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管不住自己嘴的泄密者最后都怎么样了?

一、古代那些悲催的泄密人

弘治十二年(1499年),誉满江南的才子唐伯虎,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稀里糊涂卷入一场科举泄题案。


古代那些管不住自己嘴的泄密者最后都怎么样了?

当朝皇帝的老师、主考官程敏政,究竟有没有泄题?至今是悬案。但在缺乏司法鉴定等高科技手段和独立司法的古代,既然被人举报,且引发了举国喧哗,平息的办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各打五十大板,举报者或被举报者都下狱。

于是,举报者华昶因奏事不实,遭降职处分;程敏政罢官回家,郁闷而死;本应连中三元、光宗耀祖的唐伯虎,从此告别仕途,结局是夫妻反目、纵情酒色。

一次并未查实的泄密事件,就能摘去皇帝老师的乌纱帽,断送一代才子的政治前途,由此可见,古代对科举泄密的高度重视。尽管此次泄密事件的结局很悲催,但绝非最惨,明清时期发生过多起科举舞弊案,大多以人头落地收场。

科举泄密必须严查,军国大事更是如此。著名的钢嘴铁牙纪晓岚也因“一时头脑发热”,被贬为边疆士卒。


古代那些管不住自己嘴的泄密者最后都怎么样了?

乾隆时,两淮盐运使卢雅雨,因盐帑[tǎng]亏空被人举报,朝廷拟对卢雅雨立案调查。

纪晓岚正是卢雅雨的儿女亲家,当时他正在内廷值班,得知这一机密消息后,忙派人乘快骑送一封信给卢雅雨。

卢雅雨打开信函一看,没有片纸一字,但装有几根茶叶、少许盐粒。卢顿悟,这是亲家借物告诉他“查(茶)盐空”的信息,马上安排转移家财。

事发后,尽管纪晓岚没留下一字证据,依旧以泄露论罪,谪戍乌鲁木齐。据说这还是乾隆惜才,从轻发落。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戊子秋,余以漏言获谴,狱颇急。”真要按泄露密事定罪,就要斩首,足见彼时惶恐。

《史记》载,秦始皇在山上看见丞相李斯出行的车队过分煊赫,说了两句表示不满的话,在其身边侍候的宦官中,有人给李斯通风报信。


古代那些管不住自己嘴的泄密者最后都怎么样了?

下一回,秦始皇又看见丞相出行,车骑清简,顿时觉悟:“此中人(即宦官)泄吾语。”遂下令调查,因为没人承认,最后竟将当时在场的宦官全部处死。

古代的衙署公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其中的“慎”字,就含有“谨慎保密”的意思。韩非提出:“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语者,可亡也。”或许是这个警告被秦始皇所接受,所以他对泄密者下手很重。

二、古代法律对泄密者的惩处措施,堪称严酷

唐朝法律规定:凡泄露事关征讨、捕寇等军事治安方面的机密的人,本人斩首,妻儿流配两千里。与外国间谍书信往来,或明知其间谍身份而故意容纳止宿、停留、隐藏的,一律处绞刑。泄露属于应该保密的重大事件,处绞刑。

唐德宗时,窦参担任宰相,请其堂弟窦申作他受贿的帮手。凡有官员提拔任命,先让窦申向受命者招呼,时间一长,大家都说窦申是“喜鹊”。


古代那些管不住自己嘴的泄密者最后都怎么样了?

这个称呼并不妙,后来窦参因此倒台,司法部门给“喜鹊”窦申定了一个流配的处罚。

唐德宗知道后说:“吾闻窦申欲至,人家谓之鹊喜。”皇帝既然发话了,最后处以死刑。

宋代比唐代更强调公文保密,不仅严惩泄密者,还鼓励群众举报,如告发藏匿、弃毁、拆换机密档案者,可获得50贯至100贯的奖赏。

明代大兴特务之风,《明律·吏律》规定:“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勾结,泄露事情……皆斩,妻、子流两千里。”

清朝的保密工作更是无出其右。为确保军机处信息安全,规定文字人员一律不得是高干子弟,跑腿办事人员一律选用不识字的文盲。无关人员不准接近军机处,并专派监察御史看守。只有奉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查看奏折的人才能进入,事情办完立刻出去。

三、古代有泄密人,自然也有守密者

孔光,今山东曲阜人,西汉后期大臣,孔子的十四世孙,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孔光执掌机要中枢,但每回到家中,对家人闭口不提朝中政事。


古代那些管不住自己嘴的泄密者最后都怎么样了?

家人们没去过皇宫,为了长长见识,便向孔光提了一个并不过分的问题:“长乐宫温室殿前种的是什么树啊?”

孔光听罢,先是沉默不语,继而环顾左右而言他,完全答非所问。家人们也想不到,孔光的保密意识竟然强烈到这种地步。

当年孔夫子云“为政慎言”,并倡导“三缄其口”,警告“多言多败”,或许孔光是得了真传,所以活到70岁,实属难得。

一天晚上,宋真宗有个急件需要起草,看到晏殊正在值班,马上命随从叫晏殊进宫起草。

晏殊觐见后才知道:皇帝要起草一份官员任免的公文。于是,他向皇帝报告:“臣是外制,不敢越职。”按当时的规定,起草此类机密文书,应由内制翰林学士起草,但晏殊是外臣,不是翰林学士。

宋真宗很赞赏晏殊的建议,马上改召翰林学士钱惟演起草。晏殊还主动对皇上说:“臣恐泄露机密,请允许我在学士院住一晚。”意思就是表明他已看见任免名单了,为避免泄露机密的嫌疑,请求今晚在翰林院住宿不回家了。

宋真宗听后非常感动,认为晏殊办事谨慎保密。后来晏殊不断得到宋真宗、宋仁宗的重用,最后官拜宰相,也有此方面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