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羊肉泡饃很難走出陝西嗎?爲什麼?

苦行的攝影師


西安羊肉泡饃產生於北宋初期,最早是人們燉煮過羊肉後,把饃掰碎,然後澆上煮過羊肉的湯汁,覺得吃起來鹹香可口,又比較耐飢,就慢慢發展成羊肉泡饃。

如今,這個小吃在陝西差不多已有上千年曆史了,不容易走出陝西的原因,其實顯而易見,總結起來,主要有這麼幾個。



其一,羊肉泡饃地域特色太強,並且口味重,偏鹹香,只適合本地人吃。

一個地方的小吃都是在漫長曆史中形成的,也都是為本地人的生活服務的。經過本地人不斷改進和完善,在口味上已經跟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形成默契,讓外地吃起來,一下子不容易那麼接受。就如同桂林米粉在西安開店,當地人去吃的不多,難以在西安形成氣候,並發展起來。

並且,羊肉泡饃裡邊各種調料放得多,口味較重,北方人或許能接受,但對以清淡為主的南方人來說,很難接受。



其二,裝羊肉泡饃的碗大,一大碗泡饃太實在,並且裡邊沒有菜,人吃完後消化慢,胃長時間處在飽脹狀態。

過去,陝西人是為了省出時間多幹些活,吃飯時才拿大老碗來吃,吃一碗能長時間不餓,所以,這種吃法就一直流傳下來。

羊肉泡饃的肉是滷肉,用的饃是死麵饃,是用沸騰的羊肉湯煮熟而食用的,裡邊也基本沒什麼蔬菜,吃了這些東西不太容易消化。並且,羊肉泡饃的顏色看著也不是太好,對外地人來說,看到這個小吃容易影響食慾。



其三,羊肉泡饃做法複雜,並且每個步驟都必須做好,否則,會影響整體口味。另外,做出好味道,還跟本地方的水質,氣候有關。

這個大家都能想通,把北方的特色小吃拿到南方去做,即使做得再好,還是跟原地的在口味上有差別。這是不同地方的自然環境所造成的,不可改變。除非根據當地人的飲食習慣進行改良,但會喪失它本來的味道。


鴻鵠迎罡


羊肉泡饃很難走出陝西,其實正是陝西小吃成熟的標誌。

一般來說,一種小吃的地域性越強,越是難以離開當地,走向全國。相反,如果一種小吃沒什麼特色的話,反而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典型的就是沙縣小吃:清湯餛飩、各種能保證人們吃飽的蓋飯,還有湯。所以自從有了沙縣小吃,就很容易在很短的時間裡複製到全國。

另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烤香腸、臭豆腐,這類食物由於保質期長,成本較低,而且經過高溫烹調以後也吃不出問題,所以才能在很短的時間裡走向全國。所以真的是我們選擇了我們能吃什麼嗎?其實不是的,真正能夠風靡全國,到處都在賣的小吃,其實是商販們共同的選擇。

說回羊肉泡饃吧。

羊肉泡饃在上個世紀30年代這個全國小吃開始氾濫的大時代就已經開始成型並且已經有了相當的知名度。所以在建國後,由於北京的小吃實在太難吃,boss通過批示一次性在北京成立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飯店,其中就有老西安飯莊這個以羊肉泡饃為主的小吃。而在當時成立的餐廳基本上都入選了國宴,所以基本好多友人,比如那個年代人們熟悉的西哈努克親王,也一定是吃過的。

當大家也不要認為國外的boss們會像我這種老陝一樣,抱著一個海碗吸吸溜溜的吃,其實羊肉泡饃通常是作為一道主食,在國宴這種高級別的場合,最後上一小碗而已,但其實能守住最後一道關口,具有中國特色小吃,還真不多,讓川普去啃熱乾麵,怎麼都會覺得怪怪的。

然而,羊肉泡饃這種小吃由於只是一份純主食,對於今天飲食要求多元化的人們來說,看起來是比較單一,但像我和揚揚爹這樣的,一般倆人吃一頓泡饃,通常還需要搭配半斤臘牛肉、兩個涼菜再來點啤酒什麼的,根本不單調,認真吃一頓飯本身就是對生活最大的尊重。

但是,就我所能夠目測的範圍來講,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由於大家壓力大,工作頻率快,大家吃飯都以外賣為主。傳統的外賣又顯得特別油膩,羊肉泡饃這種清秀脫俗,至少沒那麼油膩,還有羊肉湯(順便提一句,羊肉泡饃的湯底和羊湯的不同,羊肉泡饃的湯底一定是清亮的),其實是很多人的選擇。至少我在北京住過的幾個地區,都會有羊肉泡饃的外賣,而且即便是不做打折活動,生意也相當不錯——這對於競爭激烈的餐飲業來說,這就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至於有些人說什麼羊肉泡饃價格高啊,一碗裡都是饃沒幾片肉啊什麼的,我的建議是如果兜裡沒錢就不要瞎BB了,一個東西貴不貴是特別主觀的事,想便宜的人,吃煎餅都覺得貴。武漢熱乾麵便宜,也沒走出武漢啊,走出去的熱乾麵你看武漢人本地人吃不吃。

所以話其實就“撂這了”,羊肉泡饃走出陝西成為全國人民人人都愛吃的小吃,這個基本不可能。但是羊肉泡饃在一線城市裡能夠站穩腳跟,肯定不成問題。至於有些吃不起的人說它沒性價比,沒人逼他們吃的,愛吃不吃。


酒騎風


吃過西安的肉夾饃後,覺得味道不錯,可能是運氣好遇到了正宗的。肉肥而不膩,調的味道也不錯,饃的表皮烤的很香脆,熱乎乎的吃下去真是享受。

後來知道了西安還有羊肉泡饃,滿懷欣喜的吃過一次羊肉泡饃之後,避而遠之。

羊湯很清淡很清淡,裡面的肉只有零星的幾片。單純的饃泡湯味道並不怎樣,吃幾口就吃不下去了。

那麼正面來回答這個問題,西安的羊肉泡饃很難走出陝西?

第一、畢竟地方小吃,很大程度上它的口味以及食用方式是當地人的習慣,走到別的地方有可能並不適用。

第二、味道,不能讓味蕾和胃接受的食物,怎能讓消費者買單。有噱頭但是味道不好的食物,只是一次性消費,而且會降低消費者對這種食物整體的影響和期待值。

第三、性價比,羊肉泡饃在外面都賣的挺貴,而且肉的分量並不多。消費者喜歡性價比高的消費,羊肉泡饃的分量和價格如果讓人覺得不值,銷量很難上去。

有種說法是:嫌貴的人買個饃都嫌貴。但也不排除,確實有性價比的原因讓人覺得不值。

如果羊肉泡饃走中高端路線,保持現有價格,努力在食材、口味和營養度上面下功夫,注重品質和味道,同時打造舒適的環境。肯定會很受喜歡健康生活和養生人士歡迎,並且通過這種方式打開新的市場、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賣天津特產的廣告醬


陝西的小吃很多,可以用玲琅滿目來形容,有時候來到西安,都不知道從何選擇了,不過,陝西的小吃大多以麵食為主,而且為主食,是可以當正餐實用的,羊肉泡饃就是其中之一,其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並不是至高無上的,也許還沒有肉夾饃涼皮更有名氣。

為什麼羊肉泡饃離開了陝西就有些舉步維艱了呢?其實原因多樣,最重要的是飲食習慣問題,北方還好一些,有很多地方以麵食為主,但是即便是這樣,泡出來的饃又能有多大的接受度的,而南方又以米為主,饃的市場比較小。

除了飲食習慣,還有就是價位的問題,羊肉泡饃的價格可以是一個人甚至是兩個人吃一頓飯的價格,而且主食偏多,吃的太撐了。在其餘一些省份,也有自己的招牌小吃,早餐的菜品習慣於自己的特色,例如雲南的米線,四川的麵條,貴州米粉,安徽的板面,羊肉泡饃的替代性太強,而且又不是非吃不可。羊肉泡饃是偏向於正餐的一種形式,然而又比不過正餐所以它處的位置很尷尬。

一碗羊肉泡饃,一份甜蒜,一瓶冰峰飲料,並不是很多人的習慣,也許只有本地人才有的美食記憶吧。







春城才子


本來準備一大堆準備回到這個問題,仔細看了下,樓上董先生的觀點鄙人深以為是!

簡單說一下:西安民風已經壞透了,因為是旅遊城市,一錘子買賣從最開始給外地遊客賣,後來就成了給本地人也亂砸錘子!羊肉泡饃就是集大成者!你去陝北吃個羊肉面,那麼多肉,也才20元不到,在新疆吃個抓飯,羊肉更大,也就是20到30元左右,那一塊肉都能把人吃飽了,羊肉泡三片薄片,居然還分什麼優質普通?一小碟糖蒜……就敢賣四十多,什麼馬家的,什麼橋梓口什麼齋的,太離譜了,我想請問那些個帶白帽子的,你家的羊從哪裡來的?回民街那些純粹就是忽悠!噱頭!我表示一下自己的小小擔心——陝西不是應該回 人的天下……

我是陝西人,我熱愛自己的家鄉,但是我討厭那些奸商無德之人!

我現在定居喀什,喜歡每天吃大串烤肉,喝著大碗茶,卡瓦斯,抓飯,拌麵拉條子,涼粉鷹嘴豆,鴿子湯,缸子肉……還有這裡的淳樸的民風,可能是中國最後一片淨土了

越是特色的越需要本地化,越本地化的,約能走向全國,再重申,中餐不是西餐,中華美食不需要什麼標準化!


袁知袁味


一種美食的誕生一定是和這個地方的客觀條件有關的。西安地處交通咽喉,北達蒙古高原,南穿山到川蜀,東接平原,西連青藏高原,自古為匯通南北的必經之路,所以這裡的食物以”方便、快捷、味美“為特色,所以小吃迎然而生。氣候上,冬季夏季非常分明,冬季乾冷,夏季燥熱。物產上,渭河南岸到秦嶺下古為稻米產地,渭河北至黃土塬為小麥產地。此處又為商驛集中之地。外出做生意,背井離鄉,本是苦差一樁,能有頓熱飯已屬不易,但又時時安奈不住對自己家鄉美食的懷念。此地有羊肉,南方的客商喜好煲湯,但僅僅喝湯吃米飯,又無法抵禦北方的苦寒,隨鄉入俗的吃鍋盔又實在難以下嚥,於是靈機一動,把餅掰碎泡到了羊湯裡,並搭配各色菜蔬,這樣就形成了牛羊肉泡饃。

經過以上的信息,我麼就明白西安的牛羊肉泡饃為什麼很難走出陝西的原因了:

1.口感----南方人是很難接受的,這個味道太重了,吃完得喝很多水,那方偏熱,宜清淡飲食;

2.量太大----我曾經給幾個南方朋友做了一次羊肉泡饃,兩個饃,他們一家三口吃了塊兩天,這個對於平時能力消耗不大的人,真是個“負擔”。

3.對於真正高原上的需要高熱量的人,這種以麵食為主,牛羊肉為輔的的食物又很難耐受住苦寒和辛苦----還是燒酒+大快朵頤實在。

牛羊肉泡饃這種食物,是適應於陝西當地氣候,環境和人的性格的,走出陝西,很多“自然條件”會讓這道美食失去魅力。抬一下槓,你可以在廣州端一碗泡饃,酷熱的環境下吃吃;您可以在成都端一碗泡饃,頂著渾身的溼氣和油膩吃一碗;或者在高原放牧的時候,吃上一碗。這個畫面感,一定是充滿喜感的,但當你在西安鐘鼓樓下吃時,卻是最合適的了。好羊肉泡饃就鐘鼓樓,歡迎!


紅星閃閃耀秦川


其實泡饃這個吃食是清真的,清真的東西在哪裡都貴,牛羊肉泡饃和蘭州拉麵使用的材料基本一樣,單隻肉量來說頂的上拉麵30碗吧,價格是拉麵的兩倍不算過分,泡饃不好傳出去口味有很大關係,湯會比較油膩,南北方的人對油膩基本都不接受,西北還算可以,西北的很多大眾類的主食都是偏油膩的。

還有其實西安本地人也很少吃,一個主要就是貴,泡饃在單人餐裡算是高檔貨了,一半個月吃一次是大多數人的選擇,還有就是西安本地吃的東西可選擇性非常多,跟泡饃相似的也有好多,比如葫蘆頭泡饃,羊血泡饃,三鮮煮饃,沒必要老吃一個。我看好多噴子發表意見,噴天噴地的,你不喜歡是你不喜歡,不能代表別人不喜歡,可能你喜歡吃的大部分食物我都不覺得能吃,說句不誇張的話,陝西的人都是吃貨,陝西的人出了陝西沒覺得哪裡的東西能好吃的,包括廣東四川。

基本上每個發言的西安人都會給外地去西安旅遊的人一些飲食方面的建議,就是口味比較挑的人不要去回民街吃東西,想要吃好吃的一定提前做功課,網上看看攻略哪裡有吃的比較出名,好吃的太多,自己可以參考度娘


火18154238566


西安的羊肉泡饃是一種陝西地方特色小吃,雖說陝西各地的羊肉泡饃風味各有差異,總的作法都差不多。其實,陝西人把羊肉泡饃也傳到了西北五省區,在北京等北方城市也有冠以“陝西或西安羊肉泡漠”的品牌。而只是在全國範圍並沒有普通流傳上升為主流小吃而已。



主要原因如下:

一、作為地方的特色飲食尤其需經過精心烹飪的小吃,一般很難在全國以及國際上推廣起來的,畢竟烹飪的小吃與加工流通的食品在包裝、運輸與貯存等問題無法競爭的。特色的飲食更有著明顯的地方特性,如地域、水土、氣候、風俗、習慣、歷史以至於流行等都有顯著的文化背景,也有難以複製與流行的特點,否則,也就不能稱之為地方特色了。

二、地方特色小吃要向外地推廣往往會達不到特產地的口味、風味、質量等,這確定與水土有關。比如有人將新疆的鮮羊肉空運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回去即使按原產地的工藝來加工烹調,口味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蘭州的牛肉拉麵在當地就吃起來鮮香,到外地作出來就沒有原產地的好。西安羊肉泡也是這樣。這叫“神秘的原產地效應”,在水果、小吃、菜餚等飲食品上這種區別十分明顯。在新疆的羊肉泡的風格與寧夏、青海、陝西的都有區別。當然,也不排除偷工減料、質量下降的問題存在。



三、品質差異化、地域化加工及營銷是經營者適應市場消費者的需要。一般地方特色小吃要在異地紮根並有穩定的食客,必須要在原來品質風格的基礎上進行迎合當地消費者的改革,在配方、配料、工藝、份量、價格等方面都會有不同的調整與改變。重慶火鍋、川菜、粵菜、湘菜在異地的市場開發中都作過大量的調研和改革調整的。西安羊肉泡饃也是這樣,經營者及廚師們也在根據食客的反映調整了口味。正所謂眾口難調,北鹹南甜東淡西辣,各地尤其南北口味淡濃差異較大。一款小吃能吸引一部分群的胃口就不錯了,別指望所有人都喜歡。

四、西安羊肉泡饃作為一款小吃,由於其食材、工藝等因素,其銷售價格卻不低,價格一般都20元以上,有的地方40元、50元不等,價格上沒有競爭優勢,難以與普通日常主食相比而爭市場搶食客。這是其不能流行的原因之一。



五、羊肉泡作起來講究多多,工藝麻煩,不是快餐的做法。歷史上的羊肉泡,最早的饃是饅頭,也有烙餅的,便於煮,省時省事。而後來的饃是餅子不是饃,這種餅是半發半死麵的再用鍋烙成七生熟成餅子。這樣,將餅子用手掰碎入鍋與肉、佐料肉湯一起煮,這樣的羊肉泡饃筋道,有嚼頭有口感。無論是煮還是泡,貴在於一個肉和湯,在泡饃館叫原湯或高湯,那湯製作工藝複雜,要放幾十種大料,然後將羊肉、羊骨頭放進去,溫火文煮幾天幾夜,才形成真正的湯。 所以工藝複雜也是制約流行的原因之一。

六、羊肉泡吃起來麻煩。一是直接用手掰餅子不衛生,那指甲可是人手上最藏汙納垢的地方,這對愈來愈講究的國人來說是不能容忍的。二則:太費時間,我經歷過那種吃法,兩個餅子,得掰近一個小時,這與現代人的快節奏是背道而馳的。 其三配菜也費事:一般的配菜有,蒜苗、粉絲、黃花、木耳等等。 其四:佐菜:一般有辣子醬、糖蒜、泡菜,如果幾個人,自然少不了要其它菜,如羊蹄、羊蹄筋、牛肉等等,再來幾瓶酒,就可以用喋了(陝西土話)。吃起來費時費事,這也是羊肉泡不能全面在各地推行的原因。



要想流行一種小吃,必須是工藝簡單而受眾人群廣泛,品質要標準化,包括食材、工藝流程、包裝、運送、成品的色香形味都儘可能工業化,才可成為商品化的小吃食品。



舌尖上的中國,等著大眾來傳承飲食文化,推陳出新!小吃的多樣化、特色而品牌化、工業化、養生化、健康化是新時代的主題。


大漠雄鷹大V


作為一個本地而且吃泡饃比較講究的人,負責人的講,外地人是很難吃到真正美味的泡饃的。

舉一個真實例子,我一朋友,山東人,本科到博士都在西安,大一報道時候他爸和他一起去老孫家吃了一次,據他說,吃了兩口就走了。然後好多年沒再吃泡饃。博士畢業時候,我和他在西安機場吃自助餐,打了一份泡饃給他(大鍋泡饃,非常普通的味道),吃了他說這泡饃還不錯,比他以前吃的好吃多了。然後在他再來西安時,帶他去吃了本人最喜歡的老黃家,老劉家,喜歡的不行,之後每次來西安都要吃泡饃的。

泡饃這個東西,光掰饃四十分鐘起步,湯的多少(大致按少到多分為:幹刨—吃完時候碗裡一點湯不剩;口湯—吃完泡饃正好剩一口湯喝掉;水圍城—湯多到把泡饃圍起來),肉的肥瘦厚薄,是否要明油等等,都是有講究的。一個外地人,第一肯定找不到真正做的好的館子,第二,一般是不掰饃的(這個是不美味最主要的原因)。

夾饃之所以流傳光,是因為加工度比較低,對食客自己並無要求,站著等一分鐘吃就行了。而泡饃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食客自己的加工,這個對外地遊客來講過於嚴苛了,導致泡饃在外地人眼裡並不美味,以至於流傳不廣。


亂世英熊1


其實我覺得吧,但凡貼上地域標籤地域特色的美食都很難被其他地方所替代,也就是題主說的羊肉泡饃走不出陝西,但是有一點必須承認,羊肉泡饃名聲在外呀!大夥兒要意識到這一點,正宗味道一般名聲容易傳遍四海,味道卻很難走出當地。

關鍵就是味道!我們都知道,提到羊肉泡饃要去西安,吃蛤蜊喝啤酒要去青島,吃螺師粉要去廣西,吃炸醬麵去北京,吃火鍋去四川去重慶,吃蟹黃湯包去上海,吃鮮花餅去雲南……為什麼我們只想到這這些地方,而不是其他地方?因為這是原產地,在我們的觀念裡面,原產地代表著最正宗的味道,正宗的味道是原產地意外的人或地方所難以比擬的。

飲食本身就受強烈的地域特徵即環境、氣候、農業、風俗、文化背景、傳統習慣等的影響,食材採用當地的,製作方式也是當地獨特的方式,出來的味道就是當地的味道,外地的食材、非當地人的製作方式,做出來的味道必然跟原產地有所不同。無論什麼地方,當地的飲食習俗幾乎深入到當地人骨髓中的一種生活習慣。只要在當地,就會受當地風俗的影響,漸漸入鄉隨俗。西安當地人,祖祖輩輩吃羊肉泡饃已經習慣了當主食,去西安的人待久了,慢慢地會接受羊肉泡饃成為主食,而陝西省以外的主食並不是羊肉泡饃,人們頂多偶爾圖個新鮮換個口味調劑一下而已,並不會當作自己的主食,因為不習慣,他們只習慣自己地域的飲食,這是難以改變的事實。

倘若一種食物走出當地,擺脫了地域標籤,它就不能再被稱之為小吃了,也失去了原本的地域風味地域特色,成為只能飽腹或者無人問津的東西,比如說現在的肯德基麥當勞,遍地都是,曾經的舶來品讓人一度標榜自己的小資,現在卻等同於垃圾食品,還有水餃,不僅北方到處都是,南方也隨處可見,假如說羊肉泡饃成為和水餃一樣隨時隨地可吃的到的食物,那時候羊肉泡饃已經不再是小吃,不再是有地域特色的美食,人們根本不會關心正宗西安羊肉泡饃是什麼味道,他甚至覺得你探究這問題都顯得愚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