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管不住自己嘴的洩密者最後都怎麼樣了?

一、古代那些悲催的洩密人

弘治十二年(1499年),譽滿江南的才子唐伯虎,遭遇了人生的滑鐵盧,稀裡糊塗捲入一場科舉洩題案。


古代那些管不住自己嘴的洩密者最後都怎麼樣了?

當朝皇帝的老師、主考官程敏政,究竟有沒有洩題?至今是懸案。但在缺乏司法鑑定等高科技手段和獨立司法的古代,既然被人舉報,且引發了舉國喧譁,平息的辦法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各打五十大板,舉報者或被舉報者都下獄。

於是,舉報者華昶因奏事不實,遭降職處分;程敏政罷官回家,鬱悶而死;本應連中三元、光宗耀祖的唐伯虎,從此告別仕途,結局是夫妻反目、縱情酒色。

一次並未查實的洩密事件,就能摘去皇帝老師的烏紗帽,斷送一代才子的政治前途,由此可見,古代對科舉洩密的高度重視。儘管此次洩密事件的結局很悲催,但絕非最慘,明清時期發生過多起科舉舞弊案,大多以人頭落地收場。

科舉洩密必須嚴查,軍國大事更是如此。著名的鋼嘴鐵牙紀曉嵐也因“一時頭腦發熱”,被貶為邊疆士卒。


古代那些管不住自己嘴的洩密者最後都怎麼樣了?

乾隆時,兩淮鹽運使盧雅雨,因鹽帑[tǎng]虧空被人舉報,朝廷擬對盧雅雨立案調查。

紀曉嵐正是盧雅雨的兒女親家,當時他正在內廷值班,得知這一機密消息後,忙派人乘快騎送一封信給盧雅雨。

盧雅雨打開信函一看,沒有片紙一字,但裝有幾根茶葉、少許鹽粒。盧頓悟,這是親家借物告訴他“查(茶)鹽空”的信息,馬上安排轉移家財。

事發後,儘管紀曉嵐沒留下一字證據,依舊以洩露論罪,謫戍烏魯木齊。據說這還是乾隆惜才,從輕發落。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戊子秋,餘以漏言獲譴,獄頗急。”真要按洩露密事定罪,就要斬首,足見彼時惶恐。

《史記》載,秦始皇在山上看見丞相李斯出行的車隊過分煊赫,說了兩句表示不滿的話,在其身邊侍候的宦官中,有人給李斯通風報信。


古代那些管不住自己嘴的洩密者最後都怎麼樣了?

下一回,秦始皇又看見丞相出行,車騎清簡,頓時覺悟:“此中人(即宦官)洩吾語。”遂下令調查,因為沒人承認,最後竟將當時在場的宦官全部處死。

古代的衙署公堂,多書“清慎勤”三字作匾額,其中的“慎”字,就含有“謹慎保密”的意思。韓非提出:“漏洩而無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語者,可亡也。”或許是這個警告被秦始皇所接受,所以他對洩密者下手很重。

二、古代法律對洩密者的懲處措施,堪稱嚴酷

唐朝法律規定:凡洩露事關征討、捕寇等軍事治安方面的機密的人,本人斬首,妻兒流配兩千裡。與外國間諜書信往來,或明知其間諜身份而故意容納止宿、停留、隱藏的,一律處絞刑。洩露屬於應該保密的重大事件,處絞刑。

唐德宗時,竇參擔任宰相,請其堂弟竇申作他受賄的幫手。凡有官員提拔任命,先讓竇申向受命者招呼,時間一長,大家都說竇申是“喜鵲”。


古代那些管不住自己嘴的洩密者最後都怎麼樣了?

這個稱呼並不妙,後來竇參因此倒臺,司法部門給“喜鵲”竇申定了一個流配的處罰。

唐德宗知道後說:“吾聞竇申欲至,人家謂之鵲喜。”皇帝既然發話了,最後處以死刑。

宋代比唐代更強調公文保密,不僅嚴懲洩密者,還鼓勵群眾舉報,如告發藏匿、棄毀、拆換機密檔案者,可獲得50貫至100貫的獎賞。

明代大興特務之風,《明律·吏律》規定:“諸衙門官吏,若與內官及近侍人員互相勾結,洩露事情……皆斬,妻、子流兩千裡。”

清朝的保密工作更是無出其右。為確保軍機處信息安全,規定文字人員一律不得是高幹子弟,跑腿辦事人員一律選用不識字的文盲。無關人員不準接近軍機處,並專派監察御史看守。只有奉旨到軍機處恭聽諭旨、查看奏摺的人才能進入,事情辦完立刻出去。

三、古代有洩密人,自然也有守密者

孔光,今山東曲阜人,西漢後期大臣,孔子的十四世孫,官至大將軍、丞相、太傅、太師。孔光執掌機要中樞,但每回到家中,對家人閉口不提朝中政事。


古代那些管不住自己嘴的洩密者最後都怎麼樣了?

家人們沒去過皇宮,為了長長見識,便向孔光提了一個並不過分的問題:“長樂宮溫室殿前種的是什麼樹啊?”

孔光聽罷,先是沉默不語,繼而環顧左右而言他,完全答非所問。家人們也想不到,孔光的保密意識竟然強烈到這種地步。

當年孔夫子雲“為政慎言”,並倡導“三緘其口”,警告“多言多敗”,或許孔光是得了真傳,所以活到70歲,實屬難得。

一天晚上,宋真宗有個急件需要起草,看到晏殊正在值班,馬上命隨從叫晏殊進宮起草。

晏殊覲見後才知道:皇帝要起草一份官員任免的公文。於是,他向皇帝報告:“臣是外製,不敢越職。”按當時的規定,起草此類機密文書,應由內製翰林學士起草,但晏殊是外臣,不是翰林學士。

宋真宗很讚賞晏殊的建議,馬上改召翰林學士錢惟演起草。晏殊還主動對皇上說:“臣恐洩露機密,請允許我在學士院住一晚。”意思就是表明他已看見任免名單了,為避免洩露機密的嫌疑,請求今晚在翰林院住宿不回家了。

宋真宗聽後非常感動,認為晏殊辦事謹慎保密。後來晏殊不斷得到宋真宗、宋仁宗的重用,最後官拜宰相,也有此方面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