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宣揚忠孝節義的教材還是混人耳目的杜撰,表演吃重的《南天門》

齊如山在《京劇之變遷》一文中曾提到:“老生崇天雲,曾搭三慶班,腔調悠揚,表情亦細膩,以《南天門》演大軸子,譚鑫培之《南天門》,學崇之處甚多。” 齊如山自己也承認,演出《南天門》集大成者,也是他所看過最好的,當屬留有經典劇照的譚鑫培和王瑤卿。在京劇老劇照中,有一幅流傳甚廣,那就是京劇“伶界大王”譚鑫培與“通天教主”王瑤卿合演《南天門》的劇照。譚鑫培飾演的老僕曹福鬚髮蒼蒼,愁容滿面,右手挽著王瑤卿扮演的小姐曹玉蓮,而曹玉蓮右手水袖揚起,隨著曹福步步“跪搓”前行。

是宣揚忠孝節義的教材還是混人耳目的杜撰,表演吃重的《南天門》

《南天門》又名《走雪山》或《曹福昇仙》。其劇情如下:明朝天啟年間,魏忠賢把持朝綱,禮部尚書曹正邦因對魏忠賢不滿,被罷官歸裡。魏忠賢暗派心腹劉司羽埋伏途中,殺曹正邦全家。曹正邦一家死難,只有女兒曹玉蓮與老僕曹福僥倖脫離虎口,逃往大同曹玉蓮未過門的婆家避難。行至廣花山,山路崎嶇,又遇天降大雪,曹玉蓮凍餓難耐,行走艱難。老僕曹福情急之下,將外衣脫下,為曹玉蓮避寒,自己卻因受凍而亡。此時正遇大同曹玉蓮婆家遣人來接,曹玉蓮獲救。京劇中歷來有所謂忠義救主的義僕戲,《南天門》當為其中之一,儘管劇情故事離奇曲折,但在許多地方有悖歷史及地理常識,顯然並非由正史而來。據另一版本,似為民間藝人杜撰的一個傳奇故事。說是在大同玄武廟有劇中男主人公曹福的塑像,按廟中道士的說法,塑像乃曹福後人所建,曹福之事並非戲中所演,而是誘拐其主人家小姐出逃,其後人恐因此受人唾棄,才編成《南天門》這出戏,併為曹福立像,以混世人耳目。

是宣揚忠孝節義的教材還是混人耳目的杜撰,表演吃重的《南天門》

《南天門》屬於京劇早期作品,在有清一代盛演不衰,譚鑫培與王瑤卿就經常在清宮內合作演出這出戏。但是進入民國以後,演出便日漸稀少,四大名旦均較少演出此劇,可能劇情與時代脫節,再者劇中生旦表演難度之大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說到這出戏的表演難點,首先是兩個主要人物關係的處理。這本是一出頗為特殊的生旦“對兒戲”。二人既非夫妻或情侶,也非父女或親屬,而是一位年邁男僕與其尚未出閣的女主人,一老一少女尊男卑。既患難相隨生死相依,又囿於主僕身份和男女授受不親等傳統禮教,不能過分親密。曹福對於曹玉蓮,除了憐,更多的是敬。所以說,人物關係若把握不好,拿捏得不準確到位,會讓觀眾覺得像通常的夫妻或父女,演出就很失敗。

是宣揚忠孝節義的教材還是混人耳目的杜撰,表演吃重的《南天門》

其次,這出戏中的表演非常吃重。演出中生旦二人要唱唸做舞不停,描摹一老一弱慌不擇路、飢寒交迫,在大雪中登山涉水、一路艱辛的種種劇情。這一切都要靠特殊身段與高難動作一一交代清楚,而且要配合默契。相互扶掖的“跪搓”、寒風徹骨的“雙抱肩”與“滑步”、跌下橋時的“屁股座子”等做工,結合“亂錘”等鑼鼓點,沒有爐火純青的演技,是不可能把主僕二人倉皇逃命、驚魂未定的情景和痛恨奸佞的心情準確地表達出來的。再配上“虎口內逃出兩隻羊”,以及經過了加工改造的慢二六唱腔:“猛抬頭又只見八洞神仙”的“數八仙” 唱工發揮,不僅極具抑揚之妙、而且確有獨到之處。

是宣揚忠孝節義的教材還是混人耳目的杜撰,表演吃重的《南天門》

譚鑫培之後,餘叔巖在早期曾多次演出該劇,這主要得益於其岳父陳德霖,除王瑤卿外,陳德霖也曾與譚鑫培合作此劇,陳德霖傍餘叔巖演出這出戏,方便餘叔巖最大限度地繼承譚鑫培衣缽。之後,精於做工的著名鬚生馬連良和周信芳也曾演過該劇,特別是馬連良在民國十八年,還將該劇改編成《天啟傳》演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