強;下策是孤身入京,投身虎口,生死難料。(擁兩廣自立,為亞細亞洲開一新政體,上也;督兵北上,勤王剿拳,以謝萬國,中也;受命入京,投身虎口,行將為頑固黨所甘心,下也)。當時,李鴻章選擇了下策。

1900年8月15日清晨6點,慈禧攜帶光緒等人西逃,全國陷入無主狀態。地方勢力代表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積極聯絡東南各省督撫,同外國駐上海領事訂立《東南互保章程》九條。規定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治安秩序由各省督撫負責,這就是當時的“東南互保”

歷史的背後:李鴻章為什麼不推翻清政府,取而代之

此時清政府的威望已經下降到最低,而且慈禧光緒杳無音信,大家都認為他們已經死於戰亂,於是決定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外有列強支持,內有封疆大吏擁護,李鴻章當時覺得可行。後來慈禧光緒又出現了,遂作罷。(八國聯軍時帝后兩宮西狩,消息杳然,東南無主之時,當地督撫便曾有意自組美國式的共和政府,選李鴻章為總統,李亦有意擔任,後因兩宮又在西安出現乃作罷——唐德剛《袁氏當國》)

為什麼李鴻章最終沒有推翻清廷,取而代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歷史的背後:李鴻章為什麼不推翻清政府,取而代之

第一,李鴻章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而且是一個受到封建文化教化的封建文人,傳統的忠君愛國等思想是他難以掙脫的思想束縛。一方面他對以慈禧太后為主的統治集團的腐朽統治,很是不滿。另一方面,又想成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名臣、忠臣,終其一生,也沒有超脫出來。

第二,當時的條件尚不成熟,革新的力量並的強大,清廷還是廣有民心,在日記中李鴻章記載了這麼一段;“1900年,北京。——有人說應該推翻清政府,讓漢族家庭取代滿族人執掌政權。這是多麼荒誕的想法啊!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都知道,沒有任何一個漢族家庭有足夠的聲望,能將這個國家治理得安定有序。”(《李鴻章回憶錄》,因為作者是美國人,所以沒有日記原文)。

歷史的背後:李鴻章為什麼不推翻清政府,取而代之

第三,當時李鴻章年紀太大,已經77歲高齡了,所有人都知道,人到老年,雄心壯志就會漸漸消泯,圖安穩、圖平靜,造反這種風雲激盪的事,已經不是李鴻章的身體和精神可以承受的事了,事實上此時,距李鴻章辭世已經不過一年。梁啟超先生在《李鴻章傳》中評價李鴻章為什麼不造反一事說,造反這個事“有非常之學識,非常之氣魄,乃能行之。李鴻章非其人也。彼當四十年前方壯之時,尚且不敢有破格之舉,況八十老翁,安能語此?”此言,大有道理。

綜上所述,李鴻章不能推翻清廷,取而代之,也是歷史的必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