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建校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雲南大學

雲南建校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雲南大學

雲南貢院時期

(1499年—1922年)

雲南建校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雲南大學

最早的貢院建在雲南布政司之東,約在今長春路、威遠街一帶。由於貢院房舍擁擠,不能適應雲南文化發展的需要,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在今雲南大學東陸園新建雲南貢院。這裡"揹負城牆,面臨翠湖,居高瞰下,勢若踞虎",是難得的鐘靈毓秀之地。是全國現存的1300餘年科舉考試的實物之一。

貢院、至公堂、掄才堂(今澤清堂)、號舍和會澤院、映秋院以及有關碑刻,是研究明清時期雲南科舉制度及近代雲南高等教育的重要實證。

在貢院歷史上,還有3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明清之際,貢院一度成為西南抗清鬥爭的中心。南明永曆十年(公元1656年)三月,永曆帝到昆明,將貢院作為其臨時皇宮,組織抗清鬥爭,至次年八月,才遷至孫可望設在五華山的泰王府。

二是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林則徐奉命任雲南鄉試正考官。鄉試後,他主持選編了試卷中"文藝詩策尤雅者"14篇,並寫了《乙卯科雲南鄉試錄序》和《乙卯科雲南鄉試策間》,反映了他對雲南教育的關心。

三是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先生在至公堂舉行的李公樸先生死難經過報告會上,曾拍案而起,怒斥國民黨的暴行。

東陸大學時期

(1922年—1934年)

雲南建校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雲南大學

雲南建校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雲南大學

唐繼堯(1883 — 1927)

請輸入標題 bcdef

1922年

經省長公署批准,以董澤為校長,唐繼堯、王九齡為名譽校長的,以創辦人云貴總督唐繼堯的別號“東大陸主人”為名,以“發展東亞文化,研究西歐學術,造就專才”為宗旨的私立東陸大學正式宣告成立,於1923年4月20日正式開學。這是中國西南地區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1930年改為省立東陸大學。1932年,雲南省立師範學院併入,設有文學院(政治經濟、法律系),工學院(土木、礦冶系),教育學院。

東陸園乃名人薈萃之地。唐繼堯是一位有爭議的人物,但僅創辦東陸大學就足以讓他名垂青史。袁嘉穀是清末“經濟特元”,辛亥後辭官回滇,東陸大學成立,董澤校長即禮聘他為國學教授。“狀元教授”是鎮校之寶,亦是東陸園一道亮麗的文化學術風景。

省立雲南大學時期

(1934年—1938年)

雲南建校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雲南大學

1934年省立東陸大學更名為省立雲南大學,成為我國西部邊疆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說起這段歷史,不得不提的一位名師大家便是雲大的老校長 — 熊慶來。

1937年4月—1949年8月,著名教育家、數學家、雲南彌勒人熊慶來, 本著“敬恭桑梓,甘入幽谷”之精神,辭去清華大學理學院代理院長與算術系主任之職,受時任雲南省主席龍雲之聘,就任雲南大學校長。

龍雲治滇,重視教育,熊校長堅守人才興校之道,慎選師資,延攬名家,吳文藻、費孝通、許烺光、陶雲逵、姜亮夫、李長之、吳晗、林同濟、施蟄存、呂叔湘、劉文典、馮友蘭、馮景蘭、錢穆、林徽因、白壽彝、顧頡剛、方樹梅、瞿同祖、陳復光、納忠、林耀華、梅遠謀、尚鉞、王贛愚、聞宥、何魯、趙忠堯、華崗、楚圖南、劉堯民、方國瑜、徐嘉瑞、華羅庚、陳省身、彭桓武、嚴楚江、崔之蘭、秦仁昌、王士魁、趙雁來、胡小石、伍純武、江應樑、楊堃、張若名、李埏……,這一串名字,閃耀著學術之光,照亮了東陸古園;這樣的師資陣容堪稱“豪華”,讓後學羨慕不已。

雲南建校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雲南大學

熊慶來(1893—1969)

國立雲南大學時期

(1938年—1949年)

雲南建校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雲南大學

1938年,省立雲南大學正式改為國立雲南大學,雲南大學迎來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正是熊慶來校長之廣闊胸襟與卓越見識,吸引了一大批學者精英,精研學問,著作迭出;據統計,當時,抗戰期間專任教授最多的時候達到187人,兼任教授40多人。其中許多教師留學美、英、 法國,帶來了歐美國家自由的教學風氣和學術探討風氣。1948年,曾在國立雲南大學任過教的9位教授被遴選為院士,佔當時全國81位院士的11%。各種全國性的學術年會、學術報告會、學 術研討會頻頻在雲南大學舉行,雲大一時成為全國學術活動的中心,並贏得“小清華”之美譽。尤其是原為雲南貢院的雲南大學至公堂,經常是風虎雲龍際會,成為當時學術文化之重鎮。

20世紀40年代,雲南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農、醫等學科在內,規模較大,在國際上有影響的中國著名大學之一。

1946年,《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將雲南大學列為中國15所世界著名大學之一。

1949年7月,熊慶來作為教育部指派的代表之一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校長一起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世界教育大會。建校時間不長的雲南大學依憑著淵深的學術文化底氣,實現了從邊疆走向世界的輝煌。

雲南大學院系調整時期

(1951年—1958年)

雲南建校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雲南大學

全國院系調整,學校僅設文理兩科,共6個系。

1954年8月理工學院獨立為昆明工學院;

1956年8月醫學院獨立為昆明醫學院;

1958年8月農學院獨立為昆明農林學院(今雲南農業大學和西南林學院前身);

航空:併入四川大學、北京航空學院;

法律、政治:併入西南政法學院;

土木建築:併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築學院、重慶土木工程建築學院;

鐵道管理:併入北京鐵道學院、長沙鐵道學院。

雲南大學時期

(1958年至今)

雲南建校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雲南大學

1958年

學校由教育部下放雲南省政府管理。

1978年

恢復招收研究生,被教育部列為全國88所重點大學之一。

1981年

1996年

雲南大學成為“九五”期間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1997年11月

正式成為國家“211”工程首批建設的61所大學之一。

2001年6月

雲大“211工程”、“九五”建設順利通過驗收。

2004年

成為省部共建高校。

2006年

學校接受教育部專家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共19項二級指標全部評定為A,被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優秀學校。

2010年

8月,雲南大學洋浦校區順利整體搬遷到呈貢校區;9月,呈貢校區作為主校區正式投入使用,佔地4016畝,入住師生已達11000餘人,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正常開展,校區秩序井然。

2012年

成為“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高校和“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實施高校。

2013年

與鄭州大學、貴州大學、山西大學等14所高校成立“中西部高校聯盟”。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雲南大學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年來,圍繞國家戰略和雲南省“兩強一堡”建設戰略需求,雲南大學遵循“立足邊疆、服務雲南、提升水平、辦出特色”的辦學思路,堅持“高起點、超常規、跨越式”的總體要求,以水平提升為主線,以內涵建設為重點,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為保證,實施綜合創新戰略、人才強校戰略、非均衡發展戰略、合作共建戰略和國際化戰略,著力推動學校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超常規發展、和諧發展,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上了新的臺階。雲南大學已成為一所以民族學、生物學、特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以及邊疆問題和東南亞、南亞國際問題研究為優勢特色,文、史、哲、經、法、教育、理、工、農、醫、管、藝術等學科較為齊全,人才密集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

風景獨好

校中早有八景、十景之說,在我看來卻是滿園風景。九十五級臺階,既有“九五之尊”的寓意,亦是攀登科學高峰的象徵。張邦翰設計的會澤院,是雲南大學的第一幢建築物,其結構,其功能,其外形,都令觀者讚歎不已,遭受過日軍飛機的兩次轟炸仍巍然屹立,且早已成為雲大的標誌。至公堂是貢院的主體建築,它的經歷足可以成就一部傳世史書:永曆帝曾以此為行宮,林則徐在這裡做過考官,聞一多在此發表過《最後一次演講》……

抗戰時期,至公堂是中國著名的學術殿堂,舉行過許多次高水平的學術會議。映秋院是龍雲夫人顧映秋捐錢、梁思成和林徽因設計的女生宿舍。“理科三館”乃蘇聯式建築,可看作是大學建立後的第二代建築物。傳說是上世紀50年代初,因為雲大物理系辦得很有成績,高教部部長楊秀峰來校召開現場會,特地撥款給雲大建造的,今天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校園中有一棵特別大的梧桐樹,據說正好栽種在護城河遺址中,長得快,是全市最大的梧桐樹,一位老雲大人曾寫過一篇名為《雲大育大樹》的文章,意味深長。

故事不少

雲南建校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校雲南大學

有創造力、有成就的人,大多很有個性,也就會有許多故事。老校名校,故事則更多。大學的文化、傳統與精神往往就藏在故事中,並隨故事而流傳。

熊慶來長校13年,創造了雲大的輝煌,雲大人常常講起他怎樣與龍雲主席“約法三章”,又怎樣確定並實施“治校五策”的往事。費孝通自英倫學成回國即執教於雲大,幾年間成就了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史上的“魁閣時代”。林同濟在園中創辦《戰國策》半月刊,“戰國策派”聲名鵲起,影響極大,爭論不休。清華的青年講師吳晗到雲大任教授,是“伯樂”熊慶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又一個典型例子。吳晗的名著《朱元璋傳》的第一個版本是在這個園子裡誕生的,那時的書名是《由僧缽到皇權》。與吳晗同時來到東陸園的還有兩位文學家,一位是施蟄存,後來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懷念雲南大學》;另一位是李長之,因為寫了《昆明雜記》,有人認為以“牛”的比喻侮辱了雲南人,當局下令讓他離開雲南,邊地文化的侷限性可見一斑。汪曾祺是西南聯大的學生,與雲大似乎沒有關聯,但他寫的《晚翠園曲會》,記述了雲大、聯大的師生在雲大“晚翠園”(枇杷園)做同期、唱崑曲的情景,今天讀來仍可想見當日的風流。

在校園中,故事最多且流傳最廣的當數劉文典(字叔雅)先生。前些年有一本《劉文典傳聞軼事》出版,故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越傳越神,有的故事越傳越邪。我曾經與吳進仁和劉平章兩位先生分別做過口述史,澄清了一些關於叔雅先生的傳說。劉文典是章太炎的弟子,章氏雖然沒有在雲大執過教,但章門有多位弟子在東陸園教書,早先有施章、貝仲琪,後來有劉文典、李源澄、傅平驤、諸祖耿、姚奠中,另外方國瑜、姜亮夫二位亦曾師從太炎先生,也可列入章門。章氏的學問通過其門生曾在東陸園廣為傳播,其時盛況空前。今天,在東陸園還能再續這段學緣,繼續弘揚太炎之學的傳統嗎?

紅軍長征的時候,1935年蔣介石夫婦曾駐節東陸園,指揮對紅軍的圍追堵截,在雲大90華誕時曾找到一張蔣氏與龍雲在九十五級臺階上的合影。關於這個故事的史料難覓,人們談論的也不多。讓雲大人津津樂道的是1955年周恩來總理視察雲大。周總理環視東陸園,要雲大加強對地方民族歷史的研究,並要建設成南亞、東南亞留學生的教育基地,又撥專款修建圖書館。為紀念總理,已將這座圖書館命名為“懷周樓”。

雲大的歷史、文化和傳統蘊藏在東陸園的人物、風景與故事之中,等待著有心人去尋找和挖掘。著名物理學家、資深教授李作新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探尋“東陸寶藏”的人。先生用心、用情、用力,不知疲倦地蒐集雲大的歷史文獻,走訪座談,憶舊說新,著文成書。先生在書中梳理了雲大的歷史,介紹了雲大的人物,描述了雲大的風物,講述了雲大的故事。先生奉獻給讀者的是一部典雅的詩文,是一部有真知灼見的史書,更是一顆深愛著教育和學術、深愛著東陸和雲大的赤誠之心。先生忠於科學家的求真精神,秉承史家的德、才、學、識的品格,日積月累,終成大作。這是他所撰著的關於雲大歷史文化的又一本力作,取名為《東陸園隨憶》。書成後,先生又命我寫序。後輩晚生豈敢言“寫序”,至多是一篇讀後感,權當作業交給先生批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