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宣扬忠孝节义的教材还是混人耳目的杜撰,表演吃重的《南天门》

齐如山在《京剧之变迁》一文中曾提到:“老生崇天云,曾搭三庆班,腔调悠扬,表情亦细腻,以《南天门》演大轴子,谭鑫培之《南天门》,学崇之处甚多。” 齐如山自己也承认,演出《南天门》集大成者,也是他所看过最好的,当属留有经典剧照的谭鑫培和王瑶卿。在京剧老剧照中,有一幅流传甚广,那就是京剧“伶界大王”谭鑫培与“通天教主”王瑶卿合演《南天门》的剧照。谭鑫培饰演的老仆曹福须发苍苍,愁容满面,右手挽着王瑶卿扮演的小姐曹玉莲,而曹玉莲右手水袖扬起,随着曹福步步“跪搓”前行。

是宣扬忠孝节义的教材还是混人耳目的杜撰,表演吃重的《南天门》

《南天门》又名《走雪山》或《曹福升仙》。其剧情如下: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把持朝纲,礼部尚书曹正邦因对魏忠贤不满,被罢官归里。魏忠贤暗派心腹刘司羽埋伏途中,杀曹正邦全家。曹正邦一家死难,只有女儿曹玉莲与老仆曹福侥幸脱离虎口,逃往大同曹玉莲未过门的婆家避难。行至广花山,山路崎岖,又遇天降大雪,曹玉莲冻饿难耐,行走艰难。老仆曹福情急之下,将外衣脱下,为曹玉莲避寒,自己却因受冻而亡。此时正遇大同曹玉莲婆家遣人来接,曹玉莲获救。京剧中历来有所谓忠义救主的义仆戏,《南天门》当为其中之一,尽管剧情故事离奇曲折,但在许多地方有悖历史及地理常识,显然并非由正史而来。据另一版本,似为民间艺人杜撰的一个传奇故事。说是在大同玄武庙有剧中男主人公曹福的塑像,按庙中道士的说法,塑像乃曹福后人所建,曹福之事并非戏中所演,而是诱拐其主人家小姐出逃,其后人恐因此受人唾弃,才编成《南天门》这出戏,并为曹福立像,以混世人耳目。

是宣扬忠孝节义的教材还是混人耳目的杜撰,表演吃重的《南天门》

《南天门》属于京剧早期作品,在有清一代盛演不衰,谭鑫培与王瑶卿就经常在清宫内合作演出这出戏。但是进入民国以后,演出便日渐稀少,四大名旦均较少演出此剧,可能剧情与时代脱节,再者剧中生旦表演难度之大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说到这出戏的表演难点,首先是两个主要人物关系的处理。这本是一出颇为特殊的生旦“对儿戏”。二人既非夫妻或情侣,也非父女或亲属,而是一位年迈男仆与其尚未出阁的女主人,一老一少女尊男卑。既患难相随生死相依,又囿于主仆身份和男女授受不亲等传统礼教,不能过分亲密。曹福对于曹玉莲,除了怜,更多的是敬。所以说,人物关系若把握不好,拿捏得不准确到位,会让观众觉得像通常的夫妻或父女,演出就很失败。

是宣扬忠孝节义的教材还是混人耳目的杜撰,表演吃重的《南天门》

其次,这出戏中的表演非常吃重。演出中生旦二人要唱念做舞不停,描摹一老一弱慌不择路、饥寒交迫,在大雪中登山涉水、一路艰辛的种种剧情。这一切都要靠特殊身段与高难动作一一交代清楚,而且要配合默契。相互扶掖的“跪搓”、寒风彻骨的“双抱肩”与“滑步”、跌下桥时的“屁股座子”等做工,结合“乱锤”等锣鼓点,没有炉火纯青的演技,是不可能把主仆二人仓皇逃命、惊魂未定的情景和痛恨奸佞的心情准确地表达出来的。再配上“虎口内逃出两只羊”,以及经过了加工改造的慢二六唱腔:“猛抬头又只见八洞神仙”的“数八仙” 唱工发挥,不仅极具抑扬之妙、而且确有独到之处。

是宣扬忠孝节义的教材还是混人耳目的杜撰,表演吃重的《南天门》

谭鑫培之后,余叔岩在早期曾多次演出该剧,这主要得益于其岳父陈德霖,除王瑶卿外,陈德霖也曾与谭鑫培合作此剧,陈德霖傍余叔岩演出这出戏,方便余叔岩最大限度地继承谭鑫培衣钵。之后,精于做工的著名须生马连良和周信芳也曾演过该剧,特别是马连良在民国十八年,还将该剧改编成《天启传》演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