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2018年4月20日,由安徽博物院,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在備受期待中拉開帷幕,三代大師精品彙集,重溫清末、民國直至近代新安重要代表佳作,再現傳統新安鼎盛輝煌。

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徽州畫家、尤其新安畫派的作品,歷來是安徽博物院重要的特色館藏。但在這些藏品中,一門幾代畫家而且同是名家的作品極少,不便於從家族史的角度去解讀徽州畫壇的繼承和創新。新安張氏一門詩禮傳家,是新安畫派中極少的一門幾代同為著名山水畫大家之族。2011年,徽州歙縣定潭籍著名畫家張仲平先生,將其祖父張翰飛、父親張君逸,連同本人創作的共一百三十多幅書畫作品捐贈給安徽博物院永久收藏,彌補了這一缺憾,實為一大義舉。

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祖輩張翰飛(1884~1939),近代山水畫大家、安徽省百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平生多繪黃山風景,畫面盎然古趣;乃從宗倪、黃入手,但兼學了宋、元各家之長,而且能不斷創新,卓然自立。構圖宏大,氣韻生動,神勝於形,風格沉雄。中年作品既與黃賓虹後期造詣相似,儼然一代新安畫派領軍人物之風範。其畫面貌多樣,有水墨寫生、粗筆淺絳、細密深厚、小青綠山水四種風格。書法深受趙孟頫“書畫同源”理論的影響,尤以飽滿峻厚的章草最佳。字勢雄強,結體圓穩,大家風範。

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父輩張君逸(1905~1969),翰飛之子,現代山水畫大家。筆墨能隨時代變遷,擅長以鬱茂的樹木等變易其格。畫路寬廣,內容多樣。除繼承傳統技法如明代董其昌長線披麻、清初弘仁枯寂山水、查士標漫漶墨韻等外,更有青綠山水之美和實地寫生創作。筆墨韻味頗見個性神采。他的作品跨越幾個朝代,內容多樣,墨色豐富,筆路寬廣,愈到後期,愈見沉雄蒼涼之氣。

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孫輩張仲平(1939-)當代山水畫大家、國家一級美術師。自幼秉承家學,耳濡目染,酷愛書畫藝術,又遍遊名山勝水,更和國內外藝術界有廣泛的接觸,從更多的方面吸取了極為豐富的營養。因此,他既有家傳翰墨風骨和紮實的傳統功底所釀成之沉邁筆性,又於描繪對象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等諸方面修養皆深有錘鍊。他的作品主要以黃山為題材,筆墨上汲取古人之長,推陳出新,氣吞萬象,磅礴罔測。其藝術風格已超越他祖父的沉穩、父親的清逸,乃是生機勃勃、氣象萬千,包含了生活氣息與時代精神。

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張氏三代薪火相傳,在當今畫壇堪稱佳話,從張氏三代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演化及發展脈絡。本次畫展以“翰逸神飛,薪火相傳”為主題,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從安徽博物院甄選出60件(套)張氏三代書畫佳作,來到張氏故鄉徽州展出,供家鄉市民們欣賞。張氏一門三代佳作的集中展示,旨在讓觀眾感受這些精湛作品撲面而來的藝術魅力,欣賞這一書畫世家的底蘊與風貌,同時也為研究中國畫的創作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從而推動黃山書畫藝術向更高層次創新發展。本次展覽從4月20日開始,展期至5月10日。歡迎黃山市民屆時走進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一睹新安畫派張家三代筆墨韻味與精神。

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張翰飛

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張翰飛(1884——1939),名鵬翎,字翰飛,號新安居士、黃山居士、息廬老人,定潭人。安徽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新安畫派”重要代表人物,國畫大師。曾任職鐵道部葉恭綽高級助理。民國任鐵道部沿線產品展覽會總務主任、北京《晨報》編輯等職。1930年與徐燕蓀、吳鏡汀、楊庶堪【原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孫中山)大本營秘書長,廣東省省長】共同創辦中華書畫研究會。其父為歙南著名的開蒙教育家、清舉人張恩誥(1856——?),字訓臣、梓材,詩書畫印俱佳; 二姊夫吳承仕(1884——1939)清光緒丁未年科舉貢狀元,著名經學大師。

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張君逸

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張君逸(1905~1969),安徽歙縣定潭人,字昌驥,號新安居士,著名愛國人士。新安畫派代表人物之一,“安徽百名歷史文化名人”張翰飛先生之子。畢業於清華與燕京大學,北平《晨報》編輯,中國畫學研究會會員,中華書畫研究會會員。為近代新安畫派大師。交遊皆京城精英,如陶北溟、朱文鈞、沈兆奎、陳曾壽、田步蟾、壽璽等。抗戰時期投筆從戎,任23集團軍司令之上校秘書長。為家鄉辦學出過力,曾資助當地的抗日武裝。1945~1946年間於屯溪、上海舉辦畫展,展品被國內外友人搶購一空。黃山摩崖石刻 “大好河山”為張君逸手書;立馬峰巨幅摩崖石刻“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亦為張君逸及其秘書班集體創作(替司令唐式遵代筆),為後世黃山兩個世界遺產成功申辦作出重大貢獻。建國後執教安徽藝術學院山水畫專業。1955年參加《安徽五老畫展》。四清期間被遣送老家批鬥辭世。六十年代,張君逸將好友徐燕孫、溥松窗、汪溶、黃賓虹、張大千、汪採白、吳鏡汀及自己共八大家合作且題贈其本人之扇面等共17件文物捐贈歙縣博物館。著有《新安畫派的繼承與發展》數十萬字文稿,惜散佚於“文革”期間。

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張仲平

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張仲平,當代著名山水大家,新安畫派張氏第三代傳人,字夢松,號黃山人,1939年生於北京。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為安徽省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安徽省中國畫學會創會顧問、合肥市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深圳江嶺書院學術顧問、民建中央畫院畫師、安徽省孟子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畫刊網推薦藝術大家。其自幼秉承家學,在書畫藝術上耕耘六十餘年。祖父張翰飛、父親張君逸皆為民國期間活躍在北平畫壇之大師級書畫家,民國中華書畫研究會創始人之一,張翰飛與黃賓虹、汪採白被譽為“新安三雄”,為安徽省百位歷史文化名人。當代著名評論家孫克在《拂去歷史的塵埃》一書中如是評價:“張翰飛中年在黃賓虹之上”。

張仲平對新安畫派的繼承與發展作出過卓著的貢獻,探索和實踐其“水乳交融”山水皴法數十年,形成新安張氏一脈的山水畫藝術,其筆下的黃山風骨蒼勁,氣勢磅礴,在當今畫壇形成廣泛的影響力,著名畫家侯北人稱之為“清湘後又一人也”。90年代,張仲平多次赴日與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作品被多國藝術團體及個人收藏,2011年11月4日安徽省博物院為新安張氏三代舉辦書畫收藏展,收藏了張仲平五十六幅作品並出版收藏專集。其藝術傳略入編《歙縣地方誌》、《黃山市地方誌》、《新安畫派》、《徽州人物》、《中國現代美術家名人大辭典》等數十類書畫辭書。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東方衛視等眾多主流媒體曾作專題報道。2013年7月,張仲平被授予“薪火相傳——第六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傑出人物”稱號。獲“燕谷坊杯”第三屆安徽省年度書畫人物”——“頒獎詞:數十年筆墨追求,身處逆境也孜孜不倦。為人寬厚、仁者情懷,筆下的山水自然是造化之境與心靈之境的交融產物,霧靄層層,雲水氤氳。扛起弘揚新安畫派的大旗,扶持青年,傳承藝術,楷模的力量在謙卑之中更有溫度與光輝!”

近年來,張仲平先生作品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被越來越多的評論大家及大收藏家認可,並被北京、上海等一線藏家追捧,且被多家收藏機構稱為“最具收藏潛力的藝術大家”。

翰逸神飛——新安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三代書畫展

六代翰墨 三代大家

——記新安山水大家張仲平的傳承發展

作者/葉如強

曾聞霞客雲黃山,薄海內外無有之。黃山素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著稱於世。然而,到過黃山的人們,一定會為其寄寓中華民族不屈意志的摩崖石刻所深深震憾——“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石刻中僅“平”字一豎就達九米四,而十字組合堪稱石刻之最。“大好河山”,氣勢磅礴,誠為祖國之禮讚。兩幅石刻均為祖籍歙縣定譚人氏張君逸所書並組織社工刻於其上。僅此,君逸先生英名足以與天地同在,與黃山共存。

由黃山,不能不提及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據重要地位、影響深遠的“天都畫派”——亦稱“新安畫派”。“敢言天地是吾師”。在“四王”一統天下時,新安畫派以抒發性靈、畫風蕭遠異軍突起。聲名遐爾者,若梅清、漸江、石濤、翰飛、賓虹、採白,星漢燦爛。張翰飛為張君逸之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與黃賓虹、汪採白並稱“新安三雄”,翰飛且為其首也。翰飛曾入翰林院,他熱心社會進步事業,襄助公益,學術精深。翰飛詩書畫俱佳,其書隸、楷、章草沉著古樸,清雅襲人。他心摹手追元人繪畫,山水渾厚雄大,立意高古,樹木蔥鬱,蒼勁樸拙。於傳統,他與黃賓虹都主張從元入手,翰飛還注意吸取石濤技法,走的似乎更穩健些。可惜五十五歲時,英年早逝。賓虹後期重於積墨,追求渾厚華滋,於石濤漸遠矣。後人常嘆,如假以天年,張翰飛又會給新安畫派帶來怎樣一種境界,指出怎樣一條大道呢?

張君逸風神瀟灑,才氣縱橫。他畢業於燕京、清華兩大學,獲雙學位,通三國語言,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君逸思想進步,節操冰雪,不事日寇,曾避歸故里。解放後,辟雍執教,樹人培魂。君逸師從造化,山水清峻秀逸,時代精神之勃勃生氣灌注其中,色彩豐富,春機盎然。畫風既深沉肆意,又細膩入微。當然,宋元及乃父之雄渾瘦硬,亦為筆下丹青。花鳥若惲南田般靈動和明豔,但更多幾分風骨。君逸書法源於傳統,又獨具特色,行雲流水,光彩照人。令人扼腕的是,君逸亦未享高壽,大量畫作遭毀,幾乎殆盡。觀其存世不多遺作,張張精品,皆為國寶,不禁讓人生髮“人間能有幾回聞”之嘆惜。

張仲平不象其祖父和父親,曾與名流巨擘交從甚密,“談笑皆鴻儒”。他在平凡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數十年,為人亦平淡如菊,行事低調。風骨人格,忠厚家風一脈傳承。他曾為貧病交加的黃葉村雪中送炭,黃葉村離世前幾日要為其畫一絕筆,他含淚拒絕。他也為畫壇新秀啟蒙以為人梯。張仲平之所以成為新安畫派傳人,所謂“清湘後又一人也”,三代脈傳,繼承傳統,其所臨古之名畫,幾可亂真,此其一也;精研工筆寫意,西洋油畫亦具幾十年功底,此其二也;行走天下,擁抱時代與生活,心中波瀾,畫上蒼潤,山之堅貞,松之蒼勁,雲之舒捲,水之流長,復以融合西畫之光影、色彩、層次,遂開新安畫風全新境界,此其三也。與祖父和父親相比,張仲平無疑又是幸運的。仲平先生年逾七十又八,仍筆力雄健,可以“衰年變法”。雖右目失明,象失聰的貝多芬創作並指揮著第九交響曲,仍可俯察品類、為弘揚光大新安畫派潑墨騁懷。

我曾在黃山工作八年。黃山的雄壯和秀美、偉岸和飄逸、變幻和迷離,讓我欣賞心儀不已。我曾寫過三百餘行“黃山頌”,仍企盼巨匠以夢花之筆,以群山為筆架,用風的速度,日出金光的明亮和飛瀑的力量,畫出松的精神、雲的形象、石的蘊含,泉的心聲。我也曾主政歙縣數年,主編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叢書。叢書中有一冊專門介紹新安畫派:畫壇新安風——從漸江到黃賓虹。名城因名人而名,載入辭海中安徽名人百位,其中歙人多達三十以上。我曾讓人闢以名人名言街,讓後輩追慕先人,見賢思齊,外來者觀之亦充滿景仰。我還知道,歙縣名人中不乏四世一品、父子宰相、一門十進士,數代皆鉅子。張氏六代翰墨,新安三代薪火相傳,三代大家,堪稱其中傑出代表,亦必將流芳,傳為美談。

梅斜碎影亂,金沉流沙封。曾幾何時,誠如張小平先生在“拂去歷史的塵埃”一文中所言:“今天,中國畫壇很少人清楚並瞭解這位(張翰飛)有著新安畫派繼承發展之首地位的大家,歷史的塵埃慢慢地掩蓋了其中很多的真象。”大浪淘沙,千古鉤沉。隨著張氏三代捐贈書畫作品相繼呈現博物館,隨著仲平先生畫作飛入尋常百姓之家和高堂大殿之上,隨著近十多年諸多書畫大家的回憶發表,也隨著著名美學家、美術史家客觀公正的評價,從張翰飛、張君逸,到張仲平,讓世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

我和仲平先生相識十幾年了,雖然走動不多,神交會心久矣。近日得觀先生之五百里四季黃山圖,以為逸品也,欣喜得很,夜不能寐,信筆寫下“讀張仲平五百里四季黃山圖”,引以為後,亦為一序也。其文曰:“仲平山水互藏其宅,妙合無垠,自然天成,筆下黃山既真切又富於變幻,鮮有人出其左右。聲名仲平之上者,若梅清、石濤、漸江、賓虹、採白、海粟,固然大師,位列仙班,然其所畫黃山或過簡過淡、或過濃過幻、或過冷過熱,與眼前心中黃山不同,往往引發缺失之嘆。當然諸仙成就何止繪製黃山耳。仲平得黃山精髓,源於三代傳承,所創【水乳交融法】契合於此;源於廝守於斯熟稔於斯,愛之入心,遂能情景交融;源於為人平和沖淡,數十年堅忍執著,故可意與象通。之於黃山,仁者見仁,千人或各執一說,祈盼張老仲平先生和海內丹青妙手,更著之春之妍麗,夏之明亮,秋之疏朗,冬之飄灑和蘊積之雪,集古今名人造像詩賦於其上,敷之七彩,染於大片黑白之間,再造黃山勝境,以為千古畫卷。”

丁酉秋月,葉如強

葉如強先生,安徽懷遠人,1976年3月參加工作,1985年4月入黨,大學學歷。著名詩人,書法家,美學史論家,安徽省詩詞協會會長。1996年11月中共休寧縣委書記、1998年4月中共歙縣縣委書記、2000年11月中共黃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03年4月任安徽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2017年3月任安徽省民政廳巡視員。

版權說明:如果我們轉載的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您於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