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鈞墓穴長明燈,似乎沒有點著?不過卻誕生了一個地名!

1958年,在夏鼐(nài) 親自指導下進行的明定陵發掘,歷時兩年多順利結束。 據瞭解,明神宗朱翊鈞定陵是中國第一座經國務院批准,有計劃、有組織、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珍貴的絲織品、玉器、金器等文物,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墓穴中的長明燈,似乎沒有點著?不過卻誕生了一個地名!

明神宗朱翊鈞墓穴長明燈,似乎沒有點著?不過卻誕生了一個地名!

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定陵的墓主人,朱翊鈞(1573~1620年),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在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南麓大峪山下。1584年開始興建,1590年陵墓全部完工。 面比較醒目的是墓穴中的長明燈,但是並沒有使用過的痕跡,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說是裡面缺氧,其實不然,本身就沒有想過點。因為在長明燈前有一口龍缸,使用瓷器製造的,上面有龍紋。“人們把燒造瓷器的一座座窯,稱之為一條條“火龍”;而煙囪林立吐出的黑煙和白煙在天空中繚繞,又稱之為一條條“黑龍”和“白龍”。歷史上曾有人這樣描寫:“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其實,這或許是擺放陶瓷龍缸的目的。

明神宗朱翊鈞墓穴長明燈,似乎沒有點著?不過卻誕生了一個地名!

景德鎮燒造瓷器之窯,亦有帶“龍”字的所謂“龍窯”,在城區東南四公里的湖田村烏魚嶺東坡,有其遺址。至於“珠山”,是因有“五龍搶珠”之說而得名。五代後晉禮部尚書石和凝還在詩中寫:“多是龍攜出玉淵。”元代的“蟠龍山”頂峰建有“龍珠閣”,歷為督陶使之行轅,併成為明、清御窯器廠的標誌,現成為景德鎮的象徵。景德鎮楓樹山有個蟠龍崗成為古陶瓷博覽區展出場地,人們在這裡亦能看到明、清御窯器廠和民窯手工業加工彩繪名瓷的情景。“龍紋”亦確屬我國陶瓷裝飾中應用最久的一種。創始於宋的“九龍杯”,則為歷代王朝宮廷使用的一種瓷質酒具,杯中塑有一龍頭,昂首而起向上升,杯外壁繪有3便構成了“九龍”。

明神宗朱翊鈞墓穴長明燈,似乎沒有點著?不過卻誕生了一個地名!

最值得一提的是“九龍”作為“定陵”“地下宮殿”長明燈使用的大瓷缸,由於上面畫有黛青色的“龍”,故被人們稱之為“大龍缸”。而位於現在珠山附近的“龍缸弄”,就是當年燒造龍缸之地。歷史上傳說的燒造瓷龍床的故事,現已被拍成電視劇。景德鎮陶瓷館藏展的“特大瓷龍舟”,為曾龍升先生所作。此外還有蛟潭區三龍鄉,被簡稱為“蛟潭三龍”,有“三龍戲水”之傳說,因它地處來龍山南麓,又東鄰盤龍山,南與黃龍山相望,村前有潭而得名。而坐落在鵝湖區壽安鄉寺前龍王山麓的“龍池”,則又潭深莫測,水色為墨,冬暖夏涼,四季花香。還有景德鎮賓館所在地的“五龍庵”,定陵地下宮殿是中國著名地下建築之一,定陵的地宮位於明樓的正後部,是陵墓建築中的主要部分,埋葬著明神宗朱翊鈞和孝端皇后、孝靖皇后。

明神宗朱翊鈞墓穴長明燈,似乎沒有點著?不過卻誕生了一個地名!

“龍缸弄“,現在依然是景德鎮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據瞭解,墓穴中一般會擺放陶瓷,陶瓷其實是火燒製的,代表著古人的美好憧憬,這也是定陵長明燈沒有使用過的痕跡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