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錯:商鞅之後又一個推動秦國歷史進程的強人

巴蜀之地,山路崎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戰國時期,巴,蜀都是西南的一方霸主,也是鄰國楚和秦最想吞併的風水寶地。公元前316年,五國伐秦失敗後不久,秦惠文王的擴張計劃逐步登上歷史舞臺。秦國要擴張,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此次要擴張到哪裡,卻是有待斟酌的未知數,朝堂之上聲音不斷,各種征討藍圖不斷湧現。不過在這眾多爭執之中,有兩人的計劃最為可行。一個是大將司馬錯攻打巴蜀的計劃,一個則是秦相張儀攻打韓國的藍圖。

司馬錯:商鞅之後又一個推動秦國曆史進程的強人

司馬錯:商鞅之後又一個推動秦國曆史進程的強人

張儀一向自信,對司馬錯的計劃也就不屑一顧。他認為秦國一定要在東方撕開一條出路, 而韓國無疑是這條出路的突破口。在他的計劃裡,秦國應該聯合楚魏兩國一起攻打韓國。屆時,楚國和魏國分別攻打南鄭和南陽,而秦國就直取韓國都城。韓國是周天子設在東方的一道大門,韓國一破,周天子定然十分驚恐,必會跟秦國求饒,到那時,秦國可以為所欲為,拿到象徵天下的九州鼎,這是成就統一天下至關重要的一步。

司馬錯:商鞅之後又一個推動秦國曆史進程的強人

司馬錯雖然不如張儀能言善辯,但對自己的計劃也是成竹在胸。他認為張儀的計劃的確是威風凜凜,哪個國家不想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問題的關鍵是,秦國奪取了韓國,必然會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不滿。而秦國尚未完成大業就如此肆無忌憚地樹敵,實在是一步險棋, 而且,拿了九州鼎固然是名聲在外,但實際的好處秦國並沒有撈到多少,反而會招致接連不斷的諸侯戰爭,與其落個虛名,不如佔著實實在在的土地。巴,蜀兩國如今正在互鬥,搞得民不聊生。倘若秦國趁機打著解救兩國百姓的旗號舉兵進攻,不僅可以獲得美譽,而且還能得到大片土地,名利雙收,才是王道。

司馬錯:商鞅之後又一個推動秦國曆史進程的強人

十分明顯,張儀計劃的重點在“威懾”,威懾周天子,威懾諸侯國,但是威懾背後需要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的支持,而秦國此時實在沒有充足的實力跟六國周旋。司馬錯計劃的重點在“務實”,展開西南攻勢,尋求更多的土地,利用土地創造經濟效益,從而提高軍事力量。這個選擇很簡單,秦惠文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司馬錯的建議。後來的事實證明,秦惠文王的選擇沒有錯,而司馬錯也成為秦國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一位大將,他的建議直接影響了秦統一天下的進程。秦惠文王決定攻打巴,蜀兩國,可此刻的巴,蜀依舊在酣鬥,根本沒有察覺一場滅頂之災就要襲來。

司馬錯:商鞅之後又一個推動秦國曆史進程的強人

司馬錯:商鞅之後又一個推動秦國曆史進程的強人

巴國和蜀國是西南兩個最強的古國,本地文化根基深厚,地理位置兇險。多少年來,巴蜀之地總是烽煙不斷,不是遭到他國侵略,就是彼此互相打擊。不過他國侵略還不足以對巴,蜀兩國造成威脅,因為兩國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很容易保全。但是攻打彼此就給他國侵略提供了趁火打劫的絕好機會。此次巴蜀之爭源於蜀國對巴國盟國苴國的攻打,苴國也是西南地區的一個強國,跟巴國交好,兩國常常聯合攻打蜀國。公元前316年,蜀國為了削弱巴國實力而攻打苴國,苴國與巴國聯合抵抗,但都敗下陣來。苴國君主考慮再三,打算向鄰國秦國求助,他認為秦國跟巴蜀僅有一小片土地相連,而且中間隔著楚國佔領的漢中,秦國介於楚國的勢力不會多作停留。然而,苴國君主不知道,當他向秦國猛搖橄欖枝的時候,就是巴蜀之地姓“秦”的開始。

司馬錯:商鞅之後又一個推動秦國曆史進程的強人

秦國很痛快地答應了苴國的求助,當即派兵攻入蜀國。蜀王組織防禦,浴血奮戰,但最終敗給了裝備精良的秦軍,自己也成為秦軍的刀下亡魂。張儀借勝利之機向巴國提出要求,說想在巴國犒賞三軍。蜀國大敗,巴王得意忘形,當即答應了張儀的請求,打開城門迎接秦軍。就這樣,秦軍不費一兵一卒就踏上了巴國的土地,乘其不備一舉攻下巴國。蜀王被殺,巴王被俘,巴蜀徹底成為秦國的囊中之物,要怎麼打理這大片的土地,秦惠文王也費了一番苦心。他扶植巴蜀宗親為巴蜀之地的君長,實際上就是秦國的郡官,替秦國管理巴蜀,畢竟這些曾經的皇親國戚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而且這種象徵性的存在不至於讓巴蜀人民感到陌生和不安定。

司馬錯:商鞅之後又一個推動秦國曆史進程的強人

司馬錯:商鞅之後又一個推動秦國曆史進程的強人

為了拉近巴蜀與秦國的關係,秦惠文王向巴蜀輸送了大量秦國女子,表面上是要跟巴蜀結為姻親,實際上是力爭下一代巴蜀人有秦人的血統。除了女人,秦國還往巴蜀成批遷徙秦人,這些秦人帶著秦國的生活習慣和傳統文化定居在巴蜀,任務就是要同化當地人,讓秦國文化成為巴蜀之地的主要文化。沒過多久,巴蜀人就掌握了秦人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開始鍊鐵、農耕。秦國還派人到巴蜀擔任相國,說是輔政,其實就是去操縱大局。這樣一來,巴蜀從政治文化,到生活經濟,都有了秦國的影子。秦國對待巴蜀百姓也確實不薄,稅收從優,如果錢不夠繳稅,可以拿農副產品抵稅。不僅如此,秦國還時不時給一些巴蜀百姓可以世襲的爵位。要知道,這些爵位在秦國只送給那些久經沙場,有過豐功偉績的大人物。有了付出,也自然有所收穫,巴蜀每年的糧食產量不僅夠自己食用,還可以資助秦國,到後來,單是巴蜀之地繳納的糧食就夠支持秦國養活60萬將士。

如果說商鞅的變法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政治基礎,那司馬錯的滅巴蜀計劃就是秦國統一天下的軍事基礎。佔領了巴蜀之地,就等於完成了秦國在函谷關以西之地權威的樹立,不必擔心後院失火,這樣秦國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攻打楚國和韓國。

司馬錯:商鞅之後又一個推動秦國曆史進程的強人

公元前312年前後,秦國先重挫韓國,後佔領楚地漢中,將漢中、巴蜀、關中連成一片,自此之後,秦國以絕對的優勢壓迫著六國,成為了戰國七雄裡實力最為雄厚的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