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样本:打通城市通向农村的回家路

中国建设报

扶贫样本:打通城市通向农村的回家路

车窗外的风景飞逝而过。对于外出打工的"90后"小许,回家的路既熟悉又陌生。小许上一次回家时,鱼咀村还是一片破败景象,如今这个位于广东省英德市的小村庄正在发生巨变。

2017年10月,碧桂园集团来到鱼咀村,以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为主线,充分挖掘鱼咀村现存历史古迹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乡村产业注入活力。

一直以来,鱼咀村就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由于常受洪涝等灾害影响,人口流失和空心化较为严重。如今,这个小村庄正在发生着巨变。"家乡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很多村民都想回来创业。"一位村民说。

鱼咀村只是碧桂园集团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一个案例。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李静透露,截至目前,碧桂园集团已经累计捐赠超过42亿元,在全国结对帮扶9省14县3747个村,惠及33.6万人。

9月13日,在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上,碧桂园集团董事会副主席杨惠妍凭借在慈善领域的突出贡献,被授予第十届"中华慈善奖"个人奖。至今,杨惠妍和父亲杨国强以及碧桂园集团先后共8次荣获"中华慈善奖"等荣誉。2015年,杨国强还因在教育扶贫中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中国消除贫困奖"。

2016年,杨国强又被授予首届"全国脱贫攻坚奖"。

日前,《中国建设报•高质量发展》实地走访了碧桂园集团在广东省清远市的多个扶贫村,深度调研碧桂园集团的扶贫逻辑。

贫困乡村展新貌

"以前,下了高速路,要转乘巴士才能进村,再走一段蜿蜒泥泞的小路才能到家;如今,汽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以前,路边的野草有一人高、垃圾堆到处都是,一到雨季寸步难行;现在,路边一排路灯笔直挺立,街道和民房也粉刷一新,沿路的种植大棚连成了片……"看到家乡的变化,小许兴奋地说道。

一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死气沉沉,产业传统且落后、基础设施不足、人口流失严重。特别是2013年该村遭遇洪水灾害后,很多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幼妇孺和病残人员。数据显示,多年来,鱼咀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2015年仅有2.6万元,对于一个5000多人口的村子就是杯水车薪。

除了贫困村,鱼咀村还有另一个身份——商贸古镇。鱼咀村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是古浛洭13个子商埠之一,商铺百余家,多以铁匠居多,故有"打铁村"之称。在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里,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古城墙、古码头、古井、古树、古碑和古街、古铺。

去年10月,碧桂园集团来到鱼咀村,并结合当地的产业现状与问题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即:立足实际、抓准项目,规模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结合古村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增产增收。在此基础上,碧桂园集团充分发掘鱼咀村的自然资源禀赋,明确采用"商贸码头+古商业街区+蚕文化展示+打铁文化"的模式打造古商贸码头文化记忆小镇。如今,各个设计板块正在有序推进,酒店、商业街等旅游业态已具雏形。

除了鱼咀村,附近的河头村也正在"涅槃重生"。结合当地九龙小镇的旅游景点区位,在碧桂园集团的帮扶下,河头村计划打造民宿、农家乐、文化商业街等业态,街道、文化广场、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的修建一并提上日程,并将村里的旧屋和危房修缮一新。如今,村民家家户户种起了桑芽菜。老农户晨起采摘,年轻人则到桑芽菜加工厂工作。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这个古村落里落地生根。放眼望去,远处的喀斯特山丘一片葱茏,田野里整齐连片的桑芽菜种植园一片生机。

薪火相传扶贫人

扶贫重在项目落地。在帮扶点,有一批穿梭在乡间田野、村民家中和工厂之间的年轻人,他们就是碧桂园集团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力军。

广东的7月,炎热如火。碧桂园集团驻河头村扶贫小组负责人潘定国查看完在建的民宿工地和正在修缮的旧屋又来到忙碌的桑芽菜加工厂。"近期生意如何?销量有增加吗?还有哪些难处?"潘定国一边询问情况一边给村民吃下"定心丸","你们放心,碧桂园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后我们会帮助你们打通销售渠道。"

扶贫村也经常有人来参观。面对参观者,潘定国信心十足地介绍道:"这一片将建成特色商业街。和村民商量后,那一片将建成民宿,村民可以参与分红、共同经营……"河头村的未来早已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

潘定国来自苏北农村,贫困的重压和父母的离异一度让他失去逐梦的勇气。但他也是幸运的。2003年6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面向全国招生,贫困、有志、优秀学子可三年全免费就读,优秀人才还有机会获得奖学金继续升学。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2002年8月,当杨国强写下题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建校缘起并拿出近一半的私人财产创办国华纪念中学时,就注定许多像潘定国一样的学子的命运将会改变。

2006年,从国华纪念中学毕业时,潘定国立誓要有所作为,为改变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而贡献力量。大学毕业后,他时刻铭记"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最终追求"的使命,参加为期两年的广东省"三支一扶"到英德市支教。之后,他又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奔赴四川、云南等地震灾区参加紧急救援行动,还参与了海地飓风、朝鲜水灾等国际人道救援任务。

回望往事,潘定国感慨:"我很庆幸遇到了碧桂园集团和杨国强叔叔。不仅资助我完成了学业,更教会我去感恩社会、回报祖国。"

扶贫首扶智。除了国华纪念中学,杨国强还陆续创立了全国惟一对贫困生全免费的大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免费培训农村籍退伍军人的学校——国良职业培训学校等。

调研期间,《中国建设报•高质量发展》发现,许许多多蒙受碧桂园教育公益恩泽的幸运儿们如今正在反哺社会。驻鱼咀村的英德市碧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专员宋旭、驻连樟村的碧桂园扶贫专员许俊煌都毕业于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当得知鱼咀村的民宿酒店即将开业时,为更好地培养专业服务型人才,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老师一行来到村里考察调研。

全产业链扶贫新模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除了帮助贫困学生改写命运,杨国强不断探索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路径。

2010年,杨国强选定英德市树山村作为碧桂园"绿色产业扶贫"的第一个探索点,按照"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扶贫理念,将企业和树山村的优势结合起来,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绿色产业。经过八年探索,碧桂园产业扶贫逐渐形成市场化机制。截止到今年5月,树山村的产出已超过2300万元,村民实际获益1200多万元,农户户均增收达7万元。

碧桂园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多年来,碧桂园始终是新型城镇化的身体力行者,如今又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列入主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深度参与者和精准脱贫的践行者。下一步,在自治区、市、县政府的支持下,碧桂园集团将结合全产业链覆盖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各贫困县的优势,探索出一条"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脱贫奔小康之路。

全产业链覆盖的资源优势让碧桂园集团这家民营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全集团产业和人才的优势,最大程度集结社会力量共同助力扶贫工作。碧桂园集团联动新零售——凤凰优选开展两种模式的产业扶贫,让贫困户有机会靠自己的双手自立自强。一是通过门店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以消费扶贫带动脱贫。二是提供就业岗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据统计,全国9省14县的420家门店可提供就业岗位840个。

此外,碧桂园集团还结合现代农业,探索绿色产业扶贫,发展苗木种植产业。同时,联动现代农业公司打造特色智慧型现代农业园区,充分挖掘和发挥帮扶县的资源禀赋,推动"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

据李静介绍,1997年开始,碧桂园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索扶贫道路,形成党建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六大精准扶贫创新模式。为了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碧桂园集团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搭建了建档立卡数据库、产业资源库、动态就业岗位库和智库"四库"。

"既然要做扶贫,就要尽全力把它做成事业。在前期规划和投入时,我们就非常注重后期的运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碧桂园集团扶贫事业的一员,潘定国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有一天我们离开,能为村子留下什么?"

"如果有一天不想出去打工了,能在自己家门口创业,就是幸福。"小许的话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