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憶丨戈壁舟的茶店子情結

城忆丨戈壁舟的茶店子情结

城忆丨戈壁舟的茶店子情结
城忆丨戈壁舟的茶店子情结

蔣松谷丨圖

文 • 俞運康

圖 • 網絡

當代著名詩人戈壁舟與金牛區茶店子曾有一段難捨的情結,這在他一生的工作和文學生涯中,定然會是一個溫馨和甜蜜的美好印記吧。

時間要追溯到上個世紀的年代。著名詩人戈壁舟,原名廖信泉,又名廖耐難。1915年3月,他出身在成都東北郊賴家店(屬原金牛區保和鄉,現規劃成華區管轄),一個城市貧民家庭。自幼讀過鄉村私塾,川大附中。10歲時隨大書法家柳楷、劉鹹炘習字,為其後來的書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城忆丨戈壁舟的茶店子情结

戈壁舟資料

戈壁舟年輕時就接受了新詩潮的薰陶,思想進步,於1936年至1939年間,參加學生救國聯合會、民族解放先鋒隊等中共地下黨外圍組織。後於1939年到了陝北延安,並以一首當年他三次出川追求光明的長詩《離別之夜》和一首過草地的短詩為試題,考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畢業後,他被分配去內蒙古的中央民族學院任教,兩年多之後調回延安。在延安他曾作過邊區文藝創作員,新華社前線分社隨軍記者,作過邊區文協雜誌《群眾文藝》編輯等。全國解放後他留在陝西,先後擔任過西北文聯創作部主任,西安作協秘書長,《延河》文藝雜誌主編等職。其間,他創作了大量的詩作,如《蒙古人之歌》和《沙原牧女》詩劇。

城忆丨戈壁舟的茶店子情结

詩集《別延安》《延河照樣流》

1958年,戈壁舟請調回到故鄉四川成都工作。當年,他就從文聯申請下放到灌縣農村,先後擔任中共灌縣新城鄉黨支部副書記、幸福公社黨委副書記,並與當地的民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也創作了很多詩作。他在鄉間工作幾年後,於60年代初調回成都,在四川文聯任職。

戈壁舟回到成都後,就居住在當時西郊茶店子場鎮的南街(現稱橫街)。那時的茶店子是西出成都,成灌路上一個小小的場鎮。一條大街(成灌路)由東向西穿場而過,這條大街又分別派生出一南一北兩條小街,北街和南街。茶店子場鎮上,沿大街和小街兩旁是一字排開的草屋和瓦房,都是低矮的民居和窄窄的商鋪。但是在歷經了近兩百年的變遷後,茶店子已經呈現出鄉間場鎮的初始格局。大概是金牛區政府所在地的緣故,小場鎮上及附近散佈著幼兒園、小學、中學,以及在那個年代尚能滿足住地民眾最底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需求的市政公共設施。比如簡陋的電影院和郵局、新華書店、醫院、文化館等。這些設施,在四周都是農田熟土的懷抱之中,已經集聚了些許的人氣。尤其是在鄉間趕場的日子,周邊的村民和鎮上的民眾讓往日靜謐的小鎮,變得熱鬧起來。就是在這樣一個既沉寂,又有幾分喧沸的環境下,戈壁舟從60年代初起,在這裡大約居住了四五年之久,或許更長一些。

這些年,戈壁舟一家住在小街的一個庭院裡。庭院是40年代初為躲避日本飛機轟炸成都,一位國民黨將軍在此修建的別墅,其實別墅就是一個小小的庭院。庭院大門帶有西式風格,上部是一半圓形拱頂,拱頂已有損壞。破損的牆面上依稀雕有“西廬”兩個字,因年代已久,兩個字的筆劃均已不完整。據說大門是雙扇黑色油漆的(我在70年代末期尋訪到這裡,黑色門板已蕩然無存)。戈壁舟住進這裡後,平常除因公或進城開會外,基本上就是在這裡進行自己的寫作。戈壁舟是從延安時期過來的人,他創作的作品大多數是與革命年代相關的內容。再一個他回川后,去都江堰(當時稱灌縣)農村任職過一段時間,又為自己的創作中增添了一些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題材。他在這裡居住時創作的詩行,落款時都愛註上“於茶店子”等字樣。我曾在當時的《人民文學》、《四川文藝》(後改為《四川文學》)等多種國內文學月刊上讀到過戈壁舟的詩篇,也多次見到過作“於茶店子”的詩作。在當時,戈壁舟的創作是十分豐富的,與當時的郭小川、田間、嚴陣、聞捷、顧工等著名詩人,應是同一時代齊名的詩人。當時我就有幾次在同一種雜誌,甚至是同一期雜誌上,同時讀到過刊載有他們這些前輩作家的傑作。

城忆丨戈壁舟的茶店子情结

沙漠戈壁上的駱駝,被人們稱作“沙漠之舟”、“戈壁之舟”,想必戈壁舟正是對駱駝情有獨鍾,才為自己取了這個筆名的吧(他為自己的兒子也取小名叫駱駝)。“要在沒有人走過的土地上走出一條路來。”這是戈壁舟的人生和創作的格言,這正好印證了駱駝的精神。戈壁舟的人生經歷和創作經歷,也是在按照自己的不懈追求,走出了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不論是他在延安,在內蒙古,在灌縣,在茶店子,他都在按照自己的格言行走著,創作著。

當時郊區茶店子小院清靜的環境,周邊農村的田園景色,小場鎮淳樸民風的氛圍,為戈壁舟的生活和創作,創造了相對於當年的情形而言,一個極為良好的條件。民間有關他的一些言說和趣聞,比如戈壁舟在閒暇時,常愛去田野邊,農舍旁散步;趕場時也會去市場轉轉,不會討價還價地買一些蔬菜,即便吃虧也乘興而歸……以及他願在作品的結尾留下“於茶店子”的文字;他在1963年出版詩集《青松翠竹》時,也欣慰地註明:“寫於外西茶店子”等等。無不彰顯了戈壁舟與茶店子,有一種人與鄉村郊野自然而然形成的融恰情結。

城忆丨戈壁舟的茶店子情结

詩集《青松翠竹》

說到戈壁舟,必然也應談到他的夫人安旗。安旗是一位很有文采的滿族女子,詩人。她生於成都少城一戶貧寒滿族人家庭。4歲起就讀私塾,10歲時對“四書五經”已能成誦。其後讀過初中、高中和大學,於1946年前赴延安,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後,安旗曾任西北局文藝處幹事,擔任陝西省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後來安旗主動申請下調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從事文藝評論,尤其是以新詩評論為主,亦對古代詩歌和域外詩歌進行研究。她是享有盛譽的文藝理論家、唐代文學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戈壁舟夫婦於“文革”中被迫離開成都,去到“灣丘五·七幹校”,從此離開了生活多年的茶店子地區。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我曾慕名來到戈壁舟曾經在茶店子居住的地方尋訪多次,此時已經物是人非。原來的庭院大門洞開,院內雖然還保持著老式川西民居的模樣,但已住進了兩三戶人家,擁擠而零亂。舊式建築的平房正面一式三間,舊式的木格子窗欞和木門,已然漆色斑駁,現出了木質本色,而且破敗。那時相關部門對此,還沒有保護意識,甚至在幾年後的街道改造中,這片房屋便被全部拆除了,後來建成了現代的商場和武警門診醫院。原來戈壁舟一家的舊居,不復存在了,我心中的惋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